古朴含新雅雄劲寓精妙——品著名篆刻家马树勋的篆刻作品

书画展现历史文化 2024-03-31 01:16:23

文/冷传训

我是在一次采访活动中认识的马树勋先生。一袭得体的休闲装束,衬托着他欣长干练的身姿,质朴而不失儒雅的谈吐,把一位精神矍铄、和蔼可亲的老帅哥形象展示的恰到好处。这是马树勋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当然,更深的印象则源于马老先生在我们初次见面时便提出要为我和一起采访的朋友各自篆刻一枚名章。

坦率讲,这种在初次见面时做出的允诺我并不太放在心上,毕竟还不是太过熟悉。我深知,类似情况多数是受当时的环境影响而随意发出的应酬语句,无需太过当真。没想到的是,两三天过后,马树勋先生郑重其事的把两方刻制精美的印章送到了我和朋友的手中。要知道,这是一位在篆刻艺术上颇有成就、且已逾75岁高龄的老艺术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据马老讲,这两方印章的用料是“寿山芙蓉石”,属于比较珍贵的石料。感动之余,我和朋友对马树勋先生的认知也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马树勋先生字石翁,如石。自幼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艺术,年轻时爱好比较广泛,书法,绘画,乐器,航模,园艺,收藏……等都曾涉猎。但随着自己对篆刻艺术的痴迷,因此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篆刻和与篆刻相关的研究之中,故曾经的一些爱好只能舍弃。自十六岁起师从名家学习金石篆刻,潜心揣摩和钻研秦、汉、明、清等历代著名篆刻大师及各流派的篆刻艺术与风格,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其研习成果颇丰,造诣极深。他的篆刻作品因神韵悠长、气韵宏大而备受关注,受到了当地许多书画名家的肯定与追捧,成为他们书画用章的首选。

众所周知,篆刻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是书法和镌刻的结合,是用来制作印章的艺术。篆刻起源于中国,后传播并流行于东亚地区。金石篆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国粹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印章与诗词、书法、绘画一起,形成了“诗书画印”的大一统范畴。国人把作一首好诗(词),写一手好字,画一幅好画,刻一方好印等视为优秀人才的内涵,备受人们的尊重与推崇。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自古至今诗、书、画、印四者的关系就密不可分。然而很多人都曾把在画卷上“占地面积”甚小的印章错误的当做是书画作品的附属品,岂不知印章本身就是一种制造精良的艺术品。它的价值表现在外形设计和印面文字的书法和镌刻技巧。时至今日印章的发展,除了它签署公文的作用外,用以收藏、鉴赏等专用印记亦开始出现。钤之于书画藏品、以文人书房、住室的雅称刻制的印章以及书画家喜用的闲章等等;都使篆刻由以往单纯的镌刻官职以及名号的实用艺术,发展成为独立的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这种集书法和镌刻为一体,雄劲中不失精妙,古朴里透着新雅的艺术,能使人从方寸天地里得到完美的艺术享受。

马树勋先生对篆刻艺术的痴迷,表现在他不遗余力的学习上,他对中国历代知名篆刻名家的作品都有深入的研究,从我国篆刻艺术鼎盛时期的秦汉印章,到明清时期知名篆刻家及其作品,他都进行过认真仔细的揣摩和探讨,以汲取古人篆刻艺术的精髓。当然,马树勋先生的精明之处在于,他学习古人而不迷信古人,“师古而不泥古”。这一点他在清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丁敬那里找到了知音。他喜爱丁敬的篆刻作品,更推崇丁敬敢于创新的篆刻理念:“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丁敬关于篆刻的这首诗,他更是当成座右铭而铭记于心。

马树勋先生告诉我:丁敬在篆刻方面的探索精神及追求,是其艺术成功和独树一炽分不开的。因为只有摆脱创作环境的局限,敢于“离群”思考,敢于发挥自我个性,才能像岭上白云那样舒卷而无所羁绊,才能有创造,才能前进。

透过清代篆刻大师丁敬的探索精神,我发现马树勋先生在篆刻艺术上的某些创新思路与丁敬的理念颇为接近。从他种类繁多的篆刻品式中不难发现,他的篆刻在印宗秦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积极探索,重视传承,大胆创新,力求发展。他在朱白文相间印章的设计与篆刻方面,创新出“朱白文边栏借边法”使朱文与白文在同一方印章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在“印中印”作品的创作中更是创新出“朱白文相间底文印中印”与“窗花形式印中印”等独到的篆刻技法,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篆刻技艺。也用创新的手法给不易变化的篆刻艺术增添了活力。完成了“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李可染语)的艺术蜕变。

观马树勋先生的篆刻作品,小到一方闲章,大到巨幅石刻作品,都无一例外的彰显着他的艺术底蕴,渗透着他对篆刻艺术的痴爱。应该讲,马树勋先生在篆刻艺术上的创新是有目共睹的。《福寿双全》是一方厎文为汉满白寿字,印上为满红文福字的印中印,《家和万事兴》则采用窗花式印中印、《百善孝为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三方内容蕴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印章,均采用厎文为借边栏式朱白文相间,上文为满红文字的印中印;这些充满智慧、饱含辛勤的创新之举是马树勋先生对篆刻艺术的重要贡献。除了在印章的刻制与设计方面敢于创新外,马树勋先生在篆刻工具的改良方面也颇费心思。他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经多次反复实验,制作出了刃口角度20~25度的篆刻刀具,解决了特殊印章刻制过程中笔划线条相互干扰和容易破损等难题。

应该承认,马树勋先生的篆刻艺术,吸取了秦汉的拙朴、融入了西泠的清雅、同时还注入了时代的印记。他不墨守成规,敢于跳出大环境的约束,走自己尊重传统更求发展传统之路。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同时,把不同时代的书体和刀法巧妙结合,集古今之精华,善学善用。正因为马树勋先生能参阅古今,广采博纳,才使他入古出古、入群出群。创作出丰富多彩又极具内涵的印式,从而以朴茂刚健、高古苍浑的篆法与刀法,来诠释自己的篆刻理念。

在与马树勋先生的交流和接触中,我发现,为了弘扬他所挚爱的篆刻艺术,他习篆文,通篆韵,潜心研究篆刻艺术。在50余载的篆刻生涯中,他痴迷雕刻金石,熟练把控了号称篆刻三法的“篆法、章法、刀法”,练就了“石上刀如笔”的绝技。据不完全统计,他至今已篆刻各种风格的印章万余方。由于其作品独具特色,自成一格,深受众多书画家及众多藏友青睐,作品被广泛应用于名家作品之中,与名家书画相映成辉,极具观赏与收藏价值。 此外,他还曾多次受邀为文化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国家级活动篆刻印章,其中为《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以及《第五屆孝文化節》等篆刻的专题印章就颇具特色,广受好评。

为了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宣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篆刻艺术,由马树勋先生牵头,在多方协助下创建的 《嵩山金石园》一期工程已经完成。该项目践行了“培养新人、扶持草根、弘扬篆刻艺术”的理念。从目前已经完成的部分石刻中,除了马树勋先生篆刻的《嵩山金石园》石刻印章外,其他多数都是他的学生等草根一族:《天地之中》(雷静)、《唯德是崇》(王前)、《中岳嵩山天地之中》(付培杰)、《塔峰霜古》(刘珠元)、《绿水青山》(马霖)、《上善若水》(李中正)、《柳暗花明》(张钧)、《傲骨松青》(王书镭)、《惜时如金》(龙金凤)、《横卧中士》(付淑艳)等等。

《嵩山金石园》这种把草根篆刻爱好者的作品大张旗鼓的镌刻在山石之上,一改由名人占据石刻高地的习俗,把一大批热爱篆刻艺术且在篆刻方面有一定造诣的年轻人推上风口浪尖。不仅颠覆了人们崇拜和迷信名家的认知,也让人们有机会认识和了解草根篆刻家的作品,从而对年轻的篆刻家刮目相看。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老年大学的老师,马树勋先生在篆刻教学方面也是用心良苦、造诣颇深。我看过他的部分教学大纲,其中从材料的选取,刀法的设计与运用、章法的设计,创作中遇到问题的处理与解决方案、以及印文变化、印文中重复字的处理方法、字形笔画繁简的调整乃至印章创作中集字创作、仿字创作、仿形创作、仿意创作、独立创作的五个阶段等等。从篆刻的入门到一方印章的完成,几乎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事无巨细的兼顾其中,可谓是面面俱到,不厌其烦。为普及和宣传篆刻文化费尽了心机。

的确,一枚小小的印章,从篆到刻,打破了诗、书、画的界限。经一雕一凿,在方寸之间,显现出行云流水、神韵悠长、气韵宏大、精彩纷呈的神奇效果。创造出美不胜收、变化万千之艺术大美。难怪美国学者威廉·罗肯特会把篆刻艺术说成是“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而他那句从事篆刻艺术的专家“能使石头唱歌”的名言,更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和肯定了篆刻艺术的魅力。

现为文化部人才库国家一级美术篆刻师、中国国学书画院篆刻委员会主任、中国领导干部网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艺术总监,中原文化产业发展联盟副主席、嵩山篆刻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市老干部大学篆刻教师的马树勋先生,为普及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古稀之年仍受邀四处讲学,且秉持者“每日一章”的信念,勤奋的耕耘着;为金石篆刻艺术的推广不遗余力的做出着贡献。我真诚的祝愿这位“能使石头唱歌”的老艺术家在石头上为我们“演奏”出更多“壮美的篆刻艺术之歌”!

2023.8.18

0 阅读:0

书画展现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