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品的知州处在什么水平?从总人数来看,已超过70%的文官

左都御史有料 2024-02-04 03:28:23

有读者留言说他祖谱上显示,高祖曾在道光时期担任过平定州知州,问御史清代的知州属于什么档次的官,有没有达到文官的平均水平?

御史本来是想在后台直接回复的,但是想了想还是觉得有必要单独发一篇文章来讲述这个问题,因为其中会涉及到一些新的知识点和之前文章中没有提到的过的内容。

先来说知州在文官系统中的档次

清代文官按照九品十八级进行划分,未入流之文官不算品官,但也属于国家的正式编制范围内。

知州属于五品官,读者提出的平定州隶属山西,行政等级是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官。清代各种官方文献中,将文官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大臣。大臣是通俗的叫法,不具体包含品级,只是大臣的门槛很高,文官必须得是三品以上官员,且前提还是京官;

二是京堂。京堂和堂官不是一个概念,堂官不能划入京堂的范畴。所谓的京堂具体是指各寺、监的一把手和二把手,诸如大理寺卿、通政使、太常寺卿以及国子监、钦天监等官,他们比六部堂官品级低,特指四品以上京官。

三是司官。司官即指各部院的郎中、员外郎,以及部分堂主事。司官是京师各衙门中一个相对较大的群体,人数至少有好几百人,品级定位在正六品以上;

四是小京官。凡是员外郎、堂主事以下的各部院主事、笔帖式等六品以下官员,统称小京官。

地方官系统中也有具体的划分规则,第一梯队的总督、巡抚为封疆大吏;第二梯队布政使、按察使为省级大员;道员、知府则统称“道府”属于第三梯队;第四梯队为州厅县官,一律划入基层亲民官的序列。

所以仅仅从文官档次上来说,正五品的直隶州知州上不上下不下,和七品知县同处在一个档次,都是亲自治理百姓的基层官。

事实上,知州所能发挥的能量极为有限,在整个官场上也是人微言轻,在京大臣和地方督抚哪怕一句话,就可以把知州剥得干干净净。

再来看知州在文官队伍的平均水平

知州档次低是事实,但并不意味着知州就会拉低文官的平均水平,这里头的关键因素就是文官队伍的总人数。

清代有多少文官呢?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毕竟每朝的总人数都有一些变动。既然大前提设定在道光朝,那么就以道光时期文官的数量为背景进行论述。

清人钟琦著有《皇朝琐屑录》一书,里面就详细记载了道光三十年全国文武大小各官的数量,具体如下:

“文官京职,自大学士至笔帖式,共2369员,外官自督抚至从末,共8947员;武职京官,自领侍卫内大臣至整仪尉,共832员;都统至骁骑校,2795员;佐领1111员;外官自将军至炮手水手官,共2848员;自提督至把总,共7470员,核计京外文武为26355员。”

据学者考证,钟琦所列举的数字是可信的,基本与官方记载的数字相当。以此来看,道光时期全国文官数量为11322人,注意这是包括未入流官的总数。

文官队伍中,人数居多的肯定是中下级官员。御史对清代官制略有了解,五品以上(不含)京官、地方官,基本掰起手指就能算个大概。

京官五品以上有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左都御史、侍郎、内务府总管、左副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太常寺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卿,以及国子监、詹事府、宗人府等,总计人数不会超过150人。

地方五品(不含)以上文官就更好算了,10督(漕运、河道)15抚,16布政使、15按察使、7盐运使、92道、185府,以及盛京五部等,总人数也不会超过350人。

所以从人数上来看,正五品的直隶州知州不仅没有平均值的后腿,反而是位列前茅,至少超过全国70%的文官。

御史没有细问读者祖上的出身情况,但是不管是正途的举人、进士还是捐纳入仕,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能做到直隶州知州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就拿出身最高的进士来说,名义上已经拿到了入仕的通行证,可是道光时期全国的候选、候补队伍十分庞大,就是百分之百能当官的进士,估计没有个六七年时间,也不太可能放实缺。

且到地方任职多以进士为起点,按平均考中进士平均年龄32岁算,熬到实缺的七品知县估计已经差不多是不惑之年了。

且不说政绩如何,知县升任知州的难度也很大,一切都顺利的情况下,至少也得三任或九年或十五年(看在边疆还是腹地)。如果中途出现意外情况,诸如祖父母、父母去世丁忧,又或是自身有病,那么恐怕熬到退休也不可能爬到知州。

1 阅读:721
评论列表
  • cz 7
    2024-02-05 14:47

    用“品级”来定档次或“水平”,未免有些偏颇。除了品级外还有实际权力,明清县有上中下县之分,重点州县长官肯定比偏僻贫穷州县长官权责大。还有官小权力大言官给事中及监察御史,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

  • 2024-02-05 21:40

    相当于现在的市长职位

    肖白浪 回复:
    不是普通的市长,直隶州,这种州的行政级别挺高的,相当于计划单列市甚至是直辖市!

左都御史有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