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穆斯林中的名人轶事与文化精神

拓客说宗教 2024-03-29 05:24:41

金宏伟/文

上海开埠后各种文化影响着上海城市的发展,使上海——这座国际城市的发展更加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上海穆斯林来自东西南北中,他们定居这座城市后,以自强不息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生存毅力,积极引领这一族群主动融入这个城市。上海穆斯林深受海派文化的浸润,凸显出其自身的生命价值与文化精神。已故上海穆斯林的几位绅士,厚德载物,为人师表,为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有口皆碑的事迹以及文化精神,我们应予关注。

鉴古识宝乐善好施的哈少夫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上收藏名家、穆斯林慈善长老哈少夫先生。名麐,别号观津老人。1856年生于江苏江宁,1934年归真于上海。哈少夫先生的许多生前友好对哈老的生平概括为“四好”:好善、好学、好友、好古;赞誉他为文物鉴赏家、宗教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哈先生一生节俭,反对奢侈之风,对民族宗教事业奉献无丝毫吝啬之心,凡兴办各项公益善举,向来都是带头先认捐巨款,然后才向社会各界动员劝捐。

在重建小桃园时他就是这样做的。他曾说:“留财给儿孙,不如留德给儿孙。子孙贤,财多反堕其志;子孙劣,财多适长其骄奢之心。”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将一生积蓄及文物收藏悉数捐助宗教慈善事业。哈先生对国内水旱兵灾,救济不遗余力,并坚信回民汉民均是真主所造,从未因宗教信仰不同,而有轻重之分。辛亥革命后的数十年间,国家多难,天灾频仍,人民颠簸于死亡线上。

如1913年军阀混战,江宁伤兵灾民数千人,生命垂危;1920年河南旱灾,1931年秋江苏南北涝灾严重,灾区面广,灾民遍野;在这些事件中哈先生始终急民生所急,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慈善救济活动,并被公推为红十字会董事及上海市红十字会华洋义赈会、妇孺救济会、时疫医院董事,又任红十字会会长、南京金陵送诊给药所总董。1923年4月当时的大总统令颁三等嘉禾章嘉奖,1924年3月又颁“乐善好施”匾额予以嘉奖。哈老婉辞政府表彰,表示行善系毕生志愿,行之乃求心之所安,并非图名。

哈少夫先生一生中喜好结识社会各界名流、广结艺缘。沪上书画名家曾熙、吴昌硕、李瑞清、黄宾虹等他们都是少夫先生的密友,有着深厚的友情与交往。吴昌硕、李瑞清、王一亭、陆廉夫等与先生关系尤非同一般。值得一提的是,1927年10月,吴昌硕殁后,西冷印社社员公推马衡任社长。马衡因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之职,为在战乱中保护文物,责任重大,故一直未能去西冷社赴任,直至光复。社团不可无主事之人,少甫公念故友之交情,勇于任事,不避繁杂,负责社务,使西冷印社不致因群龙无首而溃散。数年中,他无社首之名而负社首之责,拒绝报酬,直至谢世,此事,吴家子孙以及上海书协的同仁,都予认同。市伊协迄今保存着小桃园清真寺创寺之初王一亭先生赠送给少夫先生的珍贵礼品,一付红木底座配置框架的台屏,中间圆形大理石上镶嵌着王一亭先生的亲笔题词。

已故小桃园创寺者之孙金致远先生多次提到,文革之前小桃园清真寺珍藏着数箱吴昌硕先生的作品,都是由少夫先生推荐给小桃园清真寺创寺人金子云长老收藏的,令人痛惜的是,十年动乱时期这些书画墨宝被那些红卫兵与造反派焚毁了。若能留存今日,不仅是对这些先辈永久的纪念与缅怀,还是讲好中国穆斯林海派文化精神故事的鲜活资料。

民国时期的少夫先生与沪上各大宗教之间都有很深的交往与互动,他曾偕中国著名哈德成大阿訇,多次被李佳白先生邀请到尚贤堂去讲解古兰经与伊斯兰教,当时在沪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哈老临终前曾自挽一联,以明其志,并概述自己一生:“自壮年往游东海,金石书画,薄负收藏虚名,幸荷士大夫折节下交,道德有人,文章有人,每过从清谈,得助我生平智识;惜垂老未朝天方,水旱兵灾,空抱慈祥志愿,端赖诸贤达集资兴学,宗教为重,蒙养为重,庶维持悠久,更慰予死后心期。”

博施济众乐于助人的金子云

小桃园清真寺的主要创建人金子云先生,是上海著名的穆斯林长老。他终身奉献民族宗教事业,独力捐献小桃园清真寺土地,募集资金建寺并开办学校和孤儿教养所,还为穆斯林赴麦加朝觐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至今深受广大穆斯林的爱戴和赞誉。

金子云先生江苏南京人,生于1869年,归真于1937年。金先生初营古玩玉器业,后改营南北海味,华洋杂货,开设元利商号,在同业中信誉卓著。所营商品中的海味都来自日本及东南亚,数量大,销路广,获利丰。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目睹日本帝国主义占我领土,杀我同胞,义愤填膺,毅然放弃巨额商业利润与日本商行断绝往来,发起抵制日货行动,得到同业响应。金先生为了振兴民族与伊斯兰教事业,立志建寺传教,独资购入西仓桥街117号占地2.4亩的小桃园花园住宅,奉献做清真寺,并邀请清真董事会哈少夫到寺作证,舍产入公,勒石为碑,声明今后金氏子孙永远放弃对财产的权利。

1925年,他认为花园住宅的建筑不符合清真寺要求,希望把该处建筑改造成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一流清真寺,又献出银元一万元,附建筑设计图,送清真董事会协助办理。他的宏愿受到上海市内外广大穆斯林的赞赏,劝募集资开展顺利,但尚缺费用银元一万余元,也由金子云认交补足。施工期间,金先生不辞酷热严寒,监督施工,以保证建筑质量。小桃园清真寺于1926年10月10日落成。其建筑风貌、建造规格和设备布置均为当时国内一流。建国七十年来该寺为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不断深入与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

金子云先生在小桃园还努力开展民族教育。清末民初,中国人民身受半封建半殖民地压迫,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同胞尤为贫穷困苦,文化落后,有“穷回回”之称。回族有识之士,千方百计利用仅有的微薄力量,开展启蒙教育,让无力上学的贫寒子弟,能够享受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权利。金先生将小桃园清真寺部分房屋交给清真董事会办学,先后开办了伊斯兰师范学校及平民小学,为国家培植人才,为回族子弟传授生产技能,学生达200余人。学校因故停办后,他又接办孤儿教养所,招收8至16岁孤儿约50名,免费供给衣食,还聘请3位教师负责授以文化知识和初等阿拉伯文等课程,一切费用概由金先生个人供给。

金子云先生对近代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朝觐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思想上占居崇高的地位,但苦于交通不便,中国穆斯林赴麦加朝觐困难极大。金子云在新建的小桃园清真寺时,特意为接待朝觐教友造了一栋楼房作为国内穆斯林朝觐的中转站。当时经海路去麦加的穆斯林大都由上海起程,再辗转乘船至沙特阿拉伯红海港口吉达港。旅程中转船、等船费用大,人辛苦、时间长。

他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附设的中国旅行社和上海太古轮船公司磋商,由蓝烟囱轮船公司特放直达专轮,各方教友聚集小桃园清真寺,由此出发,旅费既省,又免转船之苦,金先生特意为朝觐者提供膳宿、办理出国护照等便利,使朝觐人员在小桃园清真寺等船期间,如同在家一样,住宿、做功课、沐浴净身都非常便利,办理出国手续也不因从内地初次来沪而感到困难。金先生为教友们完成朝觐功课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西北诸省穆斯林对小桃园清真寺留有深刻印象。熟知金先生的穆斯林乡老,称他为伊斯兰奉献了一生,其功德犹如一根纽带,把西北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穆斯林联系起来了。

近代上海伊斯兰教事业的发展,倾注了金子云等许多穆斯林先贤的毕生心血。金子云先生的几位孙子在新中国创建前即参加革命,借小桃园清真寺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舍财育才无私奉献的马晋卿

马晋卿(1880—1946),祖籍河南信阳,生于南京。15岁时来沪跟随著名穆斯林绅商金子云学习经商之道,28岁时自立商号。曾先后创设晋昌厚号、协兴公司、懋和号、八万山采木公司等商号,分号遍及内地与海外。1926、1927年曾两度赴东瀛,增拓外贸市场。晚年专营玉石,善于理财,识见过人,玉业同人都服膺他的诚心和鑑识能力。

1939年应邀赴美国,参加庆祝旧金山金门大桥落成而举办的金门博览会,其参展的玉雕精品,轰动一时。马晋老出生微寒,年幼失学,事业成功后,他痛感教育之重要,决心全力以赴,育才树人,以振兴民族与宗教。他自奉极俭,但心甘情愿地为兴教办学捐献巨资和产业,并经常告诫子女:“真主慈悯我以财帛,非供我生活挥霍之资,也非留于子孙辈做遗产,乃是假我之手用于主道,用于社会,也是对我的考验。汝等宜各自奋斗,日后当效法于我,为民族宗教事业尽此责任。”

马晋老毕生对兴学育人矢志不渝,1925年,他全力支持知识分子哈德成、伍特公、沙善馀等人创办中国回教学会。这是在当代上海出现的第一个回教文化学术团体。该会会址的房产由马晋老无偿捐赠。在马晋老的资助下,该会积极开展宗教学术研究,编印学术月刊,并设立回民清寒之弟奖学金,奖励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回民学生,直至中学毕业。

为了使宗教教育的师资后继有人,他还支持中国回教学会在小桃园清真寺内设立伊斯兰师范学校。作为发起人之一,他慨然应允每月出资六百银元作办学经费。该校历年来曾培养了众多中外知名的阿訇、学者,人才辈出。此外,马晋老还发动沪上穆斯林富商捐资在小桃园清真寺附近创办敦化中小学,在回民子弟中普及基础教育。1956年后,敦化中小学改为公立上海市回民中学、南市区回民小学。这两所回民学校创办以来培养了上万名学生,足迹遍布海内外,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以上介绍的几位上海穆斯林的名人轶事是上海穆斯林的代表与缩影,在过去的历史发展轨迹中,上海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穆斯林长老,他们引领了沪上的穆斯林群体,在这座多元化的城市中树立了坚韧不拔的伊斯兰文化精神。上海伊斯兰文化有如下特点,一是伊斯兰教是在民间中传播并生根发芽的宗教,与统治者并无关系。其表现在上海开埠以后,来沪穆斯林人数增多,聚集在一起,为了履行宗教功修和方便生活,他们自筹资金,购地建清真寺,自谋发展,自我完善,本土化的程度很高。

伊斯兰教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并无任何联系。伊斯兰教虽是外来宗教,对本土主流文化说来是一种异质文化,但是,上海伊斯兰教不受外来势力的干涉,相反,倒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使“忠主、忠君”成为上海伊斯兰教在信仰方面的重要特征。二是上海穆斯林与汉民族友好相处。由于上海自身就是一座移民城市,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上海,各种文化、习俗互相交融、磨合、碰撞。形成了“共创、共有、共享”的海派文化。而上海的穆斯林文化,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综上所述,上海穆斯林的名人轶事举不胜举,在海派文化中也占了重要的一席,上海穆斯林顺应时代潮流,在这多元文化的城市中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参与性。尤其是上海曾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爱国人士,如:达浦生、哈达成、哈少夫、金子云、马晋卿、伍特公等。他们在继承伊斯兰文化传统,创建上海伊斯兰教教育,培养有用人才,发展上海城市经济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上海伊斯兰教日益走向社会,参与城市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者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名誉会长 金宏伟,本文转自上海伊斯兰教协会公众号)

0 阅读:1

拓客说宗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