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衡阳保卫战时的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说明一下,方先觉本人认为自己是没有投降的,只是放下武器停战而已。但这个说法成不成立不是他说了算的,两国交战之时放下武器停止抵抗,任你口吐莲花说破大天,终究还是难以洗刷污名的。
对于衡阳保卫战,在国军豫湘桂大溃败时,绝对算得上亮点,而且是少有的亮点。各地的国军在日军的攻击下,基本上都是一触即溃,丧师失地,直到日军打到衡阳。在衡阳城下,中国军队和衡阳民众坚持了四十七天,予以日军以重大的杀伤,因此被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这里要注意的是,被给予高度评价的是衡阳的军民,而非那些集体投降的高级军官们。当然他们自己一直不承认是投降,按照他们的说法是为了伤兵而放下武器。但无论如何,我相信对于衡阳保卫战应该纪念的是广大的抗战军民,而非最后决定投降的那些高级将领们,不管他们的借口是多么的冠冕堂皇。
为了伤员而选择了投降?说得好听。最后日军还是把几千重伤员杀害了,而那些个为了伤员被迫投降的军官们倒都是毫发无损,真是难为他们了,能拿出这种借口。再者说,战争必定要有伤亡,如果是为了伤员,当初何必抵抗,不抵抗就肯定不会有伤员!
日寇入侵我中华,烧杀掳掠无所不为,所以我们才要抗争才要抵抗。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我们和它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作为抗战的官兵,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抱有杀身成仁的信念,这绝非是所谓的没有人情,而是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有着深刻认识后的必然。以顾及伤员的名义投降,这是行小义而不顾大义,说白了是借伤员当作自己贪生怕死的遮羞布。而最终伤员的被残杀,则是狠狠得打了这些人的脸。
有人说,守军坚持四十七天,早就完成了上级交代的坚守十天到两个星期的任务。这时的衡阳城已是外援无望、弹药不济、伤亡无数,在这种情况下放下武器是说得过去的。如果认为任务完成就可以投降,那么我想问的是,中国军人在抗战时的任务是什么?是不是要把日寇驱逐出中国去,完成这个任务了吗!
当时的局势是衡阳在坚守,外围的援军在逼近。不管外援给不给力,事实是一直没有放弃,可你衡阳守军却主动放下武器,这就是不顾大局,破坏了整个的战略部署。当年的徐州会战,西北军坚守台儿庄,在日军的攻击下伤亡惨重。虽然一再超出了上级给的坚守时间,但反击的时机还未成熟,西北军只得咬牙苦苦支撑。如果按照那些人的说法,完成任务了就可以放弃,那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台儿庄大捷。
在战事胶着的情况下,只有坚持才有可能出现转机。如果不是台儿庄的西北军苦苦支撑,一而再再而三的超期完成坚守的任务,就不可能有最后的胜利。同样的,衡阳守军并没有到弹尽粮绝之时,外围的援军也在向衡阳靠拢,而衡阳守军突然的投降使得战役再无意义。
生命诚然是宝贵的,但在这之上还有更为可贵的,那就是对于信念的追求。当时的中国,面临的是生死存亡的危机,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必须抗战到底,因此对于日寇何时何地都决无放下武器的可能。徐州会战时川军坚守藤县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师长王铭章也以身殉国,那时的他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是要抗战到底绝对不能投降的。这样的例子在抗战时很多很多,可以说是数不胜数。面对他们,方先觉这些人不觉得羞愧吗?
如果说援军不至、伤亡太大、预期任务完成,这样就可以投降,那很多的仗也就不需要打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军人的职责就是守土杀敌,你以伤亡大、外援不至为借口放下武器,再怎么洗都是不可能洗的白的。我们知道二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当时的苏军是不是比衡阳城的方先觉等人的处境更为艰难。如果苏军也以方先觉等人的理由放下武器了,那么也就不可能有这个二战的转折点了。放下武器,特别是在对于外来侵略的战事中投降,是不配作为一个军人的。
对于方先觉等人的投降,有人认为是国民党军内部的倾扎所致,方先觉只是被利用了而已。果真如此的话,只能说方先觉没能以身殉国是他个人的选择,我们不好说什么。但其放下武器后的一些言行,是不符合其之前的声明的。不过在当时对于汉奸一事的看法颇为有趣,多有曲线救国的说法,这恐怕也是衡阳那些高级军官投降的底气所在吧。
方先觉等人的投降,其实就是国民党政权军令不严、赏罚不明的结果,更是国民党政权腐朽无能的体现。二战已行将结束,世人都明白日本必败,这个时候投日,就和1911年入宫做太监,1949年加入国民党一样,是根本没有前途的,更是毫无廉耻的。方先觉等人投降,一是为了当下保命,再者也有曲线救国为后路,至于廉耻就可以不顾及了,至于民族大义根本不在考虑之内,这样的一些人是如何能洗的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