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晚照的传说

文化愿补不足 2024-08-30 00:02:16

骊山景色秀美,每当夕阳西下,霞光满天之时,骊山便沐浴在万道霞光之中,景色绮丽动人。从远处观看,奇妙无比,好似一匹身披火焰的骏马,此情此景,便是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

晚照亭位于骊山西绣岭老君殿东不远处。观骊山晚景必须要在晚照亭中吗?实际上,在晚照亭观看骊山美景,是错误的做法,骊山的西北方才是观看晚照奇景的最佳之地。但这不禁让很多人心存疑问,那“晚照亭”建来何用?原来,晚照亭所在地,并非观赏之地,而是能观赏到骊山晚景的最美之地,实有为晚景锦上添花之意。至此,想必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原来最美的景色要在景色之外才可以观赏到。站在亭的西北边可以将骊山的所有美景一览眼底。每当夕阳将落之时,雨过天晴、云开雾散之后,骊山一片火红,在夕阳之下炫丽无比,山体和树木全都披上了金红色的外衣,让人产生在仙境之感,景色之美,实在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从狄寨薄太后陵至伍坊村,远望傍晚的骊山,景色奇幻美丽,妙不可言。站在渭河南岸,灞河以北,清晰可见骊山全貌,烽火台、老母殿和老君庙及近旁的村落房舍全部被夕阳笼罩在霞光之中,景色十分美丽且为壮观。

骊山晚照景色之美,同样让很多诗人为之折服,并写下无数诗篇来赞美它。在元朝,诗人刁白就有“渭水秋日白,骊山晚照红。”这两句诗写出了骊山晚照的最大特点,一片红色。明代诗人刘储秀也在《骊山晚照》一诗中写道:“复此斜阳相映处,红云朵朵照芙蓉。”同样是又见红霞满天。清杨鼎明的诗“丹枫掩映西阳残,千壑万崖画亦难,此是骊山真面目,一生能得几回看”,则写出了骊山晚照之景的难得一见和景色的宁静悠远。

而清代诗画家朱集义则用一首“幽王遗没旧荒台,翠柏苍松绣作堆。入暮晴霞红一片,疑是烽火自西来”,将骊山晚照和曾发生在骊山上的“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以骊山晚景的实引出历史典故的虚,虚实结合,将对历史的记忆通过眼前的火红之景来展现,怀古之情自然流露。

据说现在“骊山晚照”已成了传说中的景色,因为近年来已很少有人见到,想必是和现在的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变化有关,试想,如此神奇绝妙的美景,对外界所形成条件的要求必相当苛刻。但人们更情愿相信“骊山晚照”只有有缘人才能难得一见的传言,这样,也为它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骊山晚照”很难见到,所以它虽是关中八景之一,但现在却少被来此旅游的人们提起。因为骊山晚照之景甚为少见,也让人们不禁有了疑问,它是否真实地存在过?抑只是历代文人墨客华丽词藻的堆砌?如果它真实存在,那么形成它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据研究骊山文化多年的相关人员证实,骊山晚景确实存在,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人亲眼见过,但时间非常短,整个过程大概只有不到10分钟的时间,可惜当时拍照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没有留下任何印迹,实为带着一个小小的遗憾。

关于骊山晚照,还有一个小传说,又为它增添了几分奇幻色彩。相传唐高祖李渊在隋为官之时,与太子杨广不和。当他激流勇退,辞职离京之时,刚走到临潼县境内,便被杨广的人堵截围住,当两方厮杀正酣之时,李渊的夫人窦氏却要生产了。李渊只好派人将夫人送到附近的、个破庙内暂住,不久庙中便传来婴儿的阵阵洪亮的啼哭声,这便是后来的太宗李世民。有一日,丫鬟将所有尿布拿去清洗,到天色将晚时才将尿布清洗干净晾至衣杆上。窦夫人因担心第二天没有尿布可用,便自言自语道:“要是太阳再照一会,将尿布晒干就好了。”谁知她话音刚落,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刚落下的太阳此时又露出了头,光线透过红色的尿布将整个骊山照得一片火红,这时的骊山遍体通红,色彩斑斓,骊山晚景由此形成。不久太阳又重新落下,刚才的奇异之景也瞬间消失。从此,骊山晚照便与太宗李世民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形成骊山晚照的原因,当然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等有关。要形成晚照的奇景,必须是诸多条件同时具备,如山体的形状、植被的茂盛、夕阳的照射、天空的映衬、晚霞的烘托,且要在夏秋之季,雷雨过后,才可一览骊山晚照的美景。这样说来,要想亲眼看到此景就是机会难逢、千载一遇了。

0 阅读:2

文化愿补不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