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山的历史传说

文化愿补不足 2024-08-27 00:20:56

首阳山位于渭源县东南的莲峰乡享堂沟,因为其在群山之中山势较高,阳光最先照到,故而得名。像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写道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首阳山在祖国的山川大河中,无论哪一方面都不出众,但却被众人所熟知,这与曾在这里隐居的两位历史人物有关。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各诸侯国纷纷起兵伐纣。当时,商朝有一个小诸侯国,叫作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孤竹国的国君墨胎初有三个儿子:伯夷、公望和叔齐。由于年迈,墨胎初便有意将王位传给儿子叔齐。但叔齐则认为,自己上有两个哥哥,怎么说也不能越过兄长而当这一国之君,便执意不从。伯夷知道后,为了不让父亲和弟弟为难,便偷偷地离开了孤竹国。叔齐得知哥哥离家出走后,也紧追其后,于是两人便结伴来到了西岐。西岐是周文王姬昌的领地,姬昌为君贤明有道。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与纣王的惨无人道相比,这里仿佛人间天堂。谁知二人来后不久,周文王便驾鹤西去,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承王位,史称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决定举兵伐纣。

叔齐和伯夷得知后,二人便不顾生命危险一起拦下武王道:“大王,你的父亲刚刚去世,你不先好好安葬他,反而要发动战争,这是作为一位孝子应该有的行为吗?再者,你作为大商的臣民,享用着大商赐予的一切,你不好好尽忠,反而想以下犯上,取而代之,倘若今后你夺了天下,这弑君之罪你担当得起吗?你的仁义之心何在?”武王姬发年轻气盛,听了这些话大为恼火,遂下令将二人杀掉。此时,幸好被周国谋臣、被武王尊为“师尚父“的姜子牙所阻。他说道:武王且慢,这二人说的话虽然不好听,但他们都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也是有名的仁义贤达之人,就放了他们吧。”武王生平最为敬重师尚父,便不再追究二人的看似大胆狂妄的荒唐行为。

经历了此番的冒死相谏,叔齐和伯夷发现姬发并不买他们的账,便心灰意冷,亦认定武王为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人,气愤之下,二人相约离开了周国,沿渭河北上,来到首阳山隐居起来。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二人听闻后,甚是伤心,又想起当年武王欲起兵伐纣,二人苦苦相劝之事,更觉武王不义,遂下决心誓死不食周朝的一粟一谷。从此他们二人便在首阳山上以薇菜为食。薇菜毕竟是野菜,味道虽美,但数量却少,远远不能满足人正常的饮食需要,于是二人在这样的日子里逐渐地消瘦下去,身体状况很差,全身浮肿,面带菜色。这种情况在一次上山采寻薇菜后而变得雪上加霜。一日,二人照例拖着极虚的身体在山上采摘薇菜,遇到一上山采药的农妇,农妇知其二人的事情,便好言相劝道:“二位先生气节虽高,但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即便如此,也还是脱不了和周朝的关系呀,因为你们现在所食的薇菜也是周朝的土地上所长啊。”二人听后,长叹一声,后竟连薇菜也不食了。这样做的后果可想而知,不久,二人便因饥饿虚弱而死,只留下了饱含二人苦楚和不满的《采薇歌》传唱至今,歌中唱道:“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

叔齐和伯夷的故事被后世广为传播,但同时也引起争议无数。有的人认为他们太迂腐,这样做毫无意义,也有人认为他们这样做,显示出了极高的精神气节,尤其被孔孟之道所推崇,认为他们是至忠至仁的道德典范,后世亦不乏效仿者。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儒家的仁义思想为民众所推崇,并将其作为做人的道德标准。而叔齐和伯夷的这种道理风尚正好与儒家思想相契合,还有说是叔齐和伯夷的此等气节成就了后来的儒家思想。

叔齐和伯夷作为历史人物,虽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们给后)留下的思索和争论还未结束,如果我们用多棱镜来看待和理解他们,或许会有不同的收获。

0 阅读:16

文化愿补不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