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春节饮食浪费严重,“年味”与节约该如何取舍?

湘菜人微报 2023-02-08 17:10:44

作者丨彪哥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每年春节,农村家家户户都准备了丰盛的食物。

过完小年开始,杀猪,做扣肉,出鸡出鸭,切笋子,做蛋饺……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一餐象征团圆的年夜饭。

这是老人家心中的“年味”,十大碟八大碗,肥鱼大肉,有余有剩。

由于饮食浪费严重,近年来专家、媒体不断呼吁春节期间厉行节约,拒绝浪费。

但在农村地区收效甚微,大家根本不管这一套。

其实,千年传承的年味与新时代下的节约,不一定互相矛盾,两者可以做到和谐相处,皆大欢喜。

剩菜吃到元宵节,垃圾桶里都装满了

湖南人农村地区对团年饭特别讲究,一般会有八碗、十碗、十二碗的数量。

一条1公斤的大鲤鱼,一个3公斤左右的大肘子,这是必备年菜,俗称“团年鱼”和“团年肘子”。

一整只大阉鸡用来敬祖宗;一碗鱼丸、肉丸象征团圆;一盘鸡爪则叫“抓钱爪”;一大锅萝卜是好彩头;一碟青菜预示来年清清洁洁……

除了数量多,还要讲究满。

肉要切成大片,如在郴州农村,过年会有一道特别客气的菜,就是至少半斤以上的大块肉;益阳地区,大年三十的鱼不能吃完,一直要端到元宵节,象征年年有余;怀化溆浦县,吃团年饭时少不了整个猪头,半个要送到岳父家……

一餐年夜饭,四五天都吃不完。到了大年初一,又要搞新鲜菜,预示新的一年富足。到了初二,客人来了,又不能吃剩饭剩菜,结果越积越多。

比如我家年前杀了3只鸡,2只鸭,返程的时候总共才吃了2只还不到。

冰箱里放不下,吃又吃不完,只能看着馊掉,所以,到了初四初五,每家门口的垃圾桶里都是剩菜。

“年年有余”是祖训,“光盘行动”是新食尚

对于以上这种现象,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看法不一样。

在老年人心中,“年年有余”,这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年味,一年到头,从分离到团聚,为的就是这顿团圆饭。没有十来个碗,不盆满钵满,这还叫过年吗!

他们相信一桌丰富讲究的菜品,能为下一年带来好运气、好财运、添子添孙。

年轻人在城市接受的是“新食尚”理念,他们觉得没有必要这样浪费,“光盘行动”更加符合现在的健康理念。

剩饭剩菜吃多了,容易产生亚硝酸盐,滋生细菌,腐败变质,对身体有很大的危害。

而老年人对食物是否变质的辨别能力比较弱,即使一点变质也舍不得倒掉,导致春节期间老年人肠胃炎多频高发。

科学储存春节“剩宴”,合理安排剩饭剩菜

这些年来,无论是媒体还是专家,春节期间反对铺张浪费、厉行节约的呼吁和报道很多,但在年味浓厚的农村地区,收效甚微。

面对千年传承的年味,新食尚下的节约,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取舍呢?

年轻人可以根据食物的特性,对剩菜进行科学储存和合理处理,既能保留老年人心中的“年味”,又能不浪费食物。

比如,前文提到的过年之前宰杀的禽类,张牙舞爪,包装不便,我们可以腌渍后做成腊味,经过阳光和熏制后,不仅保质时间变长,还另有一番风味。

剩下的扣肉、鸡爪、鱼之类的食物,如果当天不能吃完,可以进行真空包装,延缓变质时间,虽然会损失一些维生素,但蛋白质完全保留,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另外,子女在返程时,也可以带走一部分剩菜,毕竟就算处理得当,剩菜也不宜久吃,要保证老年人饮食安全。

特别提醒的是,食用剩菜时,一定要彻底加热,就是把菜加热到100℃,保持沸腾3分钟以上。如果肉块比较大,一定要煮、蒸久一些,或者把肉块切碎,再重新加热。

还要避免反复加热,如果预计这一餐吃不完,那就只热一半,剩下的进行冷藏和冷冻处理。

最具“年味”仪式感的年夜饭,不能越来越淡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

过年是一种很有仪式感的事情,以前家家户户的杀年猪、正月里的龙灯花鼓、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千家万户的红灯笼,现在似乎都变少,甚至消失了。

年夜饭作为保留下来最具仪式感的“年味”,如果连这个都改变了,那剩下的年味还有啥!

随着老年人慢慢减少,我们正在失去传承下来的各种年味。

有一天,那些“年年有余”、“盆满钵满”、“整鸡敬神”、“清清洁洁”只会出现在我们记忆中。

传统习俗不能丢,年节仪式感要保留。

厉行节约,不应该以牺牲传统年味为代价;尊师重长,也不是以违逆老人心中意愿为前提。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掌握的科学知识,搜集到的饮食信息,将饮食浪费的现象降到最低,将年味传承下来。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