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跟风、抄袭……创新是否已成餐饮难题?

湘菜人微报 2023-02-10 08:40:20

作者丨鱼头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前些日子外出,发现小有名气的小店丹妹麻辣烫在前后短短三公里的范围内,忽然多出了两家同名店铺。“开分店了?”一翻评论,果真有人产生和我一样的疑惑,耐着性子再翻翻才能看到有人耐心解释,指出“假的,不是同一家”。

餐饮店不论大小,只要一红,势必迎来模仿者,你看大胆雷同可不少:“翟记虾尾”还是“瞿记虾尾”,“聚金朋”还是“聚鑫朋”,乍一看还真的傻傻分不清楚;那些藏在“桥头排骨”“汴京炸鸡”等大字招牌旁五花八门的“小注释”,更让人摸不着头脑:谁才是那个众人谓之正宗的“开拓者”?

抄袭成风

抄袭或者模仿借鉴在餐饮行业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近几年湖南餐饮吹起的“院子”风,短短三两年的时间里,仅仅湖南省内的二三线城市就冒出的各式院子餐饮不下百家,清一色的古朴农家、清新园林。

前些年,成师傅腊鲢鱼流行,于是大街小巷给腊鲢鱼冠名的“李师傅”“陈师傅”处处可见。

再把目光前移,当年“彭厨”把湘菜开到全国各地,于是各种以姓氏冠名的“X厨”也遍地开花,甚至还出现了外表极其形似的“澎厨”,干脆连宣传标语也一起拿了去,“一起分享澎友的味道”。

回头看看菜品当中的“借鉴”,同样数不胜数。本是小范围流行的酸菜肥肠、紫苏牛蛙锅、辣椒炒筒子骨等菜,在湘菜迅速发展的这些年里,几乎成了家家湘菜馆必备,从口味到呈现大同小异,你看,就连剁椒鱼头竖立放置的形式和器皿都能被完全复制。

“拿来主义”要不得

在这些餐饮雷同的现象中,有的是极其低劣的照搬,即从装修风格、菜品呈现都原封不动的直接复制。你用带火上桌的形式做辣椒炒肉我也有样学样,你还原老旧街景我也玩复古怀旧;更有偷懒者“搭便车”“蹭名气”,取类似或完全相同的名字,搭上那些口碑好或名声大的餐饮,为自己贴金。

还有一种则是美其名曰“学习”“借鉴”,实际则是拿来主义的“遮羞布”,同样是惹人嫌的抄袭行为。明明是用的是云贵地区惯有的酸汤制法,只是加点装饰用的剁椒就堂而皇之地称其为“新湘菜”;从食材、做法甚至名字都不舍得抛弃鼎鼎大名的“佛跳墙”,却偏要凹湘菜基因——这不是创新融合,只是“蹭名气”。好的创新融合,绝不是这样直接“拿来”,而是基于自身文化与内涵,再去融合他人长处。

最气的还不是那些小打小闹的小创业者,而是多年打拼、积攒一定实力的餐饮人、餐饮公司,明明有资金、有实力、有人才、有时间去做创新,但却还想着通过跟风模仿从市场赚取快钱。

他抄我不抄,绝不“摆烂”

说起抄袭模仿,恐怕餐饮人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吐。

大多数情况下的餐饮品牌创始人,面对自己好不容易积攒的文化、费心思打造的品牌,被人轻松剽窃成果,还要瓜分本就有限的消费市场,却只能无奈笑笑——毕竟餐饮做的是开门的和气生意,总不能真的在门口挂上块牌匾“同行免入面斥不雅”,提防着乔装打扮的厨师或老板来店里偷学吧?

有的人尚且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捍卫知识产权,跟对方死磕到底;但抄袭本就难以鉴定,自家事务就已经劳心劳力,哪里还有额外的精力去同这些苟且之人对抗呢?

投机取巧者或许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反正你也不能拿我怎么着,有现成的样板我干嘛不学?何况站在创业者的角度来看,也不全无道理,你姓张我也姓张,怎么你叫得“张厨”我就不能用?要辩菜品是否抄袭,就更有话可说了:我做的是湘菜,又不是学的你家辣椒炒肉!

有手段处理倒好,否则只能与之怄气。倒不如把目光放得更开阔些,仔细想想,似乎正是这些前仆后继的模仿抄袭者,才推动了市场的发展与进步,就像那句玩笑话“你不出新的,人家怎么抄?”而你要做的,是那个走在前头的人。

值得欣喜的是,市场也同样还是有心存匠心、拒绝“人云亦云”的餐饮人:他们尊重原创,所以一步一脚印地踏过三湘四水流域,聚焦湖湘鱼文化和特色食材,找寻菜品灵感;所以追根溯源,专研渔村文化和氛围,以此为背景创作搭建场景;所以扎根区域,以当地方言歌谣和民俗来传承餐饮文化。我相信能够做到的餐饮人才远远不止于此,而湘菜的未来也只属于这些具有强大创造力的人。

1 阅读:74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