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要看化验单,还是要看人?

聂聂的笔记 2024-03-20 12:00:50

门诊常常可以碰到发热病人。我就常常给他们说,治病就是两个方向:

找到发热病因,治疗病因;改善发热相关的不舒服

“发热要看体温表,体温不到38.5℃就不吃退热药”-----这就是常见的错误。

这就是“看化验单>看人”。我们要改善发热相关的不舒服,而不是降低体温。难道没有体温计,我们就不知道如何治病?

当发热病人头痛、全身酸痛、畏寒等等不舒服,哪怕体温只有37.8℃,也需要退热药来缓解不舒服。

吃了退热药,这些头痛酸痛等不舒服显著好转;但是测体温达到39.5℃,也不需要退热药来降低体温。

什么物理降体温,什么冰敷,温水浴等等,只要导致不舒服就不应该做。如果让病人觉得舒服,就可以做。

总之,除了对因治疗,剩下的都是为了“安全的舒服起来”。何况对因治疗,其根本也是为了“安全的舒服起来”。

然而,把“体温单的数值”放在第一位,把化验单结果无比看重,却非常泛滥。

比如,慢性肾病患者进入尿毒症期,此时要如何治疗?

是看化验单里的血肌酐,尿素等“肾功能指标”?

不是。

我们看看这个例子:

血肌酐下降就说明病情好转吗?

请注意,不是急性肾损伤病人。而是慢性肾衰竭病人进入尿毒症。他们的治疗目标是让血肌酐数值下降吗?

被化验单迷惑的尿毒症病人

临床判断要以症状体征为基石。检验检查结果供参考。比如,尿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要看什么?要看胃口,看力气和体力,看血压,看是否贫血。在保证症状体征良好的前提下看血肌酐尿素数值。血肌酐下降了,未必病情好转。血肌酐升高了,未必病情恶化了。 ​​

为什么?

因为血肌酐是人体的肌酸的代谢产物。当一个人营养不佳,肌肉萎缩,那肌酸就少。那血肌酐就必然下降。

通过限制饮食,减少运动,血肌酐自然可以下降。但这有用吗?有意义吗?没有意义。

在血液透析室工作的医师都知道,透析病人的透析效果是看“状态”,而不是看透析后的血肌酐。

尿毒症在做血液透析后,如果病人胃口好,血压控制良好,不贫血。那说明透析治疗效果就好。

如果尿毒症透析的病人胃口差,没力气,血压高……哪怕血肌酐数值不高,也说明透析不充分。需要改变透析方案,要强化透析治疗;

总之,病人治疗的核心是看症状体征,化验单只是供我们参考。

0 阅读:14

聂聂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