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方便快捷就一定是好事吗?

聂聂的笔记 2024-02-21 09:41:13

看病快捷肯定有好处。

比如,流感看诊,对于高危人群而言,早一点看诊而明确诊疗,那可以大大改善预后。类似的情况也可以在新冠高危人群看到。(请注意,是高危人群,而不是重症人群)但是,看病快捷的好处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而且,很多人可能忽视了看病快捷的坏处。

看病快捷方便就一定是好事?

首先,疾病本身有一个发生发育的过程。

在这个发育过程里,很多疾病是会胎死腹中的。

比如,类风湿关节炎,一般是有基因基础,然后生活习惯不良(吸烟,口腔卫生不佳等)带来了疾病的最早土壤,接着病毒感染等等因素,让人先有了自身抗体,接着从抗体诱导出疾病。

但是,有基因背景者未必会发病,因为可能生活习惯好;

即便有不良生活习惯,但没有相关刺激事件,也未必会有自身抗体发生。

即便有自身抗体,也未必会发病。

每一个步骤都可能筛掉很多人,让他们未必走向疾病。

医生的过早介入,很可能让那些并没有病的人被误诊,被过度治疗。

比如,有类风湿因子的人,一定会是类风湿关节炎吗?不一定。实际上,绝大多数的类风湿因子阳性的人,不会是类风湿关节炎病人。

类似的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没有抗核抗体阳性,不会有系统性红斑狼疮。但绝大多数抗核抗体阳性者,并不会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而看病快捷,其实就会带来大量的过度检查检验,带来大量的过度治疗。如果晚一点看病,其实诊断也好,治疗也好,也会更加典型,更加简单。起码对医生的要求没那么高了。

过早介入疾病的诊疗,其实对医生是一种很高的考验

这时,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早癌筛查怎么办?难道不是应该早发现早治疗吗?

我曾讨论过癌症筛查的几个误区,其中就包括“早发现早治疗≠一定获益”。

癌症其实也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完全可能中断,而不走向真正的癌症。

而且即便是真正的癌症,筛查出来也未必能获益。这就是著名的“时间领先偏倚”。

比如:

某人60岁做癌症筛查,发现一个早期癌症。经手术、化疗等等。因为治疗该癌症的药物有远期心脏毒性,导致慢性心脏功能衰退,最终于70岁死于治疗并发症。某人没做癌症早筛;69岁进入癌症中晚期,治疗1年后死于癌症本身。寿命仍是70岁终结。

那么问题出来了:同样一个人,这样的癌症筛查对他有利吗?

对于前者,无论是病患,还是医生,都可能觉得很值得。毕竟从发现癌症到死亡足足过去10年!

对于后者只治疗1年,无论病患还是医生,都觉得很挫败。

但站在上帝视角来看,其实不做癌症筛查似乎更好。起码快快乐乐的活了9年,而不是在手术,化疗等痛苦的治疗了9年。

而所谓的“癌症筛查带来多活了9年”的好处,其实不过是一种错觉。其错觉根源:“时间领先偏倚”。

为了避免这种偏差所致的错觉,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癌症筛查试验:

同样的人群(性别、年龄等)随机分配入2组:

一些进入癌症筛查组,一些不做(或者假装做了)癌症筛查;

观察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看看筛查(以及可能的后续治疗)最终能否改善寿命。这样的对照研究才能帮助我们判断“癌症筛查是否真正让人获益”。

到今天,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癌症筛查都是能获益的;也不是越早发现癌症就越能获益。

只有限定的人群(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环境等),做特定的癌症筛查,才能真正获益。

所谓的“早发现早治疗早获益”,这只是一种错觉,是低质量医疗的常见错误。

癌症筛查未必能获益

说到底,真正让公众获益的是高质量的医疗;而不是单纯的“看病方便快捷”。低质量的医疗,即便方便快捷也可能是害人的。

0 阅读:0

聂聂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