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竹刻
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颖而出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传统雕刻艺术。宝庆(今湖南省邵阳市)属半山区半丘陵地貌,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其竹簧雕刻色泽犹如象牙,格调高雅,一经问世,就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的珍品。在1950年,政务院特定了8件宝庆翻簧竹刻工艺品,作为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向斯大林祝寿的礼物。
———————— ★ ———————
竹刻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竹雕艺术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竹雕艺术,在纸墨笔砚发明之前,汉族人们就已经开始用刀在竹简上刻字记事。
远古时期,中原、北方地区不生长竹子,所以用兽骨来刻写,南方盛产竹,就将符号或文字刻在竹上了。但是竹简很难保存,比不上兽骨,所以,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今天还能看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遗物,却很难再见当时的竹雕作品了。
———————— ★ ———————
艺术特色
清代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以此法制作竹刻时,艺人将竹子去青去节,削出竹簧,经煮、晒、碾等工序后,压平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抛光打磨,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花鸟。
宝庆竹刻艺术品从现在留存的资料记载以及实物来看,最早的是潘一龙的竹雕笔筒。潘一龙是宝庆竹刻创始人之一,从小天资过人,工诗善画,尤精于竹刻,其代表作"竹簧天地同春寿字盒"、"芭蕉山石贴簧盒"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竹子跟玉一样,是历代文人骚客钟爱之物,尤其在文人兴起的宋朝,竹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苏东坡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据载,竹刻艺术发展到明朝中叶时,已形成了以嘉定、金陵、宝庆为中心的竹刻派别,而宝庆竹刻,无疑是其中耀眼的一朵奇葩。
———————— ★ ———————
传承意义
宝庆竹刻的雕刻技艺种类齐全,题材丰富,手法别致,仅刀法就多达二十余种。
宝庆竹刻的历代大师们擅长于将自己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与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中国古典书画的意境融会贯通,创造了无数精美的竹刻艺术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
特色指数
《检校竹隐竹数三首》
(宋)赵蕃
忆昔山中居,朝莫惟脱粟。
何以居之安,赖此猗猗绿。
一朝顾舍去,梦寐劳心目。今晨忽在眼,如客得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