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称之为“封禅”,汉代文人是咋记录这些事的?

职说咱怎么增长 2024-06-27 05:53:16

«——【·前言·】——»

司马相如的《封禅文》作为《文选》符命文一类的首篇,极具开创意义。学界关于此文的研究,正是立足于《文选》符命文的类型研究:从文本基础出发的细读,都有哪些价值?

«——【·武帝朝封禅礼重建的过程与《封禅文》的劝导·】——»

从文体归类社会思潮方面加以拓展,具有文体和文化价值,开启了“符命文”研究的新局面。但是这些研究尚未能立足武帝朝封禅礼的重建而发论。

回归武帝朝封禅礼的重建历程,结合《文选》中司马相如《封禅文》诸家注的梳理,进而对司马相如《封禅文》典范价值获得的原因进行更加深人的探讨。

封禅礼是秦汉时尤为重视的一种礼仪。“封”指古代在泰山上筑坛祭天,报天之功;“禅”指在梁甫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德。封禅与封峦、封岳不同,不是望祭一般的山川,特指登泰山而祭。

见与高祖、文帝、景帝朝对比,武帝时祭祀礼仪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由五帝并尊、混乱无序到以太一为尊,以后土与之并立。将对苍天、大地的祭祀放在首位,体现了儒家大一统的观念。

第祭祀种类繁多,而祭祀规格最高的是封禅。天地祭、郊祭、封禅、庙祭、汾阴等祭祀礼集中于中央由像宽舒这样的祠官按岁时行礼致祭。封禅作为规格最高的祭祀礼仪,可在与天神沟通中体现最完美的礼制。

凸显儒家大一统的文化精神。由封泰山到修封的广泛实行。自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元封元年,前110)到司马迁《史记》完成(天汉三年,前98),凡十二年,天子三修封用事。

于中岳华山南岳天柱山、北岳恒山等,所以说是“遍于五岳、四渎”。其中首次恢复封禅礼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自秦始皇上泰山主封禅礼以来,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到武帝朝要加以重建并非易事。

从首提封禅礼到形成封禅礼制,大致历经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儒生们提出恢复儒家礼制,其中涉及对封禅礼的恢复。如《史记·孝武帝本纪》载:

建元元年(前140),“缙绅之属”就期盼天子封禅改正度。汉武帝刘彻崇尚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

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者皆废”。汉武帝重视儒术,招揽儒生。赵绾、王臧等是以文学升任为公卿的官员,打算按古制在城南建立明堂。

以朝见诸侯:起草了皇帝巡狩、封禅的礼仪制度和改正历法、服色等事项,尚未完成。这些儒术建设方面的探索最终与窦太后的黄老学说相悖。

窦太后对他们进行查处,对他们主持兴办的事情加以废止。但此时武帝朝对儒学祭祀礼制,包括封禅礼在内已有了最初构想,这为后来推行封禅、巡狩等礼仪实施奠定了基础。

司马相如的遗作《封禅文》为武帝所看重,又一次将封禅礼提上日程。《史记》司马相如本传载,武帝使人前往相如家取书,至其家,相如已死。文君言相如留下遗言,有使者来求书,即奉上《封禅文》。

吕注解释了司马相如著此文劝以封禅的目的。据李昊《司马相如年谱》,司马相如卒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封禅文》的创作时间,当在元狩五年(前118)之前。

至于第一次封禅的时间,是在司马相如死后八年,为元封元年(前110)。司马相如这篇颂汉德言符瑞以封泰山的文章,对武帝重建封禅礼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在第一次封禅礼实施前,儒生们因拘泥经书而互生抵牾。儒生们在没有具体礼仪操作参考的情况下,拘泥于古书,未能给出具体的礼仪程序也不能够对封祠器的使用有恰当的解释。

这些探索虽有益处,最终归于失败。第四阶段,兄宽的建议对第一次封禅礼起到规范的作用。在兒宽之前,群儒抱残守缺,不会实际运用,然兒宽则异于众人。《汉书·兒宽传》载有兒宽《议封禅对》。

他力主封禅确为盛事,只有天子才能胜任,顺承上天,垂范后世。兒宽既精通经学,又能服务于现实,深得武帝赏识。这篇《议封禅对》得到武帝的肯定。

武帝命兒宽自制郊祀仪,既成拜兒宽为御史大夫,元封元年(前110)东封泰山,梁甫山。自从此次封禅礼重建之后,武帝又分别于元封二年(前109)封泰山、祠明堂,汉武帝前后共八次巡幸、封禅泰山。

这些封禅礼的时间不合“五年一巡狩,用事泰山”的古制,频次更密集,由此反观首次封禅的开启之功不可小觑。而在这一仪制推行之前,司马相如遗作《封禅文》的奏请确有首倡之功。

«——【·司马相如《封禅文》的逻辑层次·】——»

司马相如《封禅文》的典范价值已得到文论家的充分肯定。总之,司马相如《封禅文》相对于秦始皇时《泰山石刻文》而言,其礼仪功用更为完善,文学价值也更为突出。

它对后世封禅文学的延续又具有启示意义。如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详述东汉光武帝封禅泰山前,他作为先行官的种种准备工作;又如唐代李邕进献封禅辞赋。

正是在封禅结束后群臣向唐玄宗表示祝贺的诗赋作品。在封禅文学的创作中,司马相如《封禅文》的开启之功毋庸置疑,司马相如《封禅文》具有典范价值的原因探析。

登泰山而封禅,是汉武帝对春秋战国以及秦朝泰山祭祀传统的继承,也是西汉时期国家祀典的新起点。这一祀典活动的现实动因,与神仙思想的流行、大一统、宣扬国威等有直接关联。

关于司马相如《封禅文》的创作动因及典范价值的获得,除了司马相如本人的经学修养”、赋学成就以及创作观念的投射,还可作进一步探析。越裳贡。“封禅是德至的具体外化。

因此司马相如《封禅颂》中对武帝朝祥瑞降临的诸多描绘是妥帖恰当的,符合封禅的要求。虽然封禅礼实施的条件和程序颇为繁难,但司马相如所述无疑是最为关键的条件。

这些条件在班固这里有着充足的“理论支持”,这也是其文能够具有典范价值的原因,此外司马相如《封禅文》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他迎合汉武帝彰显汉德的需求。

汉武帝就是希望通过建立封禅礼来凸显他的受命于天与独一无二,借助宗教神学来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统治。封禅泰山、梁甫山正是看中其作为沟通天人绝佳之地,能够召唤神灵、通晓天意。

武帝首启封禅礼,并且在泰山下建有明堂,这恰是司马相如《封禅文》劝导作用的明证,蜀地学者对此更是推崇备至。《三国志·秦宓传》中曾言,司马相如制定了封禅礼仪。

在“制礼造乐,移风易俗”方面成就卓然。武帝朝封禅礼的重建,与司马相如《封禅文》的引导密不可分。通过对萧统《文选》中司马相如《封禅文》诸家注的梳理。

«——【·结语·】——»

可见出此文由周德到汉德,既过渡自然又形成对比,指出大汉恩德和祥兆空前,武帝应该封禅。文章采用颂的形式,赞美功德祥瑞。这篇文章通过直陈其意、假托大司马上书、再作颂词。

可谓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反复明武帝理应封禅的主旨。这一作品典范价值的获得与司马相如参与礼乐建设,以及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基础建构儒家礼仪体系等都有着直接关联。

信息来源:

《史记》

副标题:

汉武帝封禅的原因,浅析司马迁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0 阅读:0

职说咱怎么增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