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诗居然能在《星星诗刊》发表?我服了,你们服不服?

愿评诗论道 2024-04-24 03:15:27

“刘海潮”这样的诗居然能上“星星诗刊”?真不知是“星星诗刊”的审美不足,还是读者的审美过高?你们怎么看?

作者无枪的将军

◎评论文章引用资料来源于:星星诗刊;作者1967年深秋生于豫东一个没有葡萄的葡萄架下。1982年发表处女作,1988年获第一届河南省艺术节诗歌大赛一等奖。曾主编“汴京诗丛”20部。中国作协会员:刘海潮。

自古以来,关于秋天的诗作不胜其数,唐代诗人王绩就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来形容秋天太阳落山时的山景,而隋朝江总则有“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来寄托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由此可见,秋天在我们心中,其实早就是一个自带诗意的季节了。

——它不仅有叶落时悲凉之景、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而且更是无数诗人或文人们的“抒怀、追忆”之源……。

好了!接下来,我们就跟随河南诗人刘海潮的笔下,一起去感受下,属于他的“秋天”……!

《九月在浆果的蜜汁中醒来》是一首“诗体形态杂乱无章、语言形式矫揉造作”的“散文体抒情诗”。同时,它也是一篇想象力过度、表现力过猛的“糅合之作”。

【①“诗体形态杂乱无章”指诗歌过于注重意象的表现性,导致内容无序且繁多,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散乱、杂冗之感。

②“语言形式矫揉造作”指意象过度依赖于抒情化氛围的营造及狭隘的主观“叨述”层面,忽略了诗体建构在客观感知状态下所需要的协调性与审美感,从而也就导致其诗歌语言的整体效果偏向于“幼稚”层面的作文式或歌颂语态之上。

③“糅合之作”指诗歌掺杂的元素过多、随抒性过强、缺乏完整故事逻辑的多碎片拼凑之作。】

下面我们就围绕《九月在浆果的蜜汁中醒来》来展开一些研讨,希望可以为读者的阅读和写作带来一些实质性参考。

第一部分:

“叶,渐黄;月,渐圆……至……那天是重阳,那月是九月,那年是羊年。”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物景的描述来展现或渲染诗人对重阳节之日的特殊情感。

“叶,渐黄;月,渐圆。九月九,日历的眉心挂满茱萸/果酱充溢,蜜汁丰盈”中的“渐黄、渐圆、充溢、丰盈”在此处表示为“时间刚好”或者“正当时”。

而“日历的眉心挂满茱萸”中的“眉心”在此处可以理解为“非常重要或重要性”;它和“茱萸”的组合实际也是一种隐喻的手法,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突显诗人对某些事或某些人的某种迫切感。

“早上八九点钟,早饭将完未完,阳光欲言又止。”

“早上八九点钟,早饭将完未完,阳光欲言又止”中的“早饭将完未完”,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某种具有确定性时间关系的表达。

而“阳光欲言又止”则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对物景进行一种艺术性表现,可以把它理解为“阳光被乌云遮挡”或者“太阳即将升起的时刻”以及“某些事情即将发生的前兆”。

“阵痛过后,太阳跃到歪槐树上。两间茅草屋里,生命的张力柔软而坚韧,清晰而悠长”中的“阵痛”明显与诗境不太兼容,甚至还有点牵强;当然,如果我们只在诗意表象去理解的话,可能大多数读者都会认为,诗人刘海潮纯粹是“驴唇不对马嘴”的瞎扯一通,但是,当我们把“阵痛”与前面的“时间隐喻”以及“生命的张力”看成是一种具有线性关联关系以后,那么这里的“阵痛”我们大致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了:

第一种是“借景抒情”。

(指借重阳节之日的所见之景,来宣泄或抒发某种意义性的情感)

第二种则是隐喻“新生命”的即将到来。

(指对孕妇即将临盆时的描述)

结合诗意来看的话,这一部分的确比较倾向于对“新生命”的纪念性描述,尤其是“那天是重阳,那月是九月,那年是羊年”更是从侧面辅证了这一点(指诗人是站在回忆的角度写作)。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从“忐忑、迫切”的情感体现(指“早饭将完未完,阳光欲言又止”),以及对“新生命”未来的祝愿(指“生命的张力柔软而坚韧,清晰而悠长”)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这首诗很有可能就是诗人刘海潮对自己出生过程或经历的一种自述性表达。

第二部分:

“母性的豫东平原,韧性的葛巴根,刚性的沙鼓堆……至……玉蜀黍糊糊榆钱锅饼槐花窝窝头呵”

这一部分主要讲述的是诗人所生活地方(指豫东平原)的地域风情或风貌特色。

但是,我们需要说一下的是,即使诗人想展示自己对家乡的“浓情厚意”,然而,像这种利用过多语气词(呵)以及词句复叠来拔高抒情效果的“废话”方式,实在是有些“叠床架屋、冠上加冠”了。

第三部分:

“九月在九月醒来……至……哦,九月,九月!”

此处主要是以抒情化的语言来凸显诗人与九月或故土(豫东平原)的情感。

“九月在九月醒来。我在九月醒来”中的“我在九月醒来”在此处可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表述个人对九月的特殊心情或情感。

另外一种则是与前面所说的“新生命”具有某种关联关系。

——因此,此处的“我在九月醒来”,自然也可理解为诗人对自己或某人出生在这片土地以及这个季节的一种感慨。

事实上,经常写诗歌的人都知道,诗歌结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跳跃性的断句留白,还是直抒胸臆的自然结束,其都是需要诗人在整体感的基础之上,塑造出一种具有协调性的艺术效果且又能体现出个性美学的认知才可。

然而,这首《九月在浆果的蜜汁中醒来》让我们比较失望的则是,作为诗歌的结尾部分,诗人在此处则明显有些过于“废话”和“喋喋不休”的啰嗦了;几乎是完全忽略了“艺术需要的整体氛围和协调性”,过度的倾向于“情绪展现”(指个体情感的表达、释放)之中的“自嗨”。

说实话,从《九月在浆果的蜜汁中醒来》的命题立意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不仅仅是一首浮于语言表象的“抒情诗”,而且更是一首蕴含着“丰收与情怀”的“乡土题材”之作。

只不过,让人觉得可惜的是,像这种以营造过度的抒情语境来烘托诗意情感尺度的表现手法,实在是有些写作认知的幼稚和尴尬。如果再说难听一点的话,这譬如“博士买驴、粗制滥造”(指语气词堆砌、过度抒情)的行文风格,简直就不太像是一位成熟诗人之作,倒更像是出自于一位刚学作文且饱含激情的小学生笔下……。

当然,比较让人疑惑不解的则是,像这样“不堪卒读”的诗歌作品,竟然都能在“星星诗刊”上发表、刊出……。

——难道是“星星诗刊”的上刊要求并不高,还是编辑们的眼光比较接地气?

又或者是“星星诗刊”严重缺少稿件,已经没有人投稿了,所以根本就不在乎什么了……?

果真如此的话,那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诗人就有福了,因为我相信,你们的诗歌,应该不至于比这首《九月在浆果的蜜汁中醒来》差太多吧?

——想想,它都能上“星星诗刊”,你们不一样也能吗……?

作者简介:无枪的将军,本名:何天军,籍贯:重庆万州,当代诗学解读平台【评诗论道】主笔,独立批评家、评论人、实用性诗学理论研究者;推崇:“以诗养性,以评修身”。

0 阅读:0

愿评诗论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