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农民伯伯是怎么收割小麦的?

骑马牧童 2024-04-05 19:28:54

前言

又快要到收割麦子的时候了,现在都是用联合收割机,所以,麦芒(忙)季节,两三天就过去了。

现代化就是好,然而,像现在这样收割麦子的方式,其实历史并不长。

如果把时光倒回到30多年前,对于今天这样的小麦收割方式,当时的人,是只能在心里想想的,甚至想都不敢想。

那么,在自给自足的小农时代,农民伯伯是如何收割麦子的呢?

为什么一个麦收季节,会用20多天,甚至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呢?

下面,让我们来复盘一下农耕时代的麦收方式吧。

这种原始的收割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上千年的时光。

它大致分为以下这些步骤——

1:准备农具2:打造麦场3:手工收割4:拉入麦场晾晒5:原始碾压6:秸秆麦粒分离7:麦粒扬尘8:装袋入户9:4-8多次循环10:交公粮11:堆麦秸垛12:翻犁麦场13:播种秋粮

详解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说每一个步骤。

1:准备农具

首先要准备的就是镰刀,以及镰刀伴侣——磨刀石。

要把镰刀磨得很锋利,这样割起麦子来,速度又快又省劲。

再者要准备的是扠(杈)、锨、耙子、口袋等。

扠(Chā)分木扠和铁扠,其形状是:一根木棍的顶端分出三个杈,就像吃饭用的叉子的放大版。

锨也分铁锨和木锨,主要用的是木锨,用来扬尘、翻麦粒以及装袋。

耙子是一种竹制的农具,它的上边是90°的弯头,用来搂起散落在地里的麦穗,或者在晾晒麦粒时,用来翻场。

再有要准备的农具:架子车,主要用来把收割好的麦子,从地里运输到麦场中,以及把打好的麦子拉到家里。

另外要准备的,还有石磙(gǔn)和磱(lào)石,石磙在耕牛的拖拽下转动碾压麦子,磱石挂在石磙的后面,进一步加强脱粒效果。

耕牛+石磙+磱石+老汉,这是农耕时代麦收准有“四件套”。

2:打造麦场

准备好农具后,就要开始打造麦场了。

注意:在这里,麦场的“场”,读音不是Chǎng,而是读为Cháng,本文所有的“麦场”,都是这个读音。

所谓麦场,就是把收割完的麦子、进行脱粒的场所。

麦场,大都位于麦田的地头,大小依据自家情况而定,一般都有个百多平方,大的有几百平方的。

用作麦场的田地,一般种的都是大麦,它会提前于小麦收割;然后,把这片土地硬化、磨光,以方便后面小麦的脱粒顺利进行。

把麦场打造好以后,就预示着往后的十多天、甚至二十多天的时间,都要在麦场里度过了。因此,有的人家都会把睡床搬到麦场旁边,晚上也在此度过。

3:手工收割

真的是纯手工收割,这个时候,就显示出了“人多力量大”的好处。

如果一个大家庭(包含几个小家庭的)人多的话,就会联合起来;哪个小家庭的麦子先熟了,就先去收割他家的,这样速度就会快很多,然后再去帮助后面的。

虽说是这样联合,但毕竟还是纯手工干活的呀,真的需要很大的体力和耐力才能干得下来。

收麦季节,正是高温高热的时候,麦地里又很少有遮阳的地方,因此,大都选择在早晨收割,甚至有的时候,天不亮就开始干活了。

弯下腰,弓着身子,左手抓住成熟的麦秆,右手把镰刀伸入到麦秆根部,然后用力一拉,只听得呲啦一声,麦子就被割掉了,左手抓住割掉的麦秆,轻轻地放到地上,然后,重复以上的动作成百上千次……

成功就是简单+重复,数千年来,正是这个简单的动作无限重复,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延续至今。

4:拉入麦场晾晒

收割了的麦子不能一直躺在地里,不然会发霉、发芽。

那就得用架子车一车一车的,把麦子拉到麦场里晾晒。

首先,要用木扠(铁扠也行)把麦子从地上扠起来,轻轻地放到架子车上,然后慢慢地堆砌积累,一直到装满架子车,用绳子紧紧刹住,防止翻车。

一车一车的麦子拉入麦场后,就要平摊开来,铺满整个麦场,让大太阳狠狠地晒一下,方便脱粒。

如果麦场就在田间地头的话,拉麦这个活还好干些,就怕地多的人家,这儿一块地,那儿一块地,那得需要付出大量的体能,才能把各处的麦子集中到麦场。

5:原始碾压

收割麦子时,可以避开午间,但碾压工作,就得在午间或者午后进行了;因为那个时候,正是铺在麦场里的麦子,被晒的干透的时候,在这时碾压,麦粒容易脱落。

前面说过,耕牛+石磙+磱石+老汉,这是农耕时代麦收准有的“四件套”。

此刻的碾压工作,就需要“四件套”上场表演了。

石磙,就是一块重达数百斤的圆柱形石头,两头的圆心刻有一个凹槽,碾压麦子的时候,外面套上一个木质框架,通过牲口拉动,在麦子上反复转圈碾压,达到脱粒的效果。

磱石也是一块很重的石头,它大都呈半圆形或者半月形;它被挂在石磙的后面,进一步加强麦子脱粒效果。

之所以称为原始碾压,是因为数千年以来,都是这个样子的,没有发生多少变化。

牛可以改为马、驴、骡子,老汉可以换成中年大叔,但是,石磙和磱石几乎不变,就这么吱吱呀呀的,在人的驾驭和牲口的驱动下,一圈又一圈的旋转。

6:秸秆麦粒分离

通过“耕牛+石磙+磱石+老汉”四件套的反复碾压后,秸秆、麦穗和麦粒脱离开来。

不过,不能只碾压一面,还需要用木扠、铁扠把麦子翻过来,再重新进行碾压翻过来的这一面,这种行为,称为“翻场”。

翻场把另一面碾压完后,就需要把麦秸和麦粒分开了。这一次是用木扠、铁扠把秸秆从麦场清走,放到一旁。

为了防止丢失粮食,在扠起每一扠麦秸时,都要用力抖一抖,让麦粒从秸秆的夹缝中落下来。

7:麦粒扬尘

把麦秸清理干净后,麦场里摊满的,就是脱落下来的麦粒了。

这个时候,要先把麦粒用木锨堆积到一块,然后进行扬尘工作。

为什么要扬尘呢?因为此时的麦粒堆里夹杂着很多坷垃、灰尘以及散碎的麦壳,需要把它们清理出来。

扬尘叫做“扬场”,需要2个人互相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

一个人负责用木锨扬起麦粒,这个时候要有些微风,趁着风力可以把尘土扬走。

另外一个人,把扬尘以后,麦粒堆里还有的杂物,用扫帚轻轻地扫出。

这是一项很有技术性以及节奏性的工作,扬尘的人,要把握好风向和力度;扫杂物的人,要配合扬尘的节奏而动,同时也要注意力度,不然会把麦粒也扫走的。

8:装袋入户

终于到了喜获丰收的时刻,在经历了收割、运输、碾压、分离、扬尘等各项艰辛的劳作后,一堆麦粒堆积在麦场里,看上去让人欢喜又安心。

早早准备好的鱼鳞袋子终于上场了,一个人负责撑开口袋,一个人用木锨负责装填,不多时,憋憋的袋子都鼓胀起来了,立在了麦场中间。

这一轮的劳作算是暂时告一段落。

9:4-8多次循环

以为就此结束了吗?不,这才是刚刚开始。这一轮下来,大概得需要3-5天。

因为是全手工的原始劳作,所以,不可能一轮就完成的,根据每家情况不同,少的也得2-3轮,多的则需要5轮左右。

也就是说,要把从4-8的工作重复多遍,才能过去这个麦季,此一番下来,不就得十几天或者到二十多天嘛。

10:交公粮

这是一项肯定要完成的,而且要尽早完成的麦季工作。当然了,现在已经没了,在当时,还是肯定要完成的。

交公粮一般都是选择在,某一轮麦场脱粒完成装袋后,直接用架子车拉到收公粮处上缴。

一辆又一辆的架子车上装满了粮食,排成了长长的一队,等候验检。

收公粮的工作人员,手里拿着一根带有凹槽的尖锥,往袋子上使劲一扎,麦粒便随着凹槽流了出来,工作人员用手摸摸,或者放到嘴里嚼嚼,以此来判断是否合乎标准。

11:堆麦秸垛

这是麦收的收尾作业了。

当所有的麦子被碾压完后,麦场旁边就堆满了麦秸,因为在松散的状态下,它们占据了大面积的田地,所以就需要把它们堆积、夯实起来。

堆积麦秸垛需要2-3人或者多人配合完成。首先用扠把麦秸堆积打底,然后上去一个人进行踩压,压的越紧实越好。

这样慢慢地,麦秸垛就越堆越高,等到堆好以后,上面的那个人顺着扠杆滑下来。

到这时,麦收工作,算是结束了。

12:翻犁麦场

麦收工作完成了,并不代表麦忙季节过去了,因为接下来就是秋种作业。

经过一个麦季的碾压和打磨,这时的麦场表面是又光又硬,需要对它进行翻犁碎化,才能把秋种播种下去。

13:播种秋粮

收割完麦子后,如果地墒好,就可以直接播种了。

如果地墒不好,那就得看天吃饭,等待老天爷下雨了。

秋粮以玉米为主,当然还有其他的,比如红薯、花生、棉花、大豆、高粱、谷物等。

不管种哪一个,都得一个坑一个坑的刨土,然后下籽,掩埋。如果干旱,还得要一个一个的浇水。

而浇水,又需要用架子车去机井处拉水,然后一个挨一个地浇。

结尾

总之,30多年前的麦收季节,每一项劳作都是艰辛的,也都是很原始的;正是因为这每一步的无限重复,才有了锅里的粮米,盘中的饭菜。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虽然今天的麦收已经机械化了,然而,我们要知道,这个时间并不长,而且,也不是一步就达到今天这样的。

所以,不管到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因为,我们的先祖,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这片土地上,耕作过数千年,才有了今天的进步。

0 阅读:1

骑马牧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