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74天的时间,干了一件“很傻”的事,结果却获得了9大好处

骑马牧童 2024-04-02 05:02:43

这是我在2022年里做得“很傻”的一件事,而且,还是自己主动去做,并坚持做成的一件事——

用了74天的时间,把《认知觉醒》这本书,从头到尾地抄写了一遍!

原因何在?

那是因为,在读完这本书以后,认知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读完一本书后,若是自己没有发生一点改变,就等于没有读。

既然知道了这本书里有这么一个观点,而且在整本书中,又有很多观点触动自己,那何不就把这本书完整地抄写一遍呢?

正如作者本人在书中也描述了类似的事情:当他看见有价值的文章时,就要自己抄写一遍,或者用键盘重复打一遍。

有了以上的原因,所以我才决定:要把这本书从头到尾抄写一遍。

当然,这只是当时自己一时冲动的决定,没想到在经过74天的不断坚持后,竟然真的完成了!

在完成的这一刻,当然有无数的感慨;因为抄写图书的功效,远比用眼睛阅读几遍都要高的多的多。

且听我慢慢讲来。

一定要树立一个目标

其实,这么多年以来,自己多多少少的、也读过了将近200本(部)书。

然而呢?读过了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改变呢?结果还是和阅读之前没什么差别。

所以,读那么多书,依然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在数量上,感动了自己而已。

而读这本《认知觉醒》就不同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它会让自己忍不住地去划线、去感叹,因为它确实在很多角度都触动了自己,让这么多年以来、一直都毫无波澜的内心翻起一股又一股“骚动”。

说白点,就是又唤起了那颗早已麻木和躺平的内心;年轻时的那种激情和理想,又被重新点燃。

虽然,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段后,再说什么理想和梦想,似乎有点不太现实了;但是,这也绝不能成为现在这种破罐子破摔的状态的借口。

不管如何,最起码得要有一个目标,一个值得追求的东西来策动自己。

清晰力是个啥

在这本书中,有几个理论点值得自己去学习和运用。

先说清晰力。

多年以来,自己之所以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每天浑浑噩噩的,拖延症严重,等等;就是因为一切都是模糊的:目标模糊、范围模糊、工作内容模糊、计划模糊,清单模糊……

模糊,导致行动失去目标和动力,进而导致没有正向的行动。

没有正向的行动,就会有大片的时间无事可做;转而就会陷入到刷手机、打游戏等等的娱乐消遣中,浪费掉一天又一天的宝贵时间。

这么多年,自己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中度过的。

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得要把模糊变为清晰,清晰到具体的细节之上,让自己始终知道在某一个时间点该做什么,而不致于再次陷入到刷手机等无目的的状态之中。

要有清晰的目标,清晰的每日计划,清晰的事件清单……

每日计划中的事件清单,要清晰到不能再细分为止。

比如就读书而言,不能在清单栏里就简单地写上“7:00-8:00 读书”,而是要细化到读什么书,读第几章,或者读多少页。

所以要改写成:“7:00-8:00 读《认知觉醒》第1章15~30页”。这样子才叫清晰。

具有把事情清晰到这个程度的能力,就叫清晰力。

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清晰的项目都明明白白地写下来——写到本子上。

“写下来”收获的3个果实

通过这一次的抄书行动,体验深刻的,还有写下来的重要性。

自从校园毕业以后,以及用上智能手机以后,写字,就成了一种稀缺状态,成了一种似乎已经被忘掉了的功能。

早些年还能提笔写几个字,或者写自己的名字;如今哪还有写字的机会;不写字,已经成了和自己达成的约定状态。

打破这个状态的机会,就是这一次的抄书行动。

既然是抄写,肯定是要下笔写字的;当自己拿起笔后,才发现大脑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个功能。

刚开始写字时的感觉,是那么地陌生;手拿起笔,明明大脑知道这个字该怎么写,可是手已经不太听大脑的话了。

因为,从大脑到右手握笔的这条“神经路”,早已被荒废多年,杂草丛生了。

怪谁呢?其实不能说怪谁,这是时代的烙印;但这也决不是“自费武功”的理由。

毕竟这条“神经路”,在之前已被走过了二十多年,现在,只是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荒弃了。

如今再次执起笔来,重又走上了这条道路,感受自然是非常复杂的。

但既然重又拾起,那就要用心地把杂草铲除,把道路修缮完好,因为写字(写下来)真的是太有用了。

首先,写下来,可以静心和净心。

说真的,在以前上学的时候,倒没有感觉到写字可以静(净)心的功能;可能那个时候是因为功课和作业的关系吧。

如今荒废多年后,再次提笔,写着写着,发现竟然能把浮躁的内心和情绪给写安定下来了。

当右手握笔,把书中的内容和理论、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的时候,真正的专注力就呈现出来了,大脑也不再浮躁难安、杂乱无章了。

从大脑到手中的笔,以及笔下的字,然后,再用眼睛看着写出来的字,这一个循环不停的回路之中,心和脑,因为只是在全身专注的做这一件事,所以就变得心无旁骛,知行合一。

这种状态,是早已多年不曾体会和达到的状态,那感觉真的是太好了。

再者,写下来,可以把知识巩固得更加有力度。

虽然用眼睛阅读图书也行,但是面对重要的内容时,用眼睛看一遍所记下知识的力度,肯定是没有用手写下来更加强劲的。

就比如,虽然在前几年,我也用手机看了将近200本(部)书,但是,现在要回想一下其中的内容,是很难想起来点什么的;别说内容了,仅就书的名称而言,能够想起来的,也没有几本。

为什么?就是因为用眼睛看,仅仅是眼睛和大脑二者参与的活动,是直线,是线性的,没有回程、回路。

而用手去抄写,则是一个反复循环的回路;眼睛、大脑、手,三者共同参与,其记住和留下的内容,肯定是要比、用眼睛看书、能记住的内容多得多的。

我现在写的这个理论,就是这本书中所阐述的道理。

之所以到现在我还能写出来,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就是源于用手写下来的功劳。

再次,写下来,可以用肉眼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如果只是用眼睛去看书,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心灵的感悟和满足。但是,时间长了以后,这些感悟和满足都会变淡,甚至是遗忘。

而写下来,则可以永久保存。

在写下来的那一刻,就是把心中收获的“果实”、转为实体的呈现;这些“果实”真真正正地躺在自己的书写本上,和时间一起流动。

当在以后的某一个时刻,再次打开本子时,就能把当时的“果实”重拾到脑中,加以硬化,最终强化在自己的大脑中。

可以说,写下来,其实就是大脑的一个外挂存储盘,既扩充了大脑的存储空间,又强化了大脑的记忆力度。

所以说,现在,要把写下来重新拾起,并且要用心地把这条荒弃的“道路”修缮完整,再次达到以前的标准。

“舒适区边缘”是个啥

为什么会对这本书这么情有独钟,且又感慨至深?甚至产生了“要把其它书都扔掉不读”的疯狂念头?

那是因为,这本书始终处在阅读的“舒适区边缘”。

这也是这本书中不断提起的一个理论。

所谓舒适区边缘,就是指处在稍微有点儿难,但又不是太难的地方。

因为太容易了,就会使人无法专注、分心走神;而太难了,就会使人产生畏惧、失去兴趣。

只有处在舒适区边缘,才能让人既学到知识,又不会失去继续学习下去的动力。

这本书,和其他励志类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

虽然谈的也是一些专业理论,但作者并没有拿高深莫测的大词、来诠释意义,也没有用高不可攀的层次感、来俯视读者,而是用最容易理解的话语,最接地气的行文,来描述那些理论和道理、以及观点。

既能让人毫无阻碍地读下去,同时又可以产生、诸如读懂了的“原来是这样”的感触,从而有了去积极改变的心态和行动;这就是本书最大的特点。

励志类的书,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心灵鸡汤”的感觉。

因为这么多年以来,那些所谓的成功学、励志类的图书,只会把读者的情绪挑动起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其后果就是: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怎么去做呢?没有答案。

因为写那些书的人,自己本身就没有去实践书中的理论,所以,只能写出一些挑动读者情绪的心灵鸡汤。

而《认知觉醒》这本书则不同。

说实话,这本书的书名,我刚看到的时候,也有些鸡汤的感觉。

但幸运的是,我带着“偏见”去试着读了读它;这一读不当紧,才发现自己差一点错过了人生中的宝藏。

当然,我说宝藏,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夸张;但这确实是我读了几遍后,以及抄写了一遍后的真实感受。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本、能够让你阅读两遍还觉得不够、然后竟然下决心从头到尾抄写一遍、再然后、又在这儿源源不断地写抄后感想的书,是不是如宝藏一般?

而且,这些文字、还是用手一个字一个字的写下来的,请问,现在能有几本书能值得人如此大动干戈?

亲自实践“舒适区边缘”

《认知觉醒》的作者本人,就是书中每个理论的亲自实践者。

这样的作者写出来的书,肯定要比那些“心灵鸡汤”类的书,内容要扎实的多、实用的多、接地气的多。

“舒适区边缘”的理论实践,也是作者本人一再强调的指南方针。

我们学习这个理论不但要知道,还要去实践、去做到;无论是工作、学习、运动,只要掌握了这个知识点,那么实施起来、行动起来,都会变得和以前不同;而且进步的程度,也会比以前更加快速和扎实。

在抄写这本《认知觉醒》的过程中,自己就亲自实践了“舒适区边缘”理论。

前面说过,自己已经多年没有提笔写字了。

因此,在刚开始抄书的时候,没用多长时间,耐心就没有了;手上握住的笔,也很难写成字了;心理上,也开始变得烦躁不安。

此时,就是已经到了抄写的“舒适区边缘”,再继续下去,只会徒增更多的烦躁和走神。

因此,每当到达这个程度的时候,为了避免自己走入抄写的“困难区”,以至于会对“抄书行动”产生放弃的念头,我会立即主动停下来休息,或者去做其他不同的事情,等到情绪恢复以后,再继续抄写。

所以,在刚开始抄这本书的时候,每天就只能抄写两页(笔记本的两页),因为“舒适区边缘”很快就到了。

后来,随着写字的适应数量越来越多,相应的,抄写的“舒适区边缘”,也就扩展的越来越宽。

于是,随后每天抄写的页数,也就越来越多了。由刚开始的每天2页,增加到每天3页、4页、5页……最后能够达到每天抄写10页。

“舒适区边缘”能够扩展到此,是我刚开始抄写时、所不能想到的。

原来每天只能抄写2页,按照这个速度,抄完这本书,差不多也得半年的时间。

开始时,我是打算抄写到农历2022年年底的,没想到随着舒适区边缘的扩大,竟然只用了74天就抄写完毕了。

这也是学习、实践这本书中理论的又一个印证。

一招快速进入专注状态

抄写这本书,学到的另一个能力是快速进入专注状态。

说实话,在没有开始抄写以前,我的时间,很多都是浪费在手机上面的,绝对是一个手机受害者。

但是,又不能去怪手机和网络,因为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

说到底,还是因为自己缺乏自控力,管不住自己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每天让“它俩”控制住了自己;而“理智脑”又在得空的时候出来责怪和后悔。

于是,在大脑中,每天都在上演着两个“捣蛋鬼”和一个“乖孩子”互相指摘的场景,搞得自己身心疲惫,却又无法自拔。

但是,幸运的是,我遇到了《认知觉醒》这本书;是它让自己明白为什么会控制不住自己,而又给了如何自控的方法。

每个人的大脑“硬盘”空间,可以被分为3个区:一个是“本能脑”区,它相当于系统盘;另一个是“情绪脑”区,它相当于娱乐(电影、音乐、游戏)盘;第三个是“理智脑”区,它相当于工作盘。

当我们“打开”大脑后,首先是受到“本能脑”的支配,这是不可逃脱的;而我们的天性,是喜欢轻松和娱乐的,所以,就很容易受到“本能脑”、“情绪脑”的双重控制、而无法自拔。

只有在某一个时刻,才会想起、原来还有一个“理智脑”的工作盘。

但是,工作起来是那么的枯燥无趣,又浪费心神,耗费脑力;再加上“理智脑”所占的空间又非常小,所以,它根本干不过“本能脑”和“情绪脑”。

但是,工作,是我们为了生存必须要做的事件,因此,我们就要想办法把“理智脑”区扩容一些,让它和“本能脑”、“情绪脑”并驾齐驱。

想要让“理智脑”占上风,虽说不太容易,但只要掌握了方法,也不是不能做到。

我学习到的方法就是:如果觉得自己已经被“本能脑”和“情绪脑”控制住了(比如刷手机根本停不下来),此时挣脱的方法就是——

赶紧走到书桌旁,坐下来,手拿起笔,写字(抄书、写感想、写日志等等)。

只要开始书写,“理智脑”就会慢慢地变得强壮;从而能把“本能脑”和“情绪脑”二者紧握的手冲开;让它俩握住“理智脑”的手,为“理智脑”服务。

随着抄写的行进,就会发现,原来浮躁杂乱的大脑越来越专注。

由眼睛传入到大脑的书写内容,也使得专注的程度越来越高;进而就会忘记那些:由刷手机带来的烦躁不安、内疚自责的负面情绪;随后转入到:因专注而获取知识成果的满足感、愉悦感。

这是一条我自己亲自实践出的结果,也是本书带给我的另一份果实。

有理想就要去行动

我原来有一个理想是——写作,但多年以来,那只是仅存于大脑的一个幻想。

因为,如果一个人喜欢写作的话,就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去写。

然而,我的大脑仅仅只是存在着这么一个理想;当要真正去写作的时候,它却一个字也输出不来。

更离谱的是,虽然写不出来,但大脑却又不放弃这个理想;好像只要这个理想一直存在于大脑中,自己就是一个会写作的人了。

就这样,大脑不停地自我欺骗这么多年,也没有告诉自己说:其实你不是一个适合写作的人。

但是,在读了这本书后,或者说在抄了这本书后,尤其是现在,在写这份“抄后感”时,积累很久的想法和念头、却源源不断地涌现;由大脑涌出,它指挥着右手,不停地写出这些文字。

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因为那时两个小时也写不出来一篇小作文;而这篇这么长的文字,竟然连续不断地写出来了。

这又是我抄写《认知觉醒》后,获取的再一份果实。

由不自律变得自律

我是一个很不自律的人。

写这些文字所用的笔记本,是一本专业的时间管理计划本。

科学的时间规划,在这本笔记本上都印刷好了,包括每日的工作时间计划。

我是在2020年购买的这个本子,原计划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

然而理想很丰满,但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我仅仅只是用了一天半,就放弃了。

购买之前所幻想的那份美好,仅仅不到48个小时,就被狠狠地打脸了。

搞得我一度把这册本子扔到了最隐蔽的角落,因为看到它,我就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失败;白白浪费了这么一本印刷精美的笔记本。

直至碰到《认知觉醒》这本书;在读了两遍以后,有意无意的、又看见了这个笔记本;于是,我那要抄书的念头就有了载体。

在这个笔记本躺平了20个月后,它的另一个功能就突现出来了:我要把《认知觉醒》这本书、完完整整地抄写到这个笔记本上。

真是上天给予的完美配合!

我就说,任何东西到最后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于是,从2022年8月27日起,到2022年11月8日,我耗费了74天的时间,消耗了13支油笔芯,终于把《认知觉醒》完全抄写到这个笔记本上了。

不多不少,抄写完书中内容后,再加上现在所写的“抄后感”,满满腾腾的写到了笔记本的最后一页。

改变就从当下开始

可能对别人来说,这算不得什么;但对我来说,这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正如我在开篇所说的,这是我在2022年、或者说是多年以来,自己主动去做,并且坚持做完以及做成的事。

单就这一件事来说,就是一个重大的改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

因为,在此之前,如果说要是有一个人、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去抄写一本书,对我来说,那简直是不可理解、不可理喻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很傻”的事。

然而,现在,那个人,就是我。

神奇不神奇,意外不意外,惊喜不惊喜?

事实就是如《认知觉醒》中所说的:如果你读了一本书后,没有一个点(哪怕是只有一个点)让你发生改变,那么这本书基本上就是白读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理论,是基于非虚构类的实用型书籍而言的;读虚构类的文学、小说等另说。

当然,文学、小说也能使人发生改变,提高修养,但那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总之,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无论再读什么类型的书,都要在之前告诫自己一下,而不是再像以前那样、蜻蜓点水似的读书了。

感谢《认知觉醒》这本满满都是干货的优质图书,也感谢作者周岭先生!最后,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

0 阅读:0

骑马牧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