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杨贵妃》

噩噩文化 2024-03-13 02:22:25

玄宗皇帝

| 1827年,岳亭春信

张爱玲的「人生三恨」里有一条是:红楼梦没完;我的「三恨」里有一条是:鲁迅没长篇;至于为何导致先生此生无长篇,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烂尾都令人扼腕叹息。

1921年6月30日,鲁迅在《〈三浦右卫门的最后〉译者附记》中写道:

杨太真的遭遇,与这右卫门约略相同,但从当时至今,关于这事的著作虽然多,却并不见和这一篇有相类的命意,这又是什么缘故呢?我也愿意发掘真实……

早在1921年,鲁迅就开始计划写他的长篇小说,将提纲拟订为:从安禄山与杨贵妃在长生殿上一见如故开始,到玄宗授意兵士杀死贵妃结束。全稿预计二十万字,分十八个章节。

当时鲁迅在北大及女师大课程繁忙,《阿Q正传》又正在《晨报》上连载,一时半会儿抽不出时间,这一耽搁,就再没拾起来。

郁达夫:历史小说论

文艺漫谈会

| 1930年8月,上海,郁达夫(前排左二),鲁迅(前排左三),内山完造(后排右一)

郁达夫和鲁迅的关系虽然比不上瞿秋白,但也是少数几个没挨骂的人了,属于「密友」系列。

1926年,郁达夫在《创造月刊》上发表《历史小说论》一文,提到了鲁迅的长篇小说:

说到了杨贵妃,我又想起一件事情来了。朋友的L先生,从前老和我谈及,说他想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情来做一篇小说。他的意思是:以玄宗之明,那里会看不破安禄山和她的关系?所以七月七日长生殿上,玄宗只以来生为约,实在是心里已经有点厌了,仿佛是在说“我和你今生的爱是已经完了!”到了马嵬坡下,军士们虽说要杀她,玄宗若对她还有爱情,那里会不能保全她的生命呢?所以这时候,也许是玄宗授意军士们的。后来到了玄宗老日,重想起当时行乐的情形,心里才后悔起来了,所以梧桐秋雨,就生出了一场大大的神经病来。一位道士就用了催眠术来替他医病,终于使他和贵妃相见,便是小说的收场。L先生的这一个腹案,实在是妙不可言的设想,若做出来,我相信一定可以为我们的小说界辟一生面,可惜他近来事忙,终于到现在,还没有写成功。

李隆基与杨玉环

| 《妖猫传》剧照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1927年10月4日,上海

|

前排左起 :周建人、许广平、鲁迅 ;后排左起 :孙福熙、林语堂、孙伏园

1924年7月,鲁迅应邀到西安,为西北大学的“暑期学校”讲学,同行的人中有好友孙伏园,他回忆说:

鲁迅原计划写三幕的剧本《杨贵妃》,每一幕都用一个词牌名,“我还记得它的第三幕是‘雨霖铃’”。据考证,“雨霖铃”是唐玄宗入蜀经过栈道时,连日霖雨,为悼念杨贵妃所采用的曲子……在我们的归途中,鲁迅先生几乎完全决定无意再写《杨贵妃》了。

郁达夫说鲁迅准备写长篇小说,孙伏园则说要写戏剧,鲁迅本人在1934年1月11日致山本初枝的信是这样说的:

✉️ ……五、六年前我为了写关于唐朝的小说,去过长安。到那里一看,想不到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费尽心机用幻想描绘出的计划完全打破了,至今一个字也未能写出。原来还是凭书本来摹想的好。

因为旅行了一次就说因此写不出东西来,这个借口我是不能接受的。再说,先生那次暑假去西安做兼职,实在也是因为开销太大手头紧的原因,又不是专为创作而去采风。长安城经过了几千年的风和雨啊早已破败了,这难道还需要去了实地才能知道吗?

鲁迅先生二三事

| 1944年,孙伏园

冯雪峰:鲁迅先生计划而未完成的著作

冯雪峰一家同鲁迅一家

|

1931年4月20日,后左何爱玉,后右许广平

冯雪峰作为鲁迅和毛主席之间的纽带,两人有通家之好,他也听说了鲁迅的长篇小说计划:

……第一,他说唐朝的文化很发达,受了外国文化的影响;第二,他以为“七月七日长生殿”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盟誓,是他们之间已经感到了没有爱情了的缘故;第三,他想从唐明皇的被暗杀,唐明皇在刀儿落到自己的颈上的一刹那间,这才在那刀光里闪过了他的一生,这样地倒叙唐明皇的一生事迹。——记得先生自己还说,“这样写法,倒是颇特别的。”

除了“杨贵妃”以外,冯雪峰说鲁迅甚至还有一个长篇小说计划——写鄂豫皖边区反“围剿”的故事,题目叫《飘落的红云》,其篇幅估计十五万字。甚至瞿秋白已经读过了开头部分,说:“虽是小说,却颇真实。”

1932年,大约夏秋之间,陈赓同志从鄂豫皖红四方面军方面来到上海,谈到红军在反对国民党围剿中的战斗的剧烈、艰苦和英勇的情形,听到的人都认为要超过苏联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中所写到的。大家认为如果有一个作家把它写成作品,那多好呢,于是就想到鲁迅先生了。

几天之后,鲁迅先生请许广平先生预备了许多菜,由我约了陈赓和朱镜我同志到北四川路的他的家里去,请陈赓同志和他谈了一个下午,我们吃了晚饭才走的。

鲁迅先生大概在心里也酝酿过一个时候,因为那以后不久曾经几次谈起,他都好像准备要写似的。别的话记不得,象下面这几句,我还记得清楚的:“写是可以写的。”“写一个中篇,可以。”“要写,只能象《铁流》似地写,有战争气氛,人物的面目只好模糊一些了。”

湖畔诗社成员

|

1922年,杭州,

左起: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

鲁迅与留日同学

|

1904年8月,后右鲁迅,后左许寿裳,前右陈仪,前左绍文镕

他的写法,曾经对我说过,系起于明皇被刺的一刹那间,从此倒回上去,把他的生平一幕一幕的放映出来。

许寿裳说鲁迅对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性格,以及盛唐时代的宫室、服饰、饮食、乐器等,统统都考证过,为小说的写作确实做过功课。

长恨歌图卷(局部)

|

1600年后,狩野光信

王朔:我看鲁迅

王朔

2000年,王朔在《收获》上发表了《我看鲁迅》:

……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点东西的。……我坚持认为,一个正经作家,光写短篇总是可疑,说起来不心虚还要有戳得住的长篇小说,这是练真本事,凭小聪明雕虫小技蒙不过去。有一种为没写过什么东西混了一辈子的老作家遮丑的鬼话,说写短篇比写长篇难,因为结构如何如何之难,语言要如何如何精练,这也就是蒙蒙没写过东西的人。短就是短,长就是长,写长的要比写短的多倾注心血这还用说么?长篇就不用结构了?就该啰嗦?长篇需要用力劳神的地方那是只会写短篇的人想也想不到的。是,小说只有好坏之分,不在长短,同是好小说,我也没见谁真拿《祝福》《交叉小径的花园》去和《红楼梦》《追忆逝水年华》相提并论。

我静静地看着你表演~

1935年1月17日,鲁迅给山本初枝写了一封信:

✉️ 我是散文式的人,任何中国诗人的诗,都不喜欢。

既然是「散文式的人」,似乎就不能苛求他写长篇了。

〔雨霖铃〕

《明皇幸蜀图》 | 唐.李昭道.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霖:阴雨连绵,数日不绝,为霖。

铃:古蜀栈道最险处人往往要手拉铁链行走,链上有铃,铃响以便前后人互相照应。

原唐教坊曲名,又名『雨霖铃慢』。据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太真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

0 阅读:0

噩噩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