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征讨南诏,空前盛世的唐王朝因何丢失了西南?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2-07-06 10:10:21

天宝年间,南诏向东兼并西爨,与唐朝扶持南诏对抗吐蕃的战略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750年天宝九年天宝战争爆发。

在天宝战争中,唐朝对南诏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征讨。

第一次发生于天宝十年(751年)四月,鲜于仲通率领唐军八万人讨伐南诏。面临唐军压境,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其所虏掠,并称“若不许,当归命吐蕃”。鲜于仲通拒绝了南诏的请和。阁罗凤求救于吐蕃,吐蕃派出援兵,与南诏军队联合作战,于江口(今下关)、丘迁和(今漾濞)等地大败唐军。

第二次发生于天宝十三年(754年)六月,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领唐军十万人再次攻击南诏。鉴于鲜于仲通失败的教训,李宓把中军帐设在洱海东岸,广布军威。阁罗凤令军将王乐宽偷袭唐军在海东的造船之师,又命大军将段附克与前来救援的吐蕃神川都知兵马使论绮里徐,内外夹击进逼邆川(今邓川)的唐军,唐军再败。

空前盛世的唐王朝却未能征服处于初期的南诏政权,这的确让人匪夷所思。据史料记载,征讨南诏的唐军士卒大多罹患瘴疫而死。也就是说,唐朝在天宝战争中的失败与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瘴气产生于南方的山岭溪源,气候偏暖是滋生瘴气的主要原因。由于形成瘴气的季节不同,瘴气又有不同的名称。总之,瘴气作为一个古代的疾病地理概念,主要与南方的气候、植被和地貌有关。

因瘴气而产生的疾病,称为瘴病。广义的瘴病,泛指南方一切地方病。古代瘴病是热带病、地方病、人体寄生虫病等多种疾病的统称。大致包括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疟疾、中暑、消化不良和肠道传染病、克汀病、恙虫病、水土不服、中毒、脚气、高原反应、肿瘤、脱发等。狭义的瘴病,则为疟疾,瘴疫主要指恶性疟疾。西南一带,疟疾或恶性疟疾亦称为瘴气。

古代瘴气、瘴疫和疟疾等概念,既相当广泛又十分模糊,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瘴气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产生瘴疫和疟疾的病因。瘴疫和疟疾为一种病症,是由瘴气中的疟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瘴气、瘴疫和疟疾之间通过传疟按蚊而发生紧密联系。由于疟疾流行区和瘴气分布区的一致性,所以,在疾病视域里,瘴气、瘴疫和疟疾(或恶性疟疾)通常可以互用。

云南夏秋季为疟疾多发季节。鲜于仲通率军讨南诏发生于天宝十年四月,李宓将兵击南诏发生于天宝十三年六月。两次征讨均发生在夏季,气候炎热,降水增多,杂草丛生,疟蚊滋长。唐军选择此时进入云南境内作战,不论是在进军途中,还是在交战地域,都有可能受到疟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导致疟疾或恶性疟疾在军中流行。

位于云南北部的金沙江流域属重瘴区,河谷潮湿燠热,是疟疾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金沙江流域以南今元谋、姚安等地,唐朝时期均为重瘴区。唐朝每年派兵驻守姚州。姚州士兵的大量死亡,当与感染恶性疟疾有关。

征讨南诏的北路唐军,其中一部分即沿当年诸葛亮的南征路线,渡过金沙江,经元谋、姚安等地进入洱海地区。云南南部的元江、南盘江等流域,是高疟区的分布区域,也是南诏时期的重瘴区之一。征讨南诏的南路唐军,即经滇南向洱海地区开进。从两次征讨南诏的进军路线看,可以确定唐军大都经过了高疟区。因此,唐军士兵在进军途中罹患疟疾或恶性疟疾的可能性极大。

天宝战争的结果,唐朝失去了对云南的控制,南诏则成为统一云南的地方政权。南诏与吐蕃结成联盟,对唐朝造成了严重威胁。虽然唐朝在天宝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很多,比如,边政处置失当,边官残暴,孤军深入,敌情不清,指挥不当,以及兵制衰败和吐蕃介入等,但疟疾始终是影响天宝战争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