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科普
有家长问:“老师,我的儿子5岁,你说对孩子要爱与尊重,难道他做错了事,我也不能说他吗?例如,我家孩子想要玩手机,我不给他,但是他就用手打自己的脸,用头撞墙,非得要拿手机玩,说也说不听,最后通常是威胁他再这样,就不要他了,他才能停下来。难道孩子这样的行为,我也要对他爱和尊重吗?到底要怎么做呢?”
01
爱和尊重是每个人一辈子都需要的
从提问的朋友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朋友是挺苦恼的,对于爱和尊重的观念不清晰,不知道该如何执行。
爱和尊重是每个人一辈子都需要的。
在小的时候,爱和尊重是来自于家庭,最重要的就是来自父母。在孩子3岁之前,如果把营养、睡眠、爱和尊重,还有足量针对性的感统训练全部做好,自然而然这个孩子的安全感就足了。在四个条件里的爱和尊重这一层,其实是家长们最多误解的地方。
很多人在“爱”的执行上面,因为观念的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品质输出。比如有人过度溺爱,有人是错爱。不该顺从的,应该要制止的、讲道理的,结果还是放纵了,这就成了错爱。明明知道已经越线了,不合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了,但还是包容,甚至还支持和辅助,这就是宠爱过度了。所以爱和尊重这一块是值得大家花时间去学习的。
什么是真正的爱?爱有很多种,亲情的爱、友情的爱,或者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各阶段的爱都不一样。
对孩子来说,爱不是无限度的宠爱、溺爱,不是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也不是孩子要干什么就允许干什么。反过来,也不是父母认为对的,就是为孩子好;父母不允许的,孩子就不许做;或是要用对峙的方式,“赢"的一方就可以把对方的要求全部否决。对孩子而言,爱是一种被重视、受到保护和被需要的感觉。
尊重是什么呢?尊重就是在没有安全虞虑,不违反社会规范或礼俗常规之下,给孩子百分之百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学习、面对、解决、承担,让他自己做自己的主。这就能培养出孩子负责任的能力,还有面对事实的勇气。
如果身为父母的我们不懂得什么叫做尊重,只知道没有界限地爱他,那么很容易就掉到溺爱、宠爱上。如果溺爱和宠爱到最后,孩子还不满足时,父母会崩溃,那时候即使孩子是对的,你都会情绪反弹,那对孩子就完全没有尊重可言,而且还容易培养孩子两极化的个性。又或者父母就全然地放任或放纵孩子,事后再完全地替孩子承担后果。这也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因为你剥夺了孩子的学习经验,没有让孩子去锻炼相关的能力,将来孩子很容易变成没有独立能力的啃老族。如果我们不了解爱和尊重的意义,很容易变成上述二种情况之一。
所以,我们有太多的孩子就从宠爱、溺爱、错爱到最后变成了所谓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或者是"目中无人,无法无天",种种非常极端不礼貌的行为,甚至是违反社会常规,触犯法律界线的行为动作都出来了。这就是大人在爱和尊重的尺度掌握不好的结果。
02
面对孩子的激烈行为,如何做到爱和尊重
在文章开头提问的朋友说到的问题上,当孩子有情绪激烈的行为时,家长内心是恐慌、焦虑的,明知给孩子玩手机不好,但面对孩子激烈的行为,自己又不知道怎么办?
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家长要了解正确的爱和尊重的观念。
其次,不能威胁、恐吓孩子,这会让孩子的内心感到害怕。当害怕变成深刻的恐惧时,孩子再次面对威胁、恐吓的当下,可能会转为"放手一搏,拼个你死我活"或"就死给你看"的报复心态和行为,因此酿成悲剧就不好了。
再次,要对孩子当下的行为反应有所了解,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并做到温柔地坚持原则。孩子可能是因为触觉通路不足,很多的需求还在比较原始的状态,想要的立刻就要得到,不知道也无法做到等待,对自己的需求也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当我们对孩子行为反应有所了解就会理解孩子,进而对孩子会有所包容,内心也不会那么焦虑不安。
当孩子情绪激烈的当下,我们共情孩子,替孩子说出他的感受,但温柔地坚持事前与孩子的约定,不能欺骗、打骂、吼、威胁、恐吓孩子,对于约定要说话算话。事后,当孩子情绪平稳了,我们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举例告诉他,生气时,可以用其他无碍的方式发泄出来,不要伤害身体。父母坚持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而且要坚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样就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孩子也慢慢懂得了自己的感受,能够慢慢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最后,一定要坚持带孩子做足量针对性的感统训练,这样孩子才能有更多的感觉通路,能够比较快速地懂得自己的感受,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当我们每个人真正了解、理解了爱和尊重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就能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愿每个孩子都能在有爱和尊重的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THE END
01 该图片由my best in collections - see and press 在Pixabay上发布
本文为惠心原创,转载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