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在军事上打胜了?

论文史谈哲思 2023-10-08 19:09:06

朝鲜战争,起始于三八线,又停止于三八线附近,这就给人一种印象,即战争双方打成了平手,双方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学术界和社会上都有这种认识。当然,对于这场战争的结局从直观上看,从形式上看,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对这场战争中双方的情况稍作具体分析,就会觉得这个结论不太合适。

如果把这场战争比作擂台比武,较量的双方,一个是明显的强者,一个是明显的弱者,在规定的时间之内,比赛的结果是不分胜负,并且强者身上还多带了几处伤,那么裁判员除了按规则裁定双方打成平手外,恐怕谁都不能不认为这场擂台比武的弱者是赢家,是个了不起的赢家,而那个强者是输家。强者自己也不会认为就是比了个平手,而是认为自己输了。

作为强手与弱手比赛,不赢就是输了,反过来作为弱手与强手比赛,不输就是赢了。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如果对抗美援朝战争中敌对双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那么也会很自然地得出结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不仅仅在政治上而且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是了不起的胜利者。

首先,从战争双方人员伤亡和财力物力消耗看: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1953年8月14日公布,从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歼敌(包括毙、伤、俘)109.3万余人,其中美军39.7万余人、南朝鲜军66.7万余人、“联合国军”其他国家军队2.9万人。美国和韩国公布其人员阵亡、战伤、失踪和被俘的数量之和大于志愿军和人民军公布歼灭其人员的数量。1953年10月23日,美联社公布的“联合国军”伤亡总数是147万余人。美国官方公布的美军损失情况是:阵亡3.36万余人、战伤10.32万余人、失踪和被俘0.51万余人,共14.2万余人。韩国国防部公布的南朝鲜军的损失情况是:阵亡22.78万余人、战伤71.71万余人、失踪和被俘4.35万余人,共98.84万余人。美国与韩国官方公布各自损失数字总和为113万余人(不包括其他“联合国军”伤亡)。

而整个战争期间志愿军和人民军作战减员总数为62.8万余人(志愿军36.6万余人、人民军26.2万余人)。按志愿军和人民军公布的歼敌数字计算,敌我伤亡损失对比为1.7:1,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是胜利者。(附:志愿军作战减员、非作战减员、阵亡等几个统计)

单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志愿军作战的结果看,情况是,志愿军共歼敌70万余人,其中美军29万余人,南朝鲜军39万余人,其他国家军队2万余人。而志愿军的作战减员,根据1953年8月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的统计,阵亡11.57万余人、战伤22.1万余人、失踪和被俘2.9万余人,共36.57万余人。敌我伤亡损失对比为1.9:1,志愿军是胜利者。

战争期间,志愿军共击毁和缴获飞机4268架、坦克1492辆、装甲车92辆、汽车7949辆,缴获(不含击毁)各种炮4037门。志愿军损失飞机231架、坦克9辆、汽车6060辆,各种炮(含被击毁)4371门。美国在战争中的战费支出是400亿美元,消耗作战物资7300余万吨。而中国支出战费62.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5亿美元),消耗作战物资560余万吨。这样对比,志愿军也是胜利者。

其次,从双方战线进退的情况看:

自从志愿军参战后,双方战线互有进退。志愿军入朝时,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已进至清川江以北地区,后又进至鸭绿江和图们江边地区,而志愿军连续举行第一、第二两个战役,就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地面部队打回到三八线及以南地区,第三次战役志愿军和人民军又将其打退到三七线附近地区。“联合国军”也从三七线附近和汉江北岸两度将战线向北推进,但也只推进到三八线南北地区,最后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形成了相持局面,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地区。

双方进退相抵,志愿军和人民军净推进了从鸭绿江到三八线的数百公里,而“联合国军”净后退了从鸭绿江到三八线的数百公里,志愿军和人民军彻底粉碎了美国当局军事占领全朝鲜的企图。两相比较,志愿军当然是胜利者。

第三,从双方部队在作战中遭受打击的情况看:

志愿军入朝后进行的第一、第二次战役是在双方对进的状态下进行的。第一次战役志愿军就给予美军历史最长的“王牌”部队骑兵第一师以重创,并歼灭其一个团大部。

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在东西两线给予美军第二师、第七师、陆战第一师和土耳其旅以歼灭性打击,给予美第二十五师以重创,整个战役打得痛快淋漓。虽然这次战役中在东线作战的志愿军第九兵团减员比较大,但那不仅是因为遭受美军打击,而且是因为该兵团临急入朝,志愿军运输补给能力跟不上所致。相反,志愿军第九兵团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却将美军陆战一师和步兵第七师打得落花流水,美陆战第一师这个美军“王牌”部队也不得不在其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撤退”的字眼。当时几乎所有美国军政当局的要员都认为这是美军历史上的一次惨败,一次丢脸的失败。而志愿军除在第五次战役进攻作战结束后,转移准备休整过程中,第一八O师为掩护主力转移因处置不当等原因被围遭受重大损失外,没有一个建制团以上部队遭受如此不预的打击。

虽然第四次战役中在汉江南岸防御的第五十军和第三十八军第一一二师、第一一四师部队伤亡较大,但那是为了掩护主力歼敌而预期的伤亡。到了抗美援朝战争阵地战阶段,特别是1952年夏季以后,志愿军在战场上越战越强,越战越主动,采取“零敲牛皮糖”打小歼灭战的方针,对“联合国军”营以下兵力防守的阵地几乎是攻则必克,攻则必歼。到了1953年的金城战役,志愿军可以对南朝鲜军4个师防守的坚固防御阵地同时发起进攻,突入阵地最深达18公里,一举歼灭其4个师大部。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地面部队,从1952年夏季以后,除发动一次他们自己称为失败的恶性赌博的“金化攻势”外,直至朝鲜停战几乎没有什么作为。

第四,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在作战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

这个困难主要是同主要作战对手相比,武器装备落后悬殊和经济力量极为薄弱。此外,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当时的现代化武器,包括细菌武器和化学武器,使用其优势的空军力量对志愿军和人民军后方进行毁灭性的轰炸,在朝鲜北方12万平方公里的狭小战场上,共投掷炸弹69万余吨,平均每平方公里落弹5.8吨,在某些地区的投弹密度达到了世界战争史上的最高水平。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作战,把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地区,并在三八线地区坚持作战两年多,最终迫使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签字停战,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胜利。

此外,美国人在评论这场战争时,只是说成功地阻止了共产主义的进攻,其海、空军优势的威力得到了充分展示,除此几乎没有一个美国人认为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军事胜利。讲到这场战争时,多是用“受挫失利”、“苦涩”、“损失”、“没有获得胜利”等。

美国知名的政论著作家约瑟夫·格登在他所著的《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一书的引言中,一开篇就说:“美国政坛老手艾夫里尔·哈里曼谈到朝鲜战争时,称它是‘一场苦涩的战争’。”“在美国不甚愉快的经历中,朝鲜战争算是其中的一个:当它结束之后,大多数美国人都急于把它从记忆的罅隙中轻轻抹掉。出于某一原因,朝鲜战争是美国第一次没有凯旋班师的战争。美国使朝鲜处于僵持状态,同共产党中国这个庞大而落后的亚洲国家打成了平手。”

“联合国军”第三任总司令克拉克后来也说了一段话:“1952年5月,我受命为联合国军统帅,代表17个国家,在韩国抵抗共产党侵略。15个月以后,我签订了一项停战协定,这协定暂时停止了……那个不幸半岛上的战争。对我来说这亦是表示我四十年戎马生涯的结束。他是我军事经历最高的一个职位,但是他没有光荣。在执行我政府的训令中,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和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克阿瑟和李奇微两位将军一定具有同感。”

这些充分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不但取得了政治上的伟大胜利,而且也在军事上取得了伟大胜利。

附:有关志愿军减员几个统计

1.1951年8月15日志愿军作战处关于志愿军作战减员统计:阵亡115786人,战伤221264人,失踪、被俘和投降29095人,共计366145人。

2.抗美援朝卫生工作统计资料(无统计时间):

阵亡114084人,负伤383218人,失踪及被俘等25621人,共计522923人。(这个统计与1951年8月15日志愿军作战处关于志愿军作战减员统计主要在负伤的数字上相差较大,判断这个统计中的负伤数字计算的是人次)。

3.1953年9月8日军委作战部关于志愿军非作战减员统计:

非作战减员共556146人。其中病亡4204人,事故亡10808人,自杀786人,处决64人,逃跑17715人,转业53135人,回乡生产20554人,清洗2473人,解雇450人,犯人3089人,其他228133人,病和非战伤入院214735人。在非作战减员556146人中有173405人归队,实际非作战减员为382741人。

4.1958年9月20日志愿军军务处关于志愿军非作战减员统计:

事故伤25215人,事故亡20929人,病亡4909人,病送177317人,逃亡33640人,掉队40713人,其他4818人,共计307541人(原表统计为307601人,与各分项统计对不上)。

以上4个统计说明,一是不同部门对同一事的统计,其结果是有差异的;

二是任何统计都只能接近准确而难以达到十分准确;三是作战减员和非作战减员并不都是死亡和负伤。这三点一向如此。

5.解放军报2000年10月16日第11版公布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刘升瑜提供志愿军烈士在册数字:

资料来源:

《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齐德学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0 阅读:2

论文史谈哲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