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标没死,朱棣还敢起兵造反吗?

爱爱谈过去 2024-03-19 07:07:01

朱棣一生就害怕2个人,一是他老爹朱元璋,另一个就是他大哥朱标。

如果朱标没死,就算给朱棣100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他与马皇后所生的嫡皇子就有4个,分别是嫡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

在一众儿子中,朱元璋最喜爱的就是嫡长子朱标。

朱标之所以最受宠,除了嫡长子身份的这层光环外,还因为他的降生,给了朱元璋巨大的惊喜。

朱标生于公元1355年九月五日,他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朱元璋正忙着攻打南京。听闻长子出生,朱元璋十分激动,他还在当地的一座山石上刻了八个大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简单8个字,似乎将这块石头赋予了“送子石”的魔力。

这是朱元璋告诉众人:我老朱终于后继有人啦!

老朱之所以激动成这样,除了这是他人生中第一个儿子外,还因为朱元璋已经28岁,盼儿子多年,终于实现了心愿。

朱标出生之后,朱元璋的妻妾们又连续给他生下了很多儿子,但谁都无法取代朱标在朱元璋心中的位置。

为了能将朱标培养成才,朱元璋可谓煞费苦心。

在朱标5岁时,朱元璋召集儒家大师为朱标授课,让他接受最正统的儒家教育。

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立称吴王,立9岁的朱标为世子。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又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

可以说,只要朱元璋向上一步,他就会带着朱标紧随其后。

朱标的这种至高待遇,就连与他一母同胞的兄弟们都望尘莫及。

俗话说得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朱元璋将朱标立了太子,又担心他根基不稳,于是老朱又施加了一系列操作,来帮大儿子坐稳太子之位。

朱元璋给朱标铺路的环节主要分两条:其一是给朱标配齐了一套超强班底的辅佐团队,其二就是与常遇春的女儿联姻。

先来看看太子朱标的辅佐团队有多牛。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自然比较深入人心,得到了很多开朝元老的支持。

在这些支持者中,最强的三个人是中书左丞相李善长,中书右丞相徐达,以及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

于是,朱元璋就任命李善长担任太子少师,教太子读书;徐达担任太子少傅,教太子习武强身,常遇春担任太子少保,保障太子的人身安全。

要知道,李善长、徐达和常遇春可是淮西勋贵的领军人物,也是文武大臣之首,朱元璋让他们在太子府任职,可见他对朱标是何等爱护。

此外,朱元璋还在宫中特设大本堂,贮藏各种古今图书,让诸名儒轮班为太子和诸王讲课,太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要求按礼法行事。又挑选国子监学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多个才俊青年伴读。

朱元璋曾特地对教育太子和诸王等人的儒臣说:"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国管事的,教育的方法,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就办得了,心不正,诸欲交攻,要不得。你要用实学教导,用不着学一般文士,光是记诵辞章,一无好处。"

朱元璋将朝堂上绝大多数人都变成了太子党,尤其是大将军徐达、舅舅蓝玉、朱元璋的亲外甥李文忠、以及镇守在云南的西平侯沐英等军方人士,他们有力地维护了朱标的地位。

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朱标被培养得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

朱标娶了常遇春的女儿,加强与淮西勋贵的联盟。

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亲册常遇春的女儿常氏为太子妃,也就是太子朱标的嫡妻。

朱元璋如此安排可谓两全之策。即是为了告慰常遇春在天之灵,也是为了巩固朱标的地位。

常遇春和徐达一样,都是朱元璋的肱股之臣。常遇春作为淮西勋贵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军中威望甚高。

洪武二年,常遇春病逝于军中,朱元璋悲痛欲绝,于是就追封他为开平王,还命人绘制常遇春身穿龙袍的画像。

常遇春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儿子们都与其他功臣有联姻关系,常家的势力在朝廷上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

所以,朱元璋让朱标娶了常遇春的女儿,既是抬高了常家的势力,同时也将常家势力拉拢了过来。

常氏嫁给太子的第三年,便生下了朱家的嫡孙朱雄英。

朱雄英的到来意义非凡,他不仅是淮西勋贵的血脉,更是朱家的第三代继承人,不仅朱家爱护他,淮西勋贵也会极力拥护他。

要说,嫡孙的出生,老朱的护子之心总算是可以安定下来了。

只可惜朱雄英这孩子命贵福薄,他4岁时,他的母亲常氏离世。更让人痛心的是,朱雄英8岁就夭亡了。

痛失嫡孙的朱元璋痛心不已,还赐谥号为"怀"。

常氏亡故后,朱标又娶了元朝降臣吕本的女儿为太子妃。

吕氏为朱标生了四个儿子,除了一子早夭,余下的分别是:皇次子建文帝朱允炆、皇四子衡王朱允熞、皇五子徐王朱允熙。

至此,在朱元璋的孙子辈里,继嫡长孙朱雄英去世后,朱允炆成为了皇长孙。

放眼整个朝廷,除了朱元璋之外,明朝权力最高的人已然是朱标。反观他的几个兄弟,压根就没有与之相提并论的资格。

就拿朱标的四弟燕王朱棣来说,尽管他娶了徐达之女为妻,但徐达和他的长子徐辉祖都是朱标的支持者,任凭朱棣野心再大,他也没有丝毫优势。

洪武十年,也就是朱允炆出生的那年,朱标已经22岁,朱元璋自己也已年过半百,他决定放手锻炼朱标,让朱标来处理政务。

朱元璋下令:“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朱标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他处理政务非常出色。

在日常政务中,虽然最大的决策还是朱元璋来做的,但维持国家运转的人其实变成了朱标,前后长达十四年之久。

也就是说,在这14年间,朱标已经是实实在在的掌朝人。他超强的理政能力也建立了很高的个人威望,别说大臣们不敢稍有放肆,就连兄弟们也只能老老实实做人,没人敢觊觎皇位。

不过,随着阅历的增长丰富,朱标的很多政见是与朱元璋相悖的,甚至多次与朱元璋叫板,这虽然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但朱元璋却从来没有动过改立太子的想法。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标受命巡视陕西。

与此同时,朱标的二弟,也就是秦王朱樉因为在当地多次犯错而被召回京师,朱标因此也被要求趁机调查一下秦王的言行。

朱标巡视归来后,献陕西地图,又替秦王说情调解,朱元璋才让朱樉回西安。

朱标返京后不久就生了病,但他在生病期间,依然继续向朱元璋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终年37岁。

朱标死后,朱元璋追封他"懿文太子",并葬于孝陵东侧。

朱标离世后,他的儿子朱允炆被推到了历史前台。朱元璋将这位孙子立为皇太孙。

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皇位必须由嫡子来继承,其次才是嫡出的兄弟,如果庶子成为皇帝,臣子们可以将其推翻,然后立嫡子为帝。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皇明祖训》

所以,朱允炆虽然也是嫡子,但是由庶子上升而成的平嫡,与是正嫡的朱雄英有着根本区别的。

虽说朱允炆是平嫡,但依旧不影响他成为皇室继承人。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强烈不满,尤其是朱元璋活着的嫡子当中最年长的朱棣。

朱标还活着的时候,朱棣就开始觊觎皇位了,他曾暗中结交文武官员,培植自己的势力。

不过,朱棣虽然有野心,但他根本就不敢造反。

虽然朱棣骁勇善战,是最强大的塞王之一,但比他厉害的武将还有很多,比如说蓝玉。

而且朱棣的个人势力也不突出,只有燕王府三个护卫、共计一万余兵力,而仅仅是镇守在北平周边的朝廷军,就比他的兵力要多得多,那就更不要说朱标掌握的整个大明朝的军队了。

所以说,朱标在世时,朱棣的逆反之心,也只是想想而已,完全不敢付诸行动。

一直到朱标去世,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棣才觉得自己有机会碰碰运气。

当时朱元璋为了稳固朱允炆的地位,朱元璋将蓝玉等大量武将铲除,淮西勋贵几乎全军覆没,朝廷因此也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朱元璋毕竟保护不了孙儿一辈子,洪武三十一年,71岁的朱元璋驾崩。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登基时才21岁,他那些皇叔们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们驻守藩地,割据一方,让朱允炆非常忌惮。

为了削弱皇叔们的势力,巩固自己的皇权,朱允炆开始进行削藩,五位藩王遭遇了重大打击。

当时实力最强的藩王便是燕王朱棣,朱允炆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自己的皇叔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早就不服侄子当皇帝,他一边装病,一边争取时间造反。

朱允炆的削藩行动,把众多藩王都给得罪了,朱棣便趁火打劫,于1399年发起了“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历时14年之久,由于朝廷没有大将可用,朱棣最终取得了胜利。而战败的建文帝则失踪隐匿,下落不明。

现在回归问题本身,如果朱标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这个问题,其实是不成立的。因为朱标活着的话,朱棣只得俯首称臣,双方是不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

如果朱标活得长久一些,他自然是继朱元璋之后的正牌皇帝,嫡长子的身份,合理合法,朝中无人敢不服。

这样一来,朱棣也没有造反的理由。

而朱棣之所以敢造朱允炆的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朱允炆不是正嫡子孙。

朱棣正是借着了朱允炆这个“弱点”,让很多朝廷大将都归降自己。

毕竟,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嫡儿子,兄终弟及,这也说得过去。

从朝中力量上来说,如果朱标还在世,蓝玉等大将也不会死,这些人如果不死,朝廷军对燕军的优势将会十分悬殊,朱棣只靠自身力量就根本不敢造反。

同时,其他藩王、武将也不会支持朱棣,甚至会帮着朝廷攻打朱棣。

总之呢,朱标亏就亏在寿命短了点,如果他长寿的话,历史上就不会有“靖难之役”,他的儿子朱允炆也不会离奇失踪,成为历史疑案。如果朱标不死,朱棣就永远不是他的对手,只能老老实实做个藩王。

0 阅读:59
评论列表
  • 2024-03-19 16:09

    老话说 皇帝是假 福气是真

爱爱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