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丹书铁券”免死的真相:得到免死金牌后,你就离死不远了

太仓文史 2023-12-23 11:14:08

据说,古代封建社会的臣子拥有皇家的两种神器,其一是可以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其二是可以免掉包括死刑在内的任何罪行的“免死金牌”。

如果穿越到古代封建王朝,相信很多人都会优先考虑“免死金牌”这个选项,毕竟尚方宝剑虽然听起来权利很大,但做的都是容易得罪人的事情,而“免死金牌”却能够多一条命,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虽然古代的许多有功的大臣都获得了这个“免死金牌”,但他们的下场都不太好,并没有因此逃过一劫。

接下来,探讨的便是古代的“免死金牌”丹书铁券。

一、丹书铁券的历史渊源

1、丹书铁券的来历

丹书铁券,基于其带有免罪性质,被民间广为流传,是古代人梦寐以求的“免死金牌”“免罪金牌”,又被称为“金书铁券”。

因其“以铁为契,以丹书之”而得名,据《后汉书·祭遵传》写道:“丹书铁券,传于无穷”,一开始统治者要求打造丹书铁券便是想要其永久的流传,故匠人采用永不褪色的朱砂在铁牌上写字。

要明白,丹书铁券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这种类似的“剖符作誓”制度最早可以追溯于战国时期,当时的铜节也作为一种信物凭证,可以传达君王的政令、诏书和调兵遣将。

不过,根据后世文献记载,其由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制定被后世的王朝效仿。

据悉,汉高祖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以后、建立汉朝之初,他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的时候,为了笼络和安抚大臣专门制定了这种“丹书铁券”制度。

一般来说,这类铁券上会镌刻4个重要内容,如赐予的对象情况即具体的姓名、邑地、官爵等,其的功绩,皇帝的承诺(赐予的特权),赐予时的日期。

当时的刘邦便让人在铁券上描述了大臣的功绩和他的承诺——即大汉不灭,臣子的荣华富贵永存,并将丹书铁券赐给了重臣,表示褒奖之情,可见其最初的作用是安抚臣心。

《汉书》记载此事为:“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彼时,为了防止造假情况和显示君王重视的感情,汉朝的统治者将制造好的铁券从中间破开,让臣子和他各拿一半,而通常君王的那块会被郑重的藏入宗庙当中。这便是最初的“免死金牌”丹书铁券的来历。

2、皇帝“忽悠”产物

其实,丹书铁券实质上是皇帝忽悠大臣的产物,其的荣誉象征意义大于其他的真实获得的权利。

如《汉书》韩信封侯时刘邦的承诺,“……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又“……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可惜承诺至此,韩信最后不仅仅被杀了,还被连灭三族。

除了韩信,刘邦将其给了另外六位大臣,其中四位都死了,剩下两位也是因为他们早早的就去世了,不然还不知道能不能善终呢,可见这“免死金牌”不是那么好拿的,皇帝的承诺有时真的是一句空话。

况且在封建王朝,皇帝的权力是在万万人之上,再加上其本来就是特权规则的制定人,这个丹书铁券该如何使用,也由他们说了算,一旦皇帝自身不认可,哪怕是功臣,也会轻易的人头落地。

更何况,汉朝存在的丹书铁券上并没有明确写有其拥有“免死”的作用,多是象征持有人的身份地位,更是君王的一种奖赏和承诺,而这种承诺臣子永久的荣获富贵或许在古代人们看来就如同免死一样。

但没有明确记载“免死”作用的丹书铁券真的能当免死金牌使用吗?答案在前文就已经提到了,不能。

其中,司马迁在《史记》里曾提到:“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汉朝当时即使有一百多人被授予了这个奖赏,但实际存活却只有5人,可见在汉朝这看似是保命的铁券实则是另外一种“催命符”。

随着朝代的更替,后来的丹书铁券的确具备了一定的“免死”的能力,该铁券不但能赦免持有人本人的罪行,还能赦免其子孙的罪行。

但正所谓“伴君如伴虎”,拥有了“免死”功能的丹书铁券并不代表一定能保证其持有人的生命安全,这还需要看当时统治者的态度和臣子犯下的罪行情况。

另外,除了丹书铁券外,古代还出现了尚方宝剑和黄马褂这样类似的存在,由于其是皇帝赏赐,再加上历来有着“见物如人”的观念影响,因而这两样物品也象征着皇帝亲临,在民间也流传着“免死”的作用。

可事实并非如此,君不见历史上获得这些物品的大臣的下场得以善终的实在是少数,某种意义来说,这类“贵重”的赏赐才是一切灾祸的开始。

二、丹书铁券的发展

自从汉高祖以来,通过“丹书铁券”的奖励笼络朝中功臣,已经成为了历代君王的一种惯用手段。

到了南北朝时代,这一时期的混乱不用多说,基于此,当时的皇权既虚弱又畸形,故而在这个时候开始不但出现了皇帝与世家贵族共同治理天下的局面,还出现了“丹书铁券”的免死功能。

《周书》中记载了当时西魏的掌权者宇文泰,为报答大将李穆的救命之情“特赐铁券,恕以十死”,这也是第一个有史料可以查证的“免死”的丹书铁券。

后来隋朝建立,其将丹书铁券变为了金书铁券,此后历代的铁券不再采用朱砂写字而是用金填字,用来彰显皇家的尊贵和威严。

彼时,如果说南北朝时期的铁券变得十分普遍,那么隋唐时期的铁券便已经成为了赏赐开国元勋和功臣的常规制度,特别是唐朝的丹书铁券形状也从原来的瓦片状向筒瓦状转变。

与此同时,铁券的子孙后代还能借此免死1-3次,有文献记载那时的丹书上刻了:“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的字样,可见这一时期皇帝对重臣的宽容程度之深。

不过,哪怕唐朝对臣子异常的宽容,一旦涉及到统治者的政权等利益,这原本保命的丹书铁券将成为一块废铁。

比如,唐朝著名的开国元勋刘文静,其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大唐的建立不会这样的顺利。

但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绞兔死,走狗烹”,这样的一位重臣在犯下酒后失言、被告发和诬陷“谋反”后,皇帝完全没有考虑其的功绩查明真相,大臣也不敢提到那个赏赐保命用的丹书铁券,之后刘文静直接被赐死了,这便是古代皇权的恐怖之处。

而宋朝的铁券的样式一般是:“是劵也,铁质金字,本形正圆,而空虚其中,镌勒制文于外已,乃用古傅别法。中分其器而二之,……”,这个时期的铁券基本上继承和发展了前朝的制度。

但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因“黄袍加身”的原因谋取了后周柴家的皇位,才成为了当时的掌权者。

其为了安抚天下,于是下令厚待柴家的子孙后代,并将丹书铁券赐给了他们,有趣的是,后人写的小说《水浒传》中提到柴进家中的“丹书铁券”便是来源于此处。

话又说回来,随着朝代的更替,宋、元、明朝时期的铁券制度也随之不断的发展和改进,到了明朝已经十分完善了。

明朝当时的统治者朱元璋规范了铁券的使用对象,其必须是有军功在身的公、侯、伯的勋臣,鉴于勋臣的特权多、影响大,为了限制他们,明朝统治者决定减少勋臣的铁券特权,还仔细核定其后代是否有资格继承铁券和父辈的爵位。

甚至朱元璋还规定了“……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当时免死的次数不仅少,还仅限他们自己,就连其直系子孙也不能使用。

这个时期的铁券还按照地位的等级情况,详细规定了尺寸大小,如最大的铁券高为一尺,即32厘米左右,宽一尺六寸五分,即55厘米左右;而最小的高七寸,即23.3厘米左右,宽一尺二寸五分,即38.4厘米左右。

直到满人入关,清朝建立,清人制定的铁帽子王世袭制度代替了丹书铁券制度的作用。至此,后世再无“免死金牌”。

结语

总的来说,“免死金牌”丹书铁券的诞生之初便决定了其是为了皇权政治服务的存在,统治者的态度才是决定持有人是否获得特权、获得免死的关键。

可惜的是纵观历史,自汉朝开始,除了清朝外,其他每个朝代被皇帝赐予了丹书铁券的大臣数目不少。他们都被一时的恩宠迷惑了心智,不是野心膨胀犯了统治者的忌讳,就是面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特别处境,大都不得善终。

这样看来,古代的“免死金牌”或许是“要命金牌”才对。

参考文献

1、《免死金牌的来龙去脉》

2、《古代的免死金牌――丹书铁券》

0 阅读:204

太仓文史

简介:明智鉴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