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亭长是多大的官,众人造反为何共推刘邦当沛县县令

从菡聊历史 2024-03-08 23:15:15

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前的身份是泗水亭长。对于亭长这个官儿,到底相当于现代什么职务,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相当于村主任,也有人认为相当于农村的公安派出所长。

秦朝官制,中央政府设“三公九卿”,三公分别为: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九卿分别为: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管理国家事务。地方为郡县制,全国分设36郡,郡下设县,一郡分设10县。县以下再分乡、亭、什、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十什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十乡为一县。

刘邦的亭长职务,大约管理一千余户人家,跟农村大一点的村差不多,那亭长就相当于村长吧。

但亭长的职权跟现在的村长又不一样,刘邦当亭长时,还有管理地方治安的执法权,有调解判断民事纠纷的审判权,这又跟今天的农村公安派出所长的职权相近。

现代的村长是农村自治机构,不算国家正式公职人员,但刘邦的亭长是当时正式国家编制,拿国家公资、执行国家公差。刘邦后来的造反,就与执行公差任务有关。

有一天,朝廷来了旨意,沛县要解送一批刑徒去咸阳,给秦始皇修骊山陵。这是一个苦差使,且风险极大,自然就落到了官位最小的刘邦头上。刘邦押着百十号人的队伍,还没走出二百来里,刑徒就逃了一大半,刘邦自知不但交不了差,自己还有性命之忧,干脆同还没有逃跑的几十个刑徒约定,一起跑到附近的芒砀山做起了山大王,算是正式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从亭长的工作性质和职能来分析,更像是村长和派出所长的结合体。

一个县里面,官吏还不少,有县令一人,县长;有县丞一人,常务副县长;有县尉一人,县公安局长,这几个人都是四百石以上的大官。下面还有主吏掾一人,县组织部长,萧何就是沛县的主吏掾;令史一人,负责客理文书档案;狱掾一人,县狱的典狱长,曹参就是沛县的狱掾,另外还有文无害,厩驺,仓吏,狱吏等人,这些都是小官吏,但是都比亭长刘帮的官大,是刘邦的顶头上司。

所以,单从官职大小来看,刘邦的亭长之位,确属末流小吏,但众人在沛县起兵反秦时,为何一致推崇刘邦担任自治县沛县的县令呢?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造反,给大秦的天捅了大窟窿,起义虽然很快就被剿灭了,但中原大地反秦的烽火却四处蔓延,再也扑不灭了。

当造反成为一种潮流,朝廷又不能及时剿灭,各地争相效仿,这就给基层政府出了个天大的难题。区区一县令,面对造反的民众,要兵没兵,要兵器没兵器,打是打不过的,只有为朝廷殉节一条道。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地方官,如沛县的县令,会稽的郡守等,与其被造反的人杀死,还不如自己召集当地民众造反。

沛县的县令正式决定造反,但被手下萧何、曹参一通忽悠,他是秦朝的官员,当造反队伍的头头,民众肯定不信服,不如另外推选一个人出来做县令,带领大家谋出路。于是,众人一致推选潜逃在芒砀山里做土匪的刘邦。

放着县令、县组织部长、县监狱长不选,众人为何单单要推选一个亭长刘邦做造反队伍的领头羊呢?不是做泗水亭长的刘邦地位有多高,实在是造反事业风险太大,做领头人名声在外,搞不好就会杀头灭族。

县令、萧何、曹参这些人,造反前的小日子过不错,都不愿意承担领头羊的巨大风险,而刘邦则已经是流亡在外的逃犯了,典型的光脚者,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再者,刘邦虽是小小亭长出身,但为人讲义气、重感情,胆大心细,具备当带头大哥的气质和人设。

刘邦当然也不傻,你们都不愿意担风险,我就是那个冤大头?他也坚决不当沛县县令,众人好说歹说,刘邦最终妥协,就当个沛公吧,“沛公”听起来更像是民间组织的头头,比如某某协会会长之类的,风险应该会小很多。

刘邦就是这样在别人都不愿干的情况下,被人硬架着坐上了沛公的位置,只是当时谁人想不到,若干年后竟然成就一番丰功伟业,建立了大汉四百年的天下。

0 阅读:16

从菡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