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怪赵括纸上谈兵太不公,白起太强赵王太弱,廉颇也守不住

从菡聊历史 2024-03-18 11:02:44

长平之战,赵国40多万精锐主力被秦军坑杀,对于一个只有500余万人口的国家,几乎是全国的青壮男丁,这此一役中损耗殆尽。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亡国只是时间的问题。赵国之亡,亡于长平之战不假!

对于赵国完败的长平之战,历史爱好者们将责任归咎于后期主将赵括,怨恨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葬送了赵国45万大军,葬送了赵国的前途和命运。

还有一种观点,为赵括开脱责任,说是赵国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远不如秦国,与秦国在上党地区打持久战、消耗战,失败是必然的,即使廉颇领兵,也一定会失败,只是时间的问题。

此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我们先谈第二种观点,赵国国力不如秦国,就必然会导致长平大败,这样的观点完全站不住脚。三国时期,蜀汉在刘备死后,国力远不如曹魏,无论是疆域、人口还是人才储备,可能还不及曹魏的十分之一。但诸葛亮六出祁山,连年主动出击,打得曹魏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再比如北宋和契丹人的辽国,北宋的整体国力,应远在辽国之上,但北宋处处被动挨打,差点被辽灭了国。

秦赵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远没有蜀魏的差距之大。而且赵国自从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骑兵的军事素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锐不可当,特别是弩弓骑兵在战国七雄中难逢敌手。从单兵素质和战斗力来讲,秦赵不分仲伯,甚至骑兵实力赵国还略占上风。在这样的实力对比情况下,赵国完全可以与秦国抗衡,至少在十余年内不会居于下风。

所以,在长平之战中,如果赵国战略运用得当,全国上下齐心,再加上山东其它五国的有力策应,打败秦国是有希望的,至少可以在上党地区,与秦军长年对峙,互不胜负。

回过头来再说说第一种观点,长平之战失败的责任,全怪在主将赵括不会用兵,只会“纸上谈兵”,赵括是赵国的千古罪人!

所谓“纸上谈兵”,大抵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只有理论水平没有实战经验。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熟读兵法,军事理论知识丰富,但他没有领兵打仗的实践经验,或者说实践经验不充分,远不如廉颇这样的老将,这是事实。

但,谁说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就不可以临危授,命担当大事,就不能打胜仗,就不会成为一代名将?

霍去病领兵出击匈奴时,可曾有过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也不过是自幼喜读兵书,从小在舅舅卫青的军营耳濡目染,一旦有机会单独领兵出阵杀敌,便一战封侯,犁庭扫穴、封狼居胥,打了一辈子仗的“飞将军”李广,对其望尘莫及!成就了千古一将的美名。

三国时孙吴名将陆逊,担任主帅大督都时也才二十几岁,之前也不过是在吕蒙手下混过几年,哪来的丰富实战经验,也完全不影响他以弱势兵力,打得打了一辈子仗的刘备找不到北,蜀汉精锐在夷陵之战损耗殆尽,自己也一病不起,死在了白帝城,蜀汉从此在东吴面前再无优势可言,也成就了陆逊青年儒将的美名!

所以,仅以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来批判赵括,是没有道理、没有理由的。

“纸上谈兵”的第二层意思,只会夸夸其谈打嘴仗,实操能力和水平太差,是典型的草包饭桶。对赵括这样的指责和评价,能站住脚吗?显然也不能!

先说一个战例,来看看赵括是不是草包饭桶。有一年,赵国令赵括的父亲赵奢攻打齐国的麦丘。麦丘城墙坚固,城中军民一心,且又有墨家弟子帮助守城,赵奢久攻不下,一时束手无策。当时跟随父亲出征的赵括,建议赵奢优待齐国俘虏,不断释放麦丘的俘虏回城,同时不停地向麦丘城投放粮食。不久后,麦丘城中早已断粮的百姓哗变,开城投降,麦丘不攻自破。此战充分说明了赵括的谋略。

再看长平之战本身。长平之战打开前,老将廉颇在上党地区精心构筑了三道防线,从赵国防线的布局来看,廉颇不愧是久历沙场的老将,赵军即使只能守住这三道防线中最后一道,也可确保赵国无虞。

其实廉颇在刚开始的,也并非只想采取被动守势。秦军刚到上党地区时,赵军也曾想趁秦军立足未稳,一举将其击溃。但初次交战,赵军大败,出击的5万余赵军精锐,竟然全军覆没,损失惨重。

此战后,赵军前沿阵地全部丢失,廉颇退守第一道防线的核心区空仓岭一带,坚守营垒,无论秦军如何挑衅,都严令不可出战,练起了忍者神龟功。

之后在赵王严令出击的情况下,第二年四月,秦赵两军再次发生激烈战斗,一直持续三个多月,最终又以赵军惨败而告终。此战赵军完全丧失了第一道防线,西营垒完全被秦军战领,双方对峙的阵地,推移到了第二道防线丹河防线。赵军再次固守阵地,与秦军隔河相望,从此再也不敢出战了。

由于赵国国内粮草储备不足,前线供给难以为继,廉颇又坚守不战,两军对垒旷日持久,且前期作战赵军败多胜少,损伤严重,赵王最终才下定决心阵前换帅,让赵括火速从邯郸前往上党前线,替换老将廉颇。

廉颇是赵国老将,久负盛名,资历老根基深,况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以廉颇的秉性,如果他不愿交出帅印,赵王也一时拿他没办法的。之后就出现过这种情况,赵王派人来取代他的帅位,廉颇一看来人能力不行,当场不认帐,将赵王派来的人打得屁滚尿流。

廉颇轻易主动地交出帅印,至少说明两点,廉颇自认为自己在上党地区的战事,打得并不尽如人意,他也希望有人来代替他打开局面、打破僵局。同时,廉颇本人也是认可赵括个人能力的。

赵括赶到上党时,长平之战已经打了三年多了,秦赵又方都已显疲惫之态。赵括倍受后人诟病的是,一到前线就彻底推翻之前廉颇的作战方案,更换了左右将领,调兵遣将,转守为攻,准备向秦军发动猛烈的攻势。其实,这事真由不得赵括,赵王君臣以赵括替代廉颇,就是要改守为攻,寻机与秦军决战,一举打退秦军,以解决国内供应40多万大军粮草严重困难的危局,赵括是带着王命前来赴任的。

赵括组织的进攻,并非完全乏善可陈,而是可圈可点。赵军一改廉颇时的颓势,在与秦军的对战中,赵军应该是略占上风。从当时的战损比来看,秦赵基本上是一比一。一方面表明,赵军单兵战力根本不输秦军,同时也说明赵括并非完全是个草包将军。

长平之战后,赵国都城邯郸就在眼前,赵国再无险可守,但大胜的秦军再也无力一鼓作气,攻下邯郸灭了赵国。也充分说明长平之战,秦赵都在苦战,双方都到了极限,秦军也并非轻易就赢了赵国,白起也并非轻松打胜了赵括。

之后赵括中了秦军诡计,赵军主力被引诱到一个峡谷之中,被秦军团团围困。此时的赵军,并没有慌乱成一团,更没有被秦军切割包围,分而歼灭,而是进退有序,快速收拢,迅速修筑防御工事,等待后方救援。

秦军多次试图围歼被困的赵军主力,都没能成功,不得已倾尽全国之力,秦王甚至亲自前往河内征兵,秦国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征调从军,支援长平前线。

秦国源源不断的援兵,绕过赵军在上党地区的第三道防线,在赵国都城邯郸和上党地区之间,构织一道铜墙铁壁,完全切断了上党地区赵军与国内的联系,更别说粮草和援兵救援。

看看上党地区的地图,就很清楚一个问题:从秦军的都城咸阳到上党地区,有400多公里,从赵国的都城邯郸到上党,只有100余公里,秦军绕到赵军的第三道防线后面,需要翻山涉水,同时还要与赵军的守军作战,而邯郸要保障上党与国内的联系,援兵到上党地区一马平川,且在自己的国内行军,如果赶在秦军之前,根本没有战事,完全可以以逸待劳,等着秦军的援兵前来送死。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赵国的救援得力,充分保障长平大军的背后安全,赵括被围大军并未遭受重大损失,战斗力仍然强悍,与国内的援军双方夹击对冲,秦军能抗得住?

40多万被围的赵军,是在被围困40多天后,断粮无食的情况下,才主动投降的,秦军真正强攻并没斩杀多少赵军。

赵军被围之后,赵括并非毫无作为,而是不停地组织人马,昼夜冲杀,不停地突围,赵括身先士卒,领军冲在最前面,最终力战而死。

赵括虽败,但就个人表现而言,仍不失为勇敢果决!不失为军人血性!

赵括应当为长平之战负责,但主责在赵国君臣,赵括只应为轻敌冒进,中了秦军的埋伏负责!但历史名将当中,中过敌军埋伏的,还在少数吗?

况且,赵括虽非酒囊饭袋,但在顶级名将白起面前,自然是自愧不如的,再加上一个昏聩的赵王,一直实力不济的赵国,兵败身死,也只能说是时也!命也!至于赵王及赵国君臣,在长平之战的重大失误,已经决定了长平之战赵国的完败,具体细节下一篇文章再详细介绍。

0 阅读:17
评论列表
  • 2024-03-19 20:11

    已举报内容虚假加质量差。

  • 2024-03-19 20:10

    又是一个看了两眼网文就给赵括洗白的键盘侠小编!赵括参与麦秋之战?哪里来的记载?知道麦秋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吗?公园前280年,当时的廉颇都还是个无名小卒,赵括要是麦秋之战就参加并且立功了,那么长平之战时他的地位比廉颇只高不低。又怎么会初次领兵!赵国粮草不足才换帅?哪里来的记载?长平至今两千多年没有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敢这么说,包括最应该说这话的赵王赵括!

从菡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