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非死于功高震主,非死于刘邦猜忌,而是死于技术型人才局限性

从菡聊历史 2024-03-09 19:40:56

韩信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型领导干部,专业技术精湛、业务能力超强,带兵打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被评为汉初三大杰出人才,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

但,往往这种技术人才型的领导干部,都一个自身难以克服的通病,只关注技术、只关心业务,一心只为专业胜败,人情世故、上下级关系、迎来送往等必要的人际交往,都视如粪土,不屑一顾。

而且专业能力越强的人才,越是自恃清高,不接地气,甚至蔑视领导的权威,古今中外,概莫能免。

韩信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刘邦军团东出川蜀,占领关中八百里秦川沃土之后,实力骤增,一心要跟项羽的楚军争夺天下。

此时的大将军韩信,为刘邦制定了争夺天下的战略:刘邦亲率主力大军,在中原广袤的土地上与项羽死拼,韩信则率偏师东渡黄河,灭魏破赵占齐降燕,彻底清扫其他各诸侯国,占领北方广大的土地城池,完成充裕的战略迂回空间。从客观上形成了对项羽楚军的战略包围态势。

这就是为什么楚汉相争时,总感觉项羽每战必胜,刘邦四处败逃,但垓下一战,就一战定乾坤,项羽完败,彻底失去天下的根本原因。

韩信的这种战略布局,从技术角度上来说,是完全正确的。一千多年后,伟人也用过这样的战略,自己在陕北与敌周旋,让部队在外围放开手脚,多打大仗胜仗!

但,事后仔细回味一番,这不是让君王刘邦做诱饵,成就自己外围打胜仗的万世功名吗?要是万一刘邦这个饵料,不慎被项羽这条鱼儿吞食了,又该当如何呢?这不是故意将主帅置于危险不可控的境里了吗?

这样的战略布局,只能是刘邦自己悟出来,或者是时时处在刘邦身边,与其同生共死的谋士如张良、陈平等人提出来,绝不该是置身事外的韩信提出来。

但,作为技术型人才的韩信,一心只为打胜仗,一心只为战胜敌人,根本想不到这一层,体会不到胜利之后的风险。

汉三年,在外围作战的韩信,带兵拿下赵国,转身准备攻占东边的齐国。齐国是个大国强国,光池城就有七十二座,如果一城一地地攻打,不但费时费力,还不定能攻得下来。

于是,刘邦听从谋士郦食的建议,派其前往齐国游说齐王田广,让其主动投降。

郦食其见到齐王田广,为其分析天下大势后,断定刘邦将来必得天下,为齐国和齐王考虑,建议田广投降,早分一杯羹。

田广深以为然,欣然同意投降刘邦,解除了对韩信军队的戒备,放弃了打仗的念头,留下郦食其好吃好喝地招待,一起等汉军接收部队的到来。

韩信听说齐国已经投降,放弃了对汉军的戒备,这不是夺取齐国的天赐良机吗?于是率军偷袭,毫不费力就打败了齐国的军队。齐王田广听闻汉军背信弃义,居然偷袭齐军,认定郦食其是刘邦的诱饵,顿时大怒,命人将郦食其下油鼎活烹了。

韩信这种作法,实在不地道。但从纯技术的角度,从为了打赢战争的角度,韩信绝对没有错,这也是日后刘邦没有追究韩信责任的主因。

仗虽然打赢了,齐国也顺利拿下了,但后果对韩信来说却很严重。

郦食其是刘邦最信任的谋士,韩信这样黑他,刘邦心里会舒服?会不会秋后算总账?

另则,韩信这番操作,害死了郦食其事小,全天下的同事都会怎么看韩信?这小子太阴!太黑!为了自己的功名业绩,完全置同事的生死于不顾,日后谁还愿意与其合作共事呢?这也是为什么日后韩信被杀,萧何、张良、陈平等人不替他求情,韩信曾经的属下樊哙、曹参、周勃、灌婴也没出面。总之,没有一个人同情他,没有一个人为他说话,都作壁上观!

韩信成功拿下齐国后,兵强马壮,实力雄厚。而反观刘邦,却被项羽的楚军围困在荥阳,危在旦夕、命悬一线,他眼巴巴地盼着韩信亲率大军南下解荥阳之围。

可此时,韩信却做了一件”大逆不道”之事,派使者向刘邦讨封代理齐王,此事被受史学家和后人诟病,认定韩信想当王想疯了!

其实不然,在那个有兵有地就敢称王的乱世,自立为王又算得了什么呢?陈胜一起义就称陈王,臣武、韩广刚占领赵燕之地,就自称赵王、燕王。更何况拥有几十万人马,足已与项羽、刘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韩信,为何称不得齐王。他想称王,谁都挡不住,用得着千里遣使讨封吗?

韩信急于称齐王,理由他说得很清楚了:齐地民风剽悍,且刚刚占领,人心不服,为便于管理,所以讨封齐王。

韩信的话都是实情。一个将军占领齐地,在老百姓看来,只是一时占领,不会善待齐国百姓,不会真经营齐地。只有称了齐王,才会将齐地当自己的土地,将齐民当成自己的臣民,老百姓才会真心依附,与此结为一体。

还有一层意思,几十万军队打了大胜仗,为激励军士,论功行赏是少不了的,毕竟有功必赏,才是打胜仗的关键,才是将士们战场用命的根本。

但韩信这个总头头都得不到提拔,又怎能封赏下面的官兵呢?打个比方,你老大才是个军长、师长,手底的军官总不至于越过军长、师长去封赏他们吧?但韩信一旦封王就不一样了,可封赏下属的空间就大了太多了。

从客观事实上来说,韩信要齐王的帽子,也是出于治理齐地方面考虑,纯从业务需求出发,但只考虑业务和工作需要,这就是技术领导的局限性。

刘邦虽然给了韩信齐王,但心中一定留下了阴影,为日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汉五年,刘邦计划与韩信、彭越三军合围项羽,刘邦亲率汉军主力到达固陵,但韩信和彭越的部队却时时不到。

张良给刘邦出主意:韩信和彭越不来,是因为分封的土地不够。刘邦急忙派使者通知韩信、彭越,打败了楚军,从陈县往东至大海的所有土地,加上原来的齐地,都归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的所有地盘全给彭越。

得到刘邦重诺后,韩信亲率二十万主力直奔淮北平原,三方大军合围垓下,大败楚军,项羽自刎乌江。

韩信迟迟不出兵南下,有没有借机敲竹杠的意思呢?笔者认为,韩信更多的还是纯业务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项羽之勇,无人能及。单论领兵面对面冲杀的实力,整个秦末汉初,没有一个人打得过他。

巨鹿之战,项羽亲率五万楚军,大破秦军四十万精锐主力。彭城之城,项羽的三万骑兵,对守城一方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肆意屠杀,足可见项羽的实力有多么恐怖!

刘邦合兵固陵时,项羽还有十几万精锐的主力,不让楚军兵疲粮竭,韩信绝不敢轻举妄动!他要对整个战事的全局负责,不出则已,出则必胜,否则前功尽弃!

汉景帝时,以吴王为首的七个诸候国叛乱,叛军猛攻梁王坚守的城池,皇帝的亲弟弟、窦太后的心头肉梁王,危在旦夕。但手握重兵的周亚夫,面对求救就是置之不理,拒不救援,一定要等到叛军和梁王的军队都快拼光了才出手。周亚夫虽然打赢了平叛之战,但自己的下场也因此决定了。他与韩信的考虑,如出一辙。

韩信如果借此生死存亡关头要挟刘邦,无异于谋反叛乱,如果不想自立门户,再多的封地又用何用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赏的土地,收回去还不是一句话的事么,聪明如韩信,难能有不懂之理?

至于韩信有没有反叛刘邦之心,听一听他与第三者的一番肺腑之言:“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

这又是技术型干部的局限性,一心想的是业务,一心谋的是打胜仗,哪里会考虑业务之外的人情世故和帝王天心呢?

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韩信便日落西山,地位一日不如一日。先是从齐王改封楚王,之后又降为淮阴侯,被软禁在都城长安,彻底沦为一个有职无权的闲散侯爷。再也掀不起风浪,更别说威胁皇权了。

但技术型干部出身的韩信,却不能面对现实,仍然自恃清高,还是打天下时指挥千军万马的居高临下。

有一天,韩信路过樊哙家门口,樊哙急忙出门跪拜送迎,极其谦恭“大王乃肯临臣!”(大王怎么有空来我家。)虽同为侯爵,但韩信是获罪之身,且无官无职,樊哙却红得发紫,贵为大将军、左丞相,而且还是刘邦的连襟,妥妥的皇亲国戚。

但韩信表情极为冷淡,几乎是拂袖而去,离开时还自言自语,“生乃与哙等为伍!”“怎么这么倒霉,还有与樊哙这样的人为伍的一天。”

韩信的清高与傲慢,可见一斑!

有一天,皇后吕雉趁刘邦外出征战之机,将韩信骗至后宫,以谋反之罪,让几个宫女将其杀害,帮凶却是韩信的伯乐贵人萧何。

0 阅读:20

从菡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