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女儿为什么会出现讨好型人格?家长容易忽视的误区

开济说育儿 2024-03-03 12:15:36

新学期开学的周日上午,高三女生阿婉和母亲一起来到咨询室。阿婉说自己压力很大,几乎睡不着。这个我能理解,高三的压力确实很大,如果不存在器质问题,所有的入睡问题一般都是心理问题导致的。阿婉说话细声细气,和她高高大大、圆圆胖胖的身形很不相符,好像被一双看不见的手压制着。

我问她:“你近来是不是心情特别不好?我感觉你有点儿压抑自己。”

听了我的话,阿婉哭了出来,哭了许久,哭完她陈述道,每当晚上无法入睡时,就会缩进被窝里默默流泪。内心憋屈的事情,她并不想告诉父母,也不敢和同学分享。

我试着问她:“和班里同学相处得怎么样?”

这个问题像引爆导火线的火苗一样,阿婉哭得更厉害了,阿婉在讲述的过程中情绪激动,哭得很厉害,我默默陪着她,不时地递给她纸巾。讲到与同学的人际互动时,阿婉一直在强调,她对每个人都特别好,可是总是感觉自己被辜负。她说:“在别人对我不好甚至欺负我的时候,我会不仅不计较,还会对他们更加友好,期待以此可以澄清我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误解。或是希望能够让她们不再那么针对我。”

也许这就是问题的关键点之一。当阿婉遭到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不合理对待时,她一律选择放低自己,迁就别人。这是心理学上提到的示弱攻击。换言之,她所说的对别人的好,这并不是自发的决定,更不是真心实意地笑着去接受或包容,只是在讨好或者假装,以此作为一种技巧来保护自己并与外界隔离。

在讲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阿婉说,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很少发生争执。可是当她因被别的小孩欺负而向父母寻求帮助的时候,父母却告诉她忍让一下,并未给予她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这样的亲子关系是比较薄弱的。父母关系融洽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彼此相爱的父母并不意味着一定能给孩子足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阿婉回望那个无助的自己时,对父母是有怨念的。可是被父母关爱的孩子,怎么能够对父母有怨念呢?她无法接纳这样的自己,只会归咎于自己做得不够好而责备自己,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自我打击,让自己变成了受害者。

阿婉的家人之间沟通模式单一,缺乏供孩子学会处理冲突的样本,所以阿婉遇到问题时常常会无所适从。遇到冲突情境时,阿婉不理会、不关注的 物理隔离方式多少会起到一些效果,但是总是忍受的话,会让对方失去尊重而得意忘形,同时还让你失去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当父母期望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我期望相背离时,心理冲突持续存在,必然导致持续的自我压抑。病理性记忆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以其他方式呈现出来,所以阿婉总觉得“有人针对自己”以及“条件反射一样地流眼泪”就很容易理解了。

在干预中,阿婉会对我说这样一句话:“我要是个坏女孩就好了,就不会有这么多烦恼了。”

我问:“你提到的坏女孩具体是什么样的?”

在长时间的沉思过后,她终于给出了答案:“坏女孩就是那种大胆泼辣的人,无所畏惧,想说啥说啥,想干啥干啥,不像我老是担心出错,总得小心谨慎地保持自己乖乖女的形象。”

听完这些话,我忽然弄清了阿婉总让我感觉不够舒展的原因所在。她口中的“坏女孩”,不是粗言谈吐的女孩,更不是人格败坏的女孩,只是敢直面人生,能勇敢捍卫自我的,拥有充沛生命力和巨大成长潜力的女孩。这些品质正是她所向往和追求的。

我对阿婉的接纳、关心,以及富有同理心的回应和反馈,可以使其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畅所欲言。阿婉每次哭泣时,我都只是静静地递给她纸巾,让她把郁结于心的情绪宣泄出来,帮助她调整情绪,以便更清晰地觉知自己内在的、更高层次的心理期望与心理需要。

我通过场景重建干预,引导阿婉在哭泣中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她意识到自己也许是柔软的,甚至有些懦弱。只有让她对自己内在的心理需求与心理期望有更深刻、更敏锐的自我觉察,才能促使其做出更多有益的尝试与调整,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在潜意识状态下找到了阿婉的病理性记忆,她说班里的有个同学好像总是在针对她,每次看到这个同学都让她全身不自在,心里特别难受,甚至条件反射似地流眼泪,无法控制。我对阿婉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增强她内在的自我力量,使她放下心结,与自己和解,实现个人成长。

阿婉虽然对父母的态度是恭敬的,但恭敬而不亲密。通过场景重建干预,我鼓励她打开心扉,用心体验、诚实表达自我的感受。我建议阿婉尝试与父母进行一些更为深入的话题交流。阿婉渐渐理解到,做个听话的孩子,并不代表总是要听从父母的意见而失去自我,甚至去做出违背自己心意的决定。同时我告诉她,要允许自己犯错,也要允许父母犯错,这样彼此之间的关系才会亲密、融洽起来。

阿婉对周围同学的行为反馈和自我感受是真实的吗?我通过场景重建干预,阿婉逐渐领悟到,每个人在心理需要、心理期待等方面是不一样的,对这种合情合理的差异性,很长时间内阿婉把它解读为“有同学总是针对自己”,其实只是自己误解了同学。她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并洞察人际互动中更为错综复杂的心理机制。

我通过场景重建干预,帮助阿婉学会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要求,建立边界意识,防止他人无限制的“侵入与侵犯”。使阿婉逐步确立稳定的边界意识,学会不受他人情绪干扰,提升自我信心与自尊,改变“受害者思维”。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阿婉在离开咨询室的时候,她微笑地看着我,认真地说:“谢谢刘老师,在我面临严重困境的时候,您给我的陪伴和支持。”她还说她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我一样的人,去帮助更多的孩子发挥他们的潜力。阿婉母亲反馈说,女儿这段时间基本情绪稳定,她凭借不错的分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国内知名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

1 阅读:46

开济说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