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组建的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是20世纪我国13个生产建设兵团中的”长子“,同时又是13个兵团撤销后唯一被恢复的兵团,因此成为共和国的“独子”。自兵团成立以来,数代兵团人扎根边疆,忠诚履行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创造了边疆长期稳定、边防更加巩固、民族日益团结、荒漠惊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奏响了一曲曲建设边疆、巩固边疆的壮歌。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王震率领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二、六两军挺进新疆。进疆官兵一到驻地就开始进行生产或准备生产。
1950年,新疆军区命驻疆部队参加大规模生产建设。在此基础上,1954年10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兵团成立后,推动了新疆经济快速发展,巩固了西北边防安全。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老八路名录
十万大军生产忙
进疆部队到达驻地后,一边布防,一边筹划和开展生产,开启了驻疆人民解放军参加生产的序幕。1949年11月,二军六师师长张仲瀚(后任兵团主持工作的副政委)到达焉耆后,看到一望无际的荒滩、草原,对时任二军六师十七团团长的谢高忠说:“老谢,高兴吧!比南泥湾棒多了!天助我也。夺取政权搞建设是最高的目的,这千古荒原,我们守定了,坐定了,干定了。”并号召全师指战员挑起筐抬粪积肥作春耕准备。
从1950年春开始,新疆部队官兵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到1953年,便开辟了32个军垦农场,不仅解决了部队用粮困难问题,还拿出一部分粮食支援地方,稳定了新疆的经济。同时,驻疆部队还创建了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水磨沟火力发电厂、苇湖梁火电厂、新疆第一水泥厂、新疆第二水泥厂、七一纺织厂、八一钢铁厂等新疆第一批近代工业。到1953年,全军共建立工业企业76个,工业总产值达4257万元。
屯垦戍边建兵团
1954年,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军队即将实行义务兵役制和军官军衔制、工薪制。为使十几万驻疆部队安下心、扎下根、长期在新疆屯垦戍边,1954年8月6日,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批复同意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月7日、新疆军区公布了《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命令》,新中国第一个生产建设兵团诞生、新疆兵团成为共和国的“长子”。
兵团由进疆的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二、六军大部、民族军改编的五军大部和新疆起义部队改编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全部组成,下辖十个农业建设师、两个生产管理处、一个建筑工程师、一个建筑工程处及一些直属单位,总人口17.5万人。
兵团成立初期,党政工作受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新疆军区领导,生产管理工作受新疆省政府有关部门指导。195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农垦部,农垦部统一管理全国的国营农场,兵团成为农垦部管理的最大垦区,兵团相关业务受国务院农垦部领导,党政工作则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领导,形成农垦部和自治区双重领导的模式。
艰苦奋斗创辉煌
1954年,为加快新疆发展和为国家工业化提供大批农副产品,兵团决定加速国营农场建设。1957年至1958年,兵团抽调两万余人开赴塔里木河上游,支援农一师开荒建场;1958年3月,农二师抽调上万人进入塔里木河下游开荒建场;1957年至1958年,农八师抽调上万人进至莫索湾开荒建场。
开荒建场工作非常艰辛,军垦战士进驻莫索湾后,住帐篷、地窝子,吃咸菜,喝碱水,每人饮用、洗脸、洗脚、洗衣服的水,一天只有一茶缸。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军垦人的生产热情。为了生产不落后于别人,蔡水堂睡觉时将背包带子一头栓在自己脚脖子上,一头拴在帐篷门上,不管谁早晨想悄悄提前上工,都会把他拉醒。安登魁带领先遣队从下野地前往奎屯开荒建场时,由于戈壁滩上没有路,70多公里的路程,汽车整整走了一天。“没有饭吃,没有水喝,饿了吃点儿干粮,渴了抓把雪吃,大人还好,车上一个两个月大的婴儿由于妈妈没有奶水,只能煮糊糊喝,饿得哇哇哭。”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兵团人在戈壁荒原开辟了大批农场。截至1966年,兵团农场从成立时的34个增加到了137个(另有21个牧场)。同期,兵团在大部分企业已移交给新疆地方、资金短缺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兴办起了大批工业。1960年的石河子八一棉纺厂,“厂房没有结顶,门窗尚未安齐,更无取暖设备,偌大的车间冷如冰窖。别说是织布纺纱,就是在车间站一个小时也冻得手脚发麻,何况还要用冻僵的手把头发丝样的纱线打成结,装进梭孔……最后,不得不打破纺织厂严禁火源的规矩,派专人在车间生起火炉,同时手提灭火器,随时准备灭火。”截至1966年,兵团人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兴办了八一制糖厂、八一棉纺厂、八一毛纺厂、红山嘴电站、跃进钢铁厂、通用机械厂、天山食品厂、天山化工厂、合成氨厂等大中型工业企业。
同时,为提高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稳定职工队伍,兵团还因陋就简地建立起了一批体系完备,水平高于周边地方的教科文卫事业。为增强民族团结,兵团抽出人、财、物,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1964年-1966年,兵团拨款2393万余元,帮助58个县市的87个人民公社进行规划建设。还选调李正肃、张兴汉等178名干部支援甘肃组建农业建设十一师;抽调王季龙、郑昌茂等272名干部和技术骨干,支援宁夏、青海、陕西的农业师建设;选调2035人组成一个建制团,在波密地区帮助西藏建设国营农场;抽调167名干部组成一个现役建筑工程师的全套领导班子,支援甘肃酒泉钢铁厂建设。同期,兵团代表中国援助越南、坦桑尼亚等国家建设农场,其中帮助越南建设了8个正规化农场。
兵团还在戍守祖国边防、抵御外敌入侵,维护领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62年伊犁、塔城地区6万余边境居民非法越境到苏联境内,使我边境大片耕地荒芜,大批牲畜失散,许多基层组织瘫痪,边境形势骤趋紧张。事件发生后,兵团响应党中央号召,决定抽调两万余人前往边境执行代耕、代牧、代管任务。广大干部职工虽然知道边境条件更为恶劣,依然踊跃报名,短期内报名人数就大大超过了所需名额,一些没有被选上的职工当场咬破手指,毅然写下血书,要求前往边境报效祖国。
同时,党中央要求兵团沿边境线组建边境团场带,拉起了一道巩固的铜墙铁壁。兵团抽调人员到自然环境异常恶劣的哈巴河县组建边境农场。赵予征(后任兵团副政委)说:“那是个什么地方呢,蚊子肆虐,是世界四大蚊区之一,有一种蚊子能把牛马咬得乱蹦乱跳,把乌鸦咬得从天上掉下来。原来军区就不在那搞啊,因为那个环境太恶劣。兵团战士在那怎么办呢?身上、脸上涂上泥巴,用柴点上熏,这样子坚守在那里。”
至1966年底,兵团人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边境地区共建成了边境团场38个,开垦耕地156.1千公顷。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兵团民兵根据新疆军区的命令,承担了大量支前运输工作。
“文革”中兵团遭厄运
1966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5月19日,兵团党委召开紧急电话会议,要求各单位积极开展“文化大革命”。随后,兵团党委成立了“文革”领导小组,各师、团、学校也相继成立了“文革”领导小组。大批干部被打倒,遭受迫害,产生大量冤假错案,兵团经济、社会事业遭受严重破坏。
1966年至1974年,兵团粮食产量从72.03万吨减少到52.51万吨,上缴国家的商品粮从15.76万吨减到0.06万吨,1974年还吃国家返销粮1.7万吨。财务从盈利1.13亿元到亏损1.96亿元。1967至1975年9月,兵团亏损额高达5.61亿元,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因国际局势趋于缓和,国内社会形势逐渐稳定,加之各兵团经营出现巨额亏损,1975年,中央在撤销其它12个兵团的同时,撤销新疆军区建设兵团。
1981年12月,中央政府决定恢复兵团建制,名称由原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开始了二次创业。30多年时间里,兵团对国有农牧场进行了大包干责任制、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等方面的改革,兴办工业,建设城镇,兵团的屯垦戍边事业不断迈向新的阶段。
【选自公众号:西进之歌】
一手拿枪一手扛锄头,为新疆稳定做出重大贡献。[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