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谒郑成功

是禅牛呀 2024-08-15 03:22:47

到厦门,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鼓浪屿。

鼓浪屿就位于思明区和海沧区之间的海面上。

从厦门岛轮渡码头乘船过海,远远的,就看到屹立在鼓浪屿东侧山岬上的那座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塑像!让人从心里仰望他,尊敬他,崇拜他。

渡轮上的广播介绍说,郑成功塑像高15.7米,是按郑成功本人身高的十倍塑造。我一时还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难道郑成功的身高只有1.57米?这和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很是不符。但再仔细一想,一个人的伟大与否,和身高体重毫无关系?说一个英雄伟大,那都是以他的品德的高尚、居功至伟为依据的。说一个人的渺小卑劣,也是依据他卑鄙下贱的作为。

郑成功就是一位身材并不高大的伟大的民族英雄。

位于鼓浪屿的郑成功像

鼓浪屿上有郑成功纪念馆,就在日光岩旁边。

沿着林荫石径,来到日光岩北侧一幢西洋建筑风格的别墅楼前,这就是郑成功纪念馆。正面宽宽的门廊,四根廊柱支撑着半圆形的阳台,这能是当年郑成功的王府?见我疑惑,导游解释:“这楼是解放前建的西林别墅,日本人占领厦门时,曾把这里充当‘鼠疫医院’,后来,这里又成了国民党的军医院。1962年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时,地方政府将此改作‘郑成功纪念馆’”。

纪念馆前,是年轻的郑成功坐像

纪念馆里众多展品中,有郑成功佩带的玉带穿过的龙袍残片、鞋子、图章等遗物。然而最令我关注的,还是1662年2月1日,郑成功在台湾岛与荷兰占领军首领揆一签订的《缔和条约》,其实就是荷兰殖民者的投降书。

《缔和条约》共18条,其中第2条议定:“热兰遮城(今台湾省台南市安平古堡)及其城外的工事、大砲及其他武器,粮食、商品、货币及所有其他物品,凡属于(东印度)公司的都要交给国姓爷(郑成功)”;还有条约的第14条:“在(东印度)公司人员撤离以前,这城堡将只掛一面白旗。”

这份中荷互换的缔和条约,是台湾史上第一个形式完整的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国际条约,也是近代中国在国际上罕有的胜利表征,令我等着实扬眉吐气。

郑成功,原名森,其祖先于东晋年间自河南固始县迁徙到福建泉州市南安。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原是一名海盗头子,后被明朝政府招安,官至都督同知。郑成功于1624年农历七月十四日出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市千里浜。郑成功的母亲为日本长崎县平户市的田川氏,所以郑成功是个中日混血儿。

1630年,6岁的郑成功从日本回到安平(今晋江市安海镇)。崇祯十一年(1638年),15岁的郑成功考中秀才;崇祯十七年(1644年),20岁的郑成功进入南京国子监深造,拜明末清初江南诗坛的盟主钱谦益(钱谦益与南京名妓柳如是相亲相爱的故事至今广为人知)为师。

同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进驻北京,建立清朝。1645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号称“南明”。也就在这年五月,清军攻破扬州、金陵,志士史可法等人殉国,弘光帝被杀。

不久,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又在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改元“隆武”。郑成功深受南明隆武帝赏识,被封为忠孝伯,赐“国姓”朱,改名“成功”,所以世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不过,郑芝龙毕竟是个唯利是图的海盗头子,他看到清军的势力强大,便不顾郑成功的坚决反对,北上降清,想利用这种方式再从清朝统治者那里获取个人利益。谁曾想,不按套路出牌的清政府直接将其掳回北方软禁,还把他作为人质用来胁迫坚决反清复明的郑成功放弃抵抗。

郑成功见父亲顽冥不化,执意降清,便毅然在文庙烧毁自己的孺生衣冠,昭告天下:“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作用。谨谢儒服,唯先师昭鉴之。”并喊出“杀父报国”的口号,以厦门和金门为据点,反清复明他还将其所在的嘉禾里改名为“思明洲”。思明者,怀念大明王朝也。如今厦门岛南部的思明区便是由此而来。

不到半年,郑成功就拥有兵员数万,船只五百多艘。

1646年农历八月,清军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在汀州被清军俘虏,绝食而亡。南明王朝又由桂王朱由榔继承,改元“永历”。

南明永历三年(1649年),永历帝朱由榔封郑成功为“延平王”。此后,郑成功率军转战浙、闽、粤等省,经历潮州、厦门、漳州、海澄等多次战役,实力大增。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率军进攻南京,因大意而兵败,被迫退回厦门。此时,清军已将福建、广东沿海百姓后撤四十里,以断绝对郑军的粮食供应。无奈之下,郑成功决定夺取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占据的台湾岛。

1661年3月,郑成功率25000人、战船百余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直取台湾。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在台湾的最高长官叫揆一,驻守热兰遮城(今台南市安平堡);另一名地方官描难实叮驻守普罗民遮城(在今台南市赤崁楼),荷兰的军队也都集中在这两座城堡之间。

郑成功大军兵分两路,一路趁涨潮之时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另一路则从禾寮港登陆,从侧后进攻赤崁,并切断了其与热兰遮城的联系。

在郑成功六十多条战船的轰击下,荷兰“赫克托”号军舰被击沉,另外两艘逃窜。同时还击溃了从热兰遮城赶来的援军,迫使驻扎在赤崁楼的400余名荷兰人举手投降。

盘踞在热兰遮城的千余名荷兰侵略军凭借船坚炮利和坚固的城堡继续顽抗。热兰遮城是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中心,城堡周长200多丈,高3丈,分3层,“城垣用糖水调石灰垒砖,坚于石”。城四隅向外突出,置大炮数十尊,炮火密集,封锁了周围所有的通道。

郑成功见一时难以攻下,便在热兰遮城四周修筑工事,采取“围困俟其自降”的办法。期间,驻扎在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的七百名荷兰援军分乘10艘军舰赶到达台湾海面,向郑成功的水军发起攻击。结果,被早有防备的郑成功的水军击毁两艘兵舰,歼灭百余名士兵,荷军被迫逃回。

此时的揆一又与清军联络,企图夹击郑成功的水军。郑成功得知后,决定立即向驻扎在热兰遮城堡的荷兰军队发起总攻。

1662年农历一月二十五日,郑成功的水军的战船同时向热兰遮城堡发起猛攻。同时还发动劝降攻势:“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此处离尔国遥远,安能久乎?藩主动柔远之念,不忍加害,开尔一面:凡仓库不许擅用;其余尔等珍宝珠银私积,悉听载归。如若执迷不悟,明日环山海,悉有油薪磺柴积垒齐攻。船毁城破,悔之莫及。”

热兰遮城堡被围9个月后,荷军死伤过半,且弹尽粮绝,揆一被迫“愿罢兵约降,请乞归国”。

1662年(康熙元年)2月1日,揆一在投降书上签字。在交出了城堡、武器、物资后,带领全部残存的荷兰人乘船撤离台湾。

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

收复台湾后,郑成功在尚处于荒蛮蒙昧的台湾岛上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农隙则训以武事,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来以耕”。

由于当时生活环境十分恶劣,瘴疬流行,39岁的郑成功积劳成疾,于当年五月病逝,葬于台湾的台南州仔尾。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下旨将郑成功的灵柩从台湾岛迁葬于其故乡南安,并亲笔御书“忠臣”匾额一方,挽联一幅:“诸王无寸土,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四镇多贰心,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还下诏把原来被清军所毁的南安石井郑氏宗祠改建为“延平郡王祠”。这也是清王朝对郑成功的最终评价。

民族英雄永远会得到人们的尊敬,无论是在郑成功的故里南安、厦门、泉州,还是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人们建庙祭拜,塑像仰止扬志。“成功精神”也早已植入两岸人民的心中,成为维系两岸血脉相承的精神纽带。

钩沉历史,不仅是为了絮叨昨日,更是为了迎接明天的辉煌。

0 阅读:2

是禅牛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