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9军军长何畏对张闻天拍桌:我看你像个汉献帝!死因众说纷纭

文史江湖 2024-01-20 14:23:00

1942年7月,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说道:“过去四方面军干部除何畏以外,都是好的,经过6年证明这些干部是好的。”

1944年4月,在西北高级干部会议上,毛主席再次提起何畏:“张国焘这个人是不可救药的,我们也企图挽救他,一直到他走的那一天还是政治局委员……那一次我们团结了绝大多数人,除了张国焘、何畏、朱德崇这三两个人以外。”

(朱德崇曾任四方面军红91师师长,39年因贪污投敌,后为军统华北站站长。)

何畏是谁?他有着什么样的经历,能让毛主席前后几次作为反面教材点名批评?

何畏1900年出生于海南生,早年间参加过马来西亚共产党,积极从事反对英国、荷兰的殖民统治,因此被驱逐出境。

回国后何畏考入厦门大学,之后被派往香港工作,曾参加支援五卅运动的香港大罢工。

1926年,何畏考入黄埔五期,毕业后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何畏奉命前往越南,和越共一起参加了对法国军队的作战。

之后何畏又进入广西,参加了百色起义,百色起义所组建的军队是红7军,何畏最初在红7军担任连长、营长。

1930年,红7军奉命离开广西,开往中央苏区,抵达后被编入红3军团。

1932年,何畏被中央派到四方面军工作,此后参加了鄂豫皖的反“围剿”、西征转战、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等战役。

1933年,四方面军获得反三路围攻的胜利后,在川陕根据地站稳脚后,部队也发展到了4万多人,四方面于是进行了一次大整编。

四方面军此前下辖4个师,在这次整编中,这4个师被扩编为4个军,即4军、9军、30军、31军,军长分别为王宏坤(开国上将)、何畏、余天云(1911-1936)和王树声(开国大将)。

何畏正是这“四大军长”中的一位。当时红9军的政委是詹才芳(开国中将),许世友为副军长兼25师师长(开国上将),政治部主任为王新亭(开国上将)。

至此,何畏来到了他军人生涯的巅峰。

回看此前何畏的人生经历,真可谓精彩纷呈:从海南到马来西亚再到香港,从厦门大学到黄埔军校,从广州起义到百色起义,从越南到广西,从红一方面军到红四方面军,最后成为四方面军的“四大军长”之一。

很难想象,他在他人生最初的33年时间里,就拥有了如此丰富的经历。

关于何畏,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往事,就是1935年6月12日的懋功会师,很多文章只提是李先念同志率领88师与一方面军会师,而不提何畏红9军25师也是作为先头部队和一方面军会师的部队。

两大主力会师后,为了统一部队的指挥,加强两军的团结,7月18日军委对两军的组织系统进行了一次调整。

一方面军的红一、三、五、九军团改番号为一、三、五、三十二军。四方面军的番号未变。

何畏在这次调动中,离开了红9军(军长由孙玉清接替),到新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担任政委去了。

但是,在8月上旬的沙窝会议上,陈昌浩、周纯全被增补为政治局委员,徐向前被增补为中央委员,何畏和李先念、傅钟被增补为中央候补委员。从这次增补可以看出,何畏在四方面军中的重要程度和地位。

据《杨尚昆回忆录》记载,这次增补是张国焘要求的,他要求将四方面军的9个人都增补为政治局委员,中央只同意增补2人为政治局委员,3人为中央委员,3人为中央候补委员。

这个时候,张国焘和中央的分歧已经很大的了,而何畏是坚决站在张国焘那一边的。有史料显示,这年8月7日,陈昌浩曾希望张闻天劝说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同意南下,张闻天不愿意,何畏竟让对张闻天拍桌怒吼道:“你算什么总负责?我看你像个汉献帝。”

原来,何畏还知道张闻天同志当时是负总责的。

而在后来中央率领一、三军团单独北上后,何畏和李特(何畏为红军大学政委,李特为教育长)都是主张派部队尾追拦截的人。

这两件事,成了何畏履历中难以洗去的污点。

何畏之所以如此,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和张国焘的关系非同一般。33军成立红9军的时候,是张国焘亲自点将何畏为9军军长的。后来,在强渡嘉陵江战役的艰难阶段,徐向前不同意张国焘的计划,没有积极配合,张国焘因此一度下令让何畏接替徐向前总指挥的职务。

张国焘的警卫员何福圣回忆,后来到了陕北,张还让他给何畏送去了两条烟,可见两人在陕北期间还保持着联系。

1937年3月下旬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贺龙点名批评何畏:“我在军阀底下搞了几十年,也没有这么搞过。何畏是乱弹琴的工人,你要老实承认错误。”

毛主席在批评何畏的错误时,肯定了他进步的一面:“今天的进步,国焘、何畏、纯全的进步,是值得欢迎的。”

何畏则表态自己过去犯了严重的错误,“我诚恳地承认这一错误,我坚决地改正我的错误,希望同志们帮助我。”

然而,仅在一个月后,也就是37年4月19日深夜,何畏就带着自己的警卫员悄悄离开了延安。这和张国焘叛逃显然是由联系的,张国焘是在4月4日祭拜完黄帝陵后,和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一起离开的。

何畏离开之后结局如何,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流传的版本有3个:

1.何畏离开延安后去了西安,之后加入了国民党,在中统担任专员,49年新中国成立前他被被捕,并被判处枪决。

2.何畏在中统的日子并不顺心,他于是埋头苦读农学,后来成为了金陵大学农经系的一名讲师。渡江战役前,何畏投江自尽。

3.何畏没有投江自尽,而是选择了回老家海南务农,1960年他因吃了一只煮熟的蟾蜍中毒身亡,当时他60岁。据说他出殡的时候,村子里有不少人为他送葬,因为他返乡后后在村子里当过义务教师,大家对他印象不错。

这3个说法的共同之处在于,何畏面对批评,采取了过激的和错误的应对方式,最终造成了自己人生的悲剧,也使一位红军名将从此消失在里历史中。毛主席在批评何畏时,也曾鼓励过他,说:“今天的进步,国焘、何畏、纯全的进步,是值得欢迎的。”

周纯全将军因为虚心改正,接受批评,后来成为了志愿军后勤部政委、总后第一副部长,55年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如果何畏没有行差踏错,55年的时候,他就算不是上将,也有相当大的几率是中将的人选。

当然,历史没有假设,个人的错误最终还是要由个人来买单。

0 阅读:733

文史江湖

简介:历史中存在太多迷局,静静等着我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