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总是这样数落。
还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的优点时认为理所当然,可对缺点一点都无法容忍,或将其放大。
其实,家长应该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
既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又要看到孩子的缺点,尤其是更要多看孩子的优点。
“孩子就像一本书,不要总是草草翻阅,只要耐心阅读,总会发现其中的惊喜。”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要有一些技巧。
家长如果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看,或将其放大,会带来很多问题。
1.孩子负面情绪增加。家长长期的批评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情绪,让孩子产生“爸妈更喜欢其他孩子,不喜欢我”的心理,不安全感上升。
2.让缺点强化。父母对孩子的优点进行表扬,孩子受到鼓舞,在正向情绪引导下愿意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这种行为结果叫做正强化。
相反,放大孩子的缺点,并反复强调,诸如“你在学校怎么学习的”“你怎么又犯这种低级错误”,这些负面话语会形成负强化结果——即孩子不仅不会改,反而会强化这种状态。
3.阻碍孩子进步。家长的选择性关注会让他们错过孩子成长过程中好的部分,比如孩子拼积木时展现的创造力、玩耍时优秀的表达能力等,家长的偏见让孩子感到不被认可,认为自己的进步没被看见,也不受重视,从而可能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
4.影响亲子关系。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家长的某些话语很容易伤到孩子,轻则导致压力大、精神不佳,重则影响亲子关系、让孩子“破罐破摔”。
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优点要经常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对孩子存在的这样那样的缺点,则应少用直接批评的方式,而应用积极暗示的方式。
当孩子的缺点一旦有了改进或者孩子在某个方面有了一点点进步了,应当认真找出孩子存在缺点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孩子改正缺点。
当被问到“你们的孩子有什么问题呢?”,很多家长顿时滔滔不绝,要吐槽的问题一波接一波。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很容易拿着放大镜看孩子的缺点,不断放大孩子的问题,稍有点什么事就紧张兮兮、如临大敌。
但一个问题就一定没有“好”的一面吗?如果困在问题里面,是会阻碍行动的,看到问题之后采取的行动更为重要。
“没有错误,都是礼物”,打开“期待思维”,将目光放长远,问题的背后可能正藏着教育的契机。
聚焦在问题上,容易觉得孩子一无是处,且这种想法很容易传递给孩子。将问题视为成长的机会吧,积极去解决问题,让成长路上的绊脚石都成为成长的垫脚石。
多看看孩子好的一面,相信孩子在成长、在变好;
尊重孩子的“与众不同”,给予孩子活出自己样子的自由。
多肯定孩子的变化和进步,不要跟所谓“别人家的孩子”比,真正重要的是愿意挑战自己,能够超越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我们的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
强化会塑造孩子的行为,而且正面强化(即奖励)的效果会远比负面强化(即惩罚)要好。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如果一味斥责,“你怎么老这样?”,则容易让孩子陷入消极情绪,更没有好好吃饭的动力了;
如果在孩子稍微表现得好一些时,就即时表扬孩子“今天吃得真好呀,太棒了!”孩子便容易记住自己好的表现,并有动力去做得更好。
试图通过斥责来让孩子改正坏毛病,常常只能出现反效果。当孩子做不好的时候,通常自己心里就很沮丧,甚至感到无助、无力……
此时父母去强化他们好的一面,发自肺腑地给予肯定,更容易激发他们行动的积极性,从而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既要看到孩子的缺点,也要肯定孩子的优点。
家长批评孩子前,可以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帮孩子发掘心灵深处的那个“正面的自我”,用优点带动不足,孩子更有动力改变。
比如想帮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可以先表扬孩子某次表现出的认真细心;
孩子为了帮助被欺负的同学,和另一个同学打架,在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同时,可以肯定孩子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的品质。
教育孩子,不能总盯着缺点看。家长懂得发掘孩子的优点,给予鼓励和赞赏,会让孩子相信,他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