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在3月28日,小米汽车公布了自己的轿跑汽车su7,定价21.59万、24.59万、29.99万。
虽然在目前的预售情况非常不错,但我们从长期纬度来畅想一下,小米能不能在汽车上复制手机的成功?
这样的定价,包括小米的技术,和AI的结合,比如雷军把小米汽车大模型叫做“更懂车的事、更懂产品的事、更懂你的事”。
这些会不会让小米在内卷的中国汽车市场,乃至全球汽车市场当中,真正成为巨头?
02
首先,我们来听听单仁牛商董事长,央视凤凰评论员单仁博士的看法。
从小米汽车出来之后,这几天不止是网上在讨论,我跟很多企业家都聊到了这件事。
我们其实可以找个例子对比一下。
像华为进入到汽车产业,前几年模式换来换去,没赚什么钱,都是亏的,2022年华为财报里就讲到了汽车业务收入21亿,亏损60亿。
前几天华为刚发了2023年的财报,汽车业务营收47亿,没说亏多少钱,但还是在亏钱。
因为余承东说今年前三个月,华为的智选车业务终于扭亏为盈了。
为什么能赚钱呢?
就是因为华为深度参与的问界M7、M9销量爆发了,去年一年差不多卖了10万辆没赚钱,今年1季度卖了5.6万辆才赚钱了,也就是平均1个月要接近2万台销量。
问界M7价格要比小米SU7略高一点,我们就粗略估算一下,小米汽车能不能迈过月销2万辆这个坎,还能够满足产能,准时交付,这就比较关键了。
而且,汽车是一个很复杂,链条很长的产业,小米又是第一辆车,它肯定还有很多需要去整合、修改的地方,小米汽车今年赚不到钱都是有可能的。
当然,如果从长期来看,小米已经隐隐约约展现了成为汽车巨头的潜质。
雷军这场发布会,帮助小米汽车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对标保时捷,对小米来说是占便宜的,快速拉高自己的位置。
发布会现场又处处跟特斯拉model 3对比,配置比你好,性能比你强,价格还要比你低,我亏钱也要把你比下去,这个很能抓住用户心里的好奇心和激情点,情绪一下子就起来了。
我也顺便问了身边我们几位年轻的朋友,甚至女同学都在说很想拥有一部SU7。
小米汽车昨天自己发了个数据,上市24小时,大定88898台,退订的只有469例。
这个退货比是特别惊人的,比例就只有0.005%,低到我都有点不敢相信。
当然,具体数据我们7天之后再看,但这起码说明了一点,雷军的营销做的很成功。
小米汽车最难的“让用户怎么感知我的定位,把我放到品牌中哪个档次”的难题基本上解决了,买车的这些粉丝和用户还非常认可这台车。
第二个就是我在想供应链的问题。
我们学员里就有小米汽车的供应商,我们自己也在查小米的供应链,其实我们就发现,雷军的顺为资本和小米,很早就开始布局汽车的产业链了,这几年都投资入股了很多上下游企业。
对这些企业来说,今天我遇到一个客户,即使你很大,但你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让我给你做定制化,给你供货,你一开始也不会给我多少订单。
那我自然就不太愿意陪你去冒太大风险,你要是没做起来,你可能摔个跟头,拍拍屁股继续往前走了,我就可能死了。
我会把价格拉高,先保证我有足够的利润。
但是这个客户是你股东,是你投资人呢?而且他还很有钱,账上躺了1000多亿呢?
所以,小米其实已经打通供应链了,只要订单能跟上,它的成本不会比别人高很多。
这其实就是大公司的资本优势和雷军本人的魅力。
第三个就是小米的车机智能化的AI系统了,小米是做手机起家的,后来又去做了米家的小家电。
他有非常多高质量的用户个人数据,他知道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它的AI自然要比别的企业更懂用户,能链接更多的场景和设备。
所以,小米汽车一上来就把安卓手机和苹果手机全纳入到自己的车机系统里,这是小米很占优势的地方。
当然,小米汽车选择的“轿跑”这个细分领域,在中国是一个小众市场,他未来一定会去做SUV、B级轿车,这就要跟今天新能源汽车的巨头正面撞上了。
比如说比亚迪,去年比亚迪卖了300万辆车,归母净利润300亿,今年的目标是在这个基数上再提升20%。
所以,未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定会非常好看,非常精彩,我们也会持续关注。
03
接下来,资深投资人,单仁行专栏作者宋子老师的观点。
看到雷军的小米汽车量产上市,我谈三个看法。
1、雷军是个靠谱的人!
贾跃亭500亿造车,9年难产了;
姚振华花1000亿造车,4年放手了;
许家印1000亿造车,3年夭折了;
库克100亿美元,10年放弃了...
先后投资百亿造车,却销声匿迹的企业不下十家,但雷军这100亿,3年就搞定了!
为什么雷军靠谱?靠谱就是做啥成啥,做MIUI系统、做充电宝、做手机、做电视.....到小米生态都成功了,这次小米汽车又成功了。
第二句话:颠覆传统车企、传统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
小米汽车的设计和发布会,我看到了雷军、设计团队的价值观:极度关注用户体验。
像汽车自带32个收纳空间、1/4螺纹接口的手机支架,手机与车机系统的无缝衔接,后排平板与车机的互动等等。
这是十二年前“米粉经济”的玩法,还有更颠覆认知的“中控屏物理按键”选购。
感觉小米汽车延伸了手机、特斯拉座椅加热付费升级的玩法,一定还会有后续消费的盈利模式。
第三句话:大宗消费品,不买第一代。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绝不买第一代的试验品!
以苹果手机为例,2007年发布的第一款手机,我们都觉得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但到2011年4s和2015年6s才算成熟的产品,我至今还看到不少人在用6s这款手机。
这种情况无论是苹果、华为、小米手机、电脑、比亚迪汽车都出现过。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都是坑,至少到第三代才是成熟产品,尤其是汽车属于耐用品,产品成熟度、安全性要求要远高于手机。
当然,作为网红、尝鲜者和收藏者可以考虑,因为他们考虑的不是试错成本,而且流量价值、心理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和产品保值。
雷军厉害,为中国新能源车产业成为GDP占比20%的支柱产业加油!
最后用雷军一句话总结:造车很苦,但是成功会很酷!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