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本土体育服饰品牌中,李宁品牌由奥运冠军李宁于1989年在广东创立,而其他品牌几乎都是起源于福建晋江的晋江系品牌,早期主要从事外贸OEM业务,快速积累了体育服饰的生产能力和资本。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和市场竞争加剧,众多企业尝试注册商标走向品牌化运营。
品牌觉醒期(1990-2001)成立自主品牌后,本土运动服饰企业开始加码品牌营销。
李宁由于创始人奥运冠军的特殊身份与中国体育事业深度绑定,在1992、1996、2000年连续赞助了中国奥运代表团,并在2001年成为中国奥委会战略合作伙伴。
1999年,安踏体育首次出资80万元签约男子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为代言人,并在CCTV-5播放“我选择,我喜欢”广告片,开创了本土运动品牌代言人营销的先河,迅速赢得了品牌知名度。
其他品牌也开始效仿“赛事赞助+明星代言+广告投放”的品牌营销模式:特步签约了以谢霆锋为代表的一系列娱乐明星;德尔惠先后签下吴奇隆、周杰伦作为代言人。
快速扩张期(2002-2008)进入21世纪后,成功申办2008奥运会、加入WTO、中国男足世界杯出线极大刺激了体育消费需求,经济持续增长也支撑了体育服饰市场扩容,据Frost & Sullivan统计2008年体育服饰市场规模达533亿元,CAGR5约21.7%。
行业高景气下本土体育服饰企业先后登陆资本市场,2004年李宁率先在香港上市,确立了在本土体育品牌中的领先地位,紧接着安踏体育、特步、361°、匹克也在香港上市融资扩大经营规模,但同期德尔惠、金莱克由于战略失误和经营因素影响错过了上市窗口期。随着头部企业规模、品牌效应显现,行业逐渐开始分化。
行业调整期(2009-2013)赛事驱动下国产品牌过度扩张,迎来体育用品市场拐点。2008年之前国产体育服饰企业集中上市、大量盲目开店使得短期市场供应过剩,叠加北京奥运会热潮褪去后行业由概念型消费驱动向体验型消费驱动的需求切换不畅,大众体育发展不足因而基于体育爱好者群体的增量消费升级需求迟迟无法接力,最终导致行业快速达到瓶颈陷入调整期。
李宁品牌定位失误,公司财务指标下滑。在2010年将品牌标识“一切皆有可能”更改成“让改变发生”,开启新一轮的改革。但由于前期主要采取渠道扩张型发展模式,公司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消费者粘性不足。品牌定位高端的同时提高了售价,极大地挫伤了原本忠实的核心消费群体。公司市场份额不断流失,财务指标恶化。
经营转型期(2014-至今)2014年后随着行业完成消费驱动换轨和库存逐步消化,中国体育服饰企业开启发展新模式,同时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消费升级趋势显现也为行业复苏提供了良好基础。
李宁和安踏的发展战略及相关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