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教育合作,有利香港成为国际教育枢纽

坚料瑶 2024-10-06 13:10:53

点击关注“坚料志”头像,不错过每条香港大新闻。

任何社会发展脱离「人」,忽略「人」,都是缘木求鱼,教育也不例外。教育「以人为本」,培育和塑造「人」,直接影响人类未来发展。没有「人」,教育就毫无意义。狭义一点,没有学生,学校乃至教育体系都失去其存在价值。教育不是一般商业服务,其兴衰关系一邦一国的人才储备、科技发展动力及文化影响力。香港锐意成为国际教育枢纽,要贡献国家的教育版图,势必要走出短线的「本地供求」框框。

扭转「杀校」,维护香港教育体系承载力

教育局于9月到学校「点人数」,小一较去年减少23班。香港教育体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生源减少,准确来说,是「本地需求」减少。任凭「本地市场」主导,令学校「自然流失」,不但降低香港教育体系的「承载力」,亦将影响其质素及多元发展。 「杀校」气氛浓重,打击教育界士气,令有志投身教育的新鲜人却步,同时导致部分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被迫「转行」或提早退休。另一方面,「自然流失」的学校往往是那些专精照顾弱势学生的学校,这些学生将流向其他学校,令「学习差异」问题加剧,变相降低教学质量。

「杀校」不是偶然出现的波涛,若香港教育体系不从方方面面开放及改革,破除不利存续的壁垒,将影响香港成为国际教育枢纽的宏图伟业。要终结「杀校」之势,归根结底,就要香港学校有能力接收非本地学生,同时获入境及教育政策支持与鼓励对外招生。

第一步,深港合作;第二步,「一带一路」

香港出生率低,影响「本地教育需求」。若放眼整个大湾区乃至「一带一路」,对香港教育的需求将非常可观。七月,多名议员出席《施政报告》咨询会,向特首李家超提交了一系列教育相关建议,以应对本港学龄人口结构性下降的挑战。其中,立法会议员(教育界)朱国强指出深圳未来数年学位供不应求,建议参考「按额津贴」之法,深圳向香港「买位」,允许非港籍学生跨境来港就读公营学校。 「买位」方法贴地而创新,既缓解香港学校的收生压力,亦为两地教育合作另辟蹊径,长远地解决香港生源不足的问题。如有以上政策支持,将为本港学校存续打下强心针。

长远而言,本港学校也要持续改革和提升教育境外学生的能力,方可乘政策之便,继续贡献教育界。有愿景录取境外学生的学校应持续加强教师普通话及英语培训,全力建立高水平的两文三语环境,成为实现「国际教育枢纽」的中坚力量。假若深圳乃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学生可以到香港公立学校上学,将令香港有更大实力成为连接内地与国际社会的桥梁,坐实沟通中西教育精华的国际教育枢纽之位。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如火如荼。香港教育界务必发挥「一国两制」优势,为国家教育事业和本地发展破革创新,奋发贡献。走出香港,放眼大湾区,抓紧「一带一路」机遇,是香港教育界的康庄大道。

文:邓家豪

0 阅读:2

坚料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