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7月,当朝鲜人民军还在为快速越过三八线一路推进而庆祝的时候,已经从半岛局势端倪看出问题的我军高层们,也在积极探讨后续一旦人民军作战不利,我军该如何应对。坚信凡事预则立的周公,主张建立东北边防军,其主要目的就是一旦需要,即可入朝作战,当然如果战局按有利于人民军方向发展,边防军是“备而不用”。
而在首任东北边防军的司令员的人选上,无论是主席还是周公,甚至林总和罗帅都推荐我军一位功勋卓著的战神——粟裕大将。
在指挥作战的战神粟裕
果然,在随后的三个月中,美军通过仁川登陆直接反推人民军,兵强马壮的他们甚至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在此危机时刻,我军果断以东北边防军为基础,组成志愿军保家卫国。
不过在志愿军的司令的人选上,原边防军司令员粟裕却意外落选,取而代之的则是我军的军神——彭总。
那为何已经拟定好统率边防军的粟裕,会落选志愿军司令员呢?
粟裕和华野参谋长张震
伤病和身体问题从1926年加入到人民军队中,粟裕经历了20多年的的军旅生涯,一生打过不少险仗和恶战,和我军很多高级将领一样,也受了不少的伤。
粟裕一生中负过六次重伤,其中1930年,粟裕参加水南战役,被国军的炮弹碎片不幸击中,虽然在后来被医生取出了一些弹片,但仍然有三块弹片依然留在他的脑袋里,而且这三块弹片就像定时炸弹和后遗症一样,一直困扰着这位战神,在后来的他几十年中粟裕就经常头疼,在最严重的时候,头就像针扎一样专心的疼。
曾有记者采访过粟裕的夫人楚青女士,她对那个记忆依然尤深:
“头痛头晕几十年来一直折磨着粟裕,给他带来了无比的痛苦。经常半夜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粟裕和楚青女士
就连一直跟随在粟裕身边多年的万海峰上将也回忆道:
“头疼让粟司令员的视力出现了大问题,甚至吃饭的时候,连饭菜的位置都很难看清楚。”
而头疼带来的问题,也让粟裕在指挥作战中也不得不多次离开这个岗位。
到了解放战争期间身兼华野代司令和政委的他,更是一直守着他的指挥部,设想临机处置方案。几乎每天都在研究战役或者为战役奔波,在孟良崮,豫东,碾庄几乎他都是几天几夜不睡觉。
粟裕在指挥作战
在淮海战役第三阶段,即围歼杜聿明集团的关键时期,粟裕由于疲劳过度病而多次头晕(粟裕有美尼尔综合征),严重的时候连地图都看不了。到了渡江解放全中国的作战中,粟裕再次病倒,上海战役期间也是忍着压力和病痛在指挥。
1950年之后粟裕就一直在研究“渡海战役”,常常要沟通各兵团司令还有新成立的空军和海军,进行兵棋推演和浙东战役,病情也是时好时坏。
因此在1950年6月,跟萧劲光大将一起去北京汇报完工作之后,周公就让粟裕一直待在气候宜人的青岛一边继续制定“渡海作战”方案。一边静养身体。
所以当半岛局势紧张,主席将其任命为边防军司令的时候,当时的粟裕一直都是在养伤中,其工作也一直是当时在边境的13兵团司令员邓华在负责……
东北边防军前期工作主要是邓华和洪学智在操作
1950年8月,粟裕的身体再度恶化,严重的高血压和肠胃病,让他平常生活都出现了障碍。
因此当得知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很难去半岛指挥的时候,为了避免自己占着位置却耽误边防军和抗美援朝事业的他主动找来了一方面军时期的好友罗大将,让其向军委转达自己的身体条件,坦诚无法带领军队解决朝鲜问题。
得知消息的主席也在信中回道:
“”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问好!”
实际上粟裕的伤病就算再北京也依然未见好转,最后不得已只能去苏联治疗和休养,也错过了抗美援朝。
粟裕在青岛
但有一说一,就算粟裕带伤主动请缨,以他当时的身体条件也很难入作战,1950年的半岛是一个极端寒冷的天气,湖南出身的粟裕本就是南方人,而且身体也不如彭总壮实,身体单薄和病痛,面对当时零下40度的严寒, 还要面对美军飞机的轰炸(志愿军司令部经常转移),这样的奔波作战,是一身伤病的粟裕所不能承受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二次战役时期长津湖一线下起了大雪,当时天气是零下30-40度,在国内已经是罕见的极寒气候,但这却是那几年半岛的常态。
半岛的冬天
资历制约粟裕入朝作战当然粟裕除了身体条件的原因之外,制约他带兵入朝作战的最大问题,还有一个——资历。
关于粟裕大将资历问题的探讨,从始至终都贯穿后世对他的研究,比如评衔问题,这里雨田君也不做过多的探讨,但就当时入朝作战的背景上来说。
粟裕当时的资历,想要带领初期作战的志愿军很难。
思索中的粟裕大将
刚开始主席在制定和组建东北边防军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半岛的人民军和韩军之间起到的冲突并不算大,从半岛战争开始后,双方投入的兵力也不多20万人出头,我军派一个加强兵团就能解决冲突。
但随着美军的加入,情势一下子就变的微妙起来,到了1950年9月,当时我们鸭绿江边境的建筑物已经出现在韩军先头部队的望眼镜里,联合国军兵力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2万人,而且韩军还在后面不断补充队伍。
所以这时候东北边防军(志愿军)的任务可就不是仅仅的入朝协调打一个小仗的问题。
主席在10月3日召开会议时候,就明确了我军前期出兵为3个兵团(9、13和20兵团),另外再从各野战军中抽调精锐相机入朝作战,后期入朝作战兵力在构想中将达到5-6个兵团,兵力将达到100万人以上,这规模相当于两个他所指挥的三野。
而基于这个背景之下,粟裕资历不足的短板就呈现了出来。
资历比粟裕还深的林总
在解放战争时期,粟裕的华中野战军与陈老总的山东野战军在合并之后,在指挥上就曾多次出现过沟通的问题,特别是在战争的初期,当时山东出身的宋时轮和许世友等人,都在指挥问题上和粟裕发生过分歧。以至于7月分兵之后,粟裕带领的西进兵团和陈士渠兵团作为外线兵团一度归刘邓指挥,在豫东战役时期就粟裕未能扩大战果造成,原因之一就是在兖州作战的内线兵团没能坚决发动攻势,导致压力全部集中在外线兵团。
淮海战役雷厉风行的粟裕
而在指挥协调上的问题,根源还在于粟裕的资历太浅,在华野陈士渠、许世友等人在红军时期的职务并不输给粟裕,许世友和王建安等人担任过军长,粟裕则是军团参谋长。
到了解放战争后期,这个情况才出现好转。豫东战役之后主席也明令规定了粟裕以代司令指挥华野,也有了济南和淮海我军同心协作,60万大胜80万的名场面。
到了渡江战役时期,二野和三野组成了渡江作战前指,粟裕为5位成员之一,因此在渡江战役期间,粟裕也全权负责三野,这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粟裕在渡江战役全权指挥三野
不过此时粟裕也仅仅是在三野内部能协调统一,在涉及到和其他野战军协调作战的时候依然有困难。
比如他一手推进的“渡海战役”,作战高峰时期需要调动80万大军和三野以外的四野13兵团和总部直辖(华北野战军)的19兵团做预备队,而为了方便指挥,粟裕还建议在渡海作战的总指挥上,任用之前红军总参谋长的刘帅或者林总,亲自挂帅,自己充当参谋长的角色从中协调指挥。
这一方面即展现了粟裕大将长久以来一直的谦卑和低调的处世风格,但同时另一方面也显露了他在大军指挥问题上的资历问题上的短板。
粟裕的咖位依然不如总前委前三人
再回到抗美援朝战场上。
当初组建边防军的时候,军委就考虑粟裕的资历和对四野并不了解,因此给他配了个副手——萧劲光大将。
但到了抗美援朝开始前,我军的部队体系更加复杂:
当时我军首期出动的军队包括了——组建东北边防军的四野13兵团(38、39、40和42军),军委直属的20兵团,还有自己三野的13兵团。
部队体系很杂,来自三个野战军,历史根源也是错综复杂,有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的老人,有八路军和新四军,而且这些兵都是精锐的王牌部队,都有自己的傲气,一旦指挥不好会造成作战意图执行不到位,而恰巧粟裕对于部队有严格的执行力要求。
四野精锐的38军
在入朝部队中,除了9兵团是粟裕老部下之外,13兵团的洪学智资历和粟裕相差不大,而且四野此次去了4个王牌军,打仗猛性格也很突出,韩先楚、温玉成和梁兴初都是虎将,性格也很爆,20兵团是军委直辖,每个人都很有特点。
而粟裕之前跟这人接触不是很深,13兵团除了39军是新四军系统出身,其他都为八路军,而且抗战之后都去了东北,20兵团更是一直都在华北作战。相互之间不熟悉,再加上没有绝对的资历,因此让粟裕去指挥,光是磨合都是需要一段时间,但当时我军最缺的就是时间。
在这一点上,作为我军副总司令的彭总要比粟裕强上很多。
被任命为志愿军司令的彭总
当然,粟裕统筹能力很强毋容置疑,但1950年9月以后,出国作战的志愿军将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强的部队之一——美军,他们一个师的装备比我们几个军还强,而且还有空军和海军的支援,战斗力可比老蒋和日军强太多了。再加上我军对美军还不了解,容不得半点差池。
所以资历问题,也是制约粟裕入朝作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我军志愿军的三位候选人
雨田君说在有关粟裕入朝作战的研究上,有他三让志愿军司令的美谈。但其未能挂帅志愿军司令入朝的原因,实际上多方面的,身体原因有之,但资历问题却是根本,因为这是我们最不能输的一场战争。因此选择更稳的彭总是我军当时的必然选择。
当然,即便是不能挂帅,粟裕在国内却也一直关注战争的走势,在担任副总参谋长期间多次派参谋入朝作战,并多次对美军进行调研和研究其战法,通过另一种形式,也加入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