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几个关于宝宝嘬嘴唇如何解决的方法,感觉方法看起来不错,但都是治标不治本,无法彻底解决问题,所以今天我们就分享一些关于宝宝吸吮嘴唇,嘬嘴唇方面的内容。
无论是小月龄宝宝还是大一点,一岁多两岁多的宝宝,都会出现吸吮上嘴唇或下嘴唇的情况。
如果家长不及时干预或者方法不对,有可能会让孩子出现心理上压力大,焦虑而症状加重。
像上面这位网友分享的自己的经历就是突然出现的行为,家长在嘴巴周围涂黄连也没用,吸吮嘴唇的行为持续了很久,一直到小学二三年级停止,但也影响到了牙齿的发育,出现了龅牙。
从根源上来说,排除本身的疾病或发育原因,无论宝宝是嘬上嘴唇还是下嘴唇,核心的问题都是三个:
1、吞咽-咀嚼过渡没有做好,宝宝的咀嚼需求没有满足
2、出牙影响(短期,不会长时间嘬)
3、心理影响
宝宝在2岁前出现这种行为,大多数是和前两条原因相关,心理影响也会叠加,2岁后出现,多数是心理原因影响而不是吞咽-咀嚼过渡没做好或出牙。
宝宝在添加辅食前出现吸吮嘴唇的原因,基本上都是由于出牙,不适感比较强烈,宝宝发现通过吸吮可以让口腔内短暂的成为真空,用压力按摩牙龈缓解不适。
所以添加辅食前吸吮嘴唇,嘬嘴唇的宝宝只要给一些能够啃咬或吸吮、按摩牙龈的物品,例如牙胶、安抚奶嘴就可以了。出牙造成的吸吮嘴唇的行为通常不会持续很久,乳牙萌出后不适感消失,宝宝就会恢复正常。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在看到宝宝有这种行为时理解并接受,同时尽量提供其他的安抚物品,让宝宝用牙胶或安抚奶嘴代替吸吮这种行为,缓解出牙不适。家长也可以通过刷牙或按摩牙龈的方式来缓解。
如果宝宝已经添加了辅食出现吸吮嘴唇的行为,首先按照上面6个月前出牙的解决办法提供牙胶或安抚奶嘴。从宝宝4~6个月萌出第一颗乳牙开始一直到2岁左右,都是漫长的出牙期,这个阶段宝宝都有可能会因为出牙不适而试着嘬嘴唇。所以首先要考虑出牙的影响。
其次家长要关注辅食的添加,从稀到稠、从细到粗的过渡。
很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给宝宝添加辅食的过程是宝宝学习如何进食的过程,是宝宝学习如何用唇齿舌配合处理不同质地、不同口感、不同味道的食物的过程。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宝宝本身进食就不仅仅是为了吃饱,随着乳牙的萌出,在某个阶段宝宝会突然会需要啃咬的食物感兴趣,对需要费劲儿咀嚼的食物感兴趣。但感兴趣并不代表宝宝就拥有了吃这些食物的能力,即使宝宝对“更高级”的食物兴趣浓厚,依然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让宝宝慢慢掌握“如何吃”的技巧才行。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宝宝能接触到哪些食物,能掌握多少进食技巧,又与家庭的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地域风俗联系紧密。而人类天生对食物有一种“恐新性”。在面对从未尝试过的食物时会表现出非常谨慎的态度,只有反复品尝过或确认这种食物是安全时才会放心接受。对于添加辅食阶段的小宝宝来说,这种“恐新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和强烈,因为每一种食材都是全新的,不同于奶液的食物。
正是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这些特点,让每个家庭添加辅食的过程都完全不同。家长在添加辅食过程中遇到一些宝宝的拒食、抗食或哭闹行为时,又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环境影响做出的分析和判断也不一样,进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应对宝宝的吃饭问题。
如果家长应对不当,或者采取了网络上一些不合理的辅食添加计划,就可能会出现让宝宝长期吃软烂、细腻的食物,忽视从稀到稠、从细到粗过渡的食物过渡。
宝宝出牙有咀嚼啃咬的需求,但家长提供的食物既不用啃,更不用咬,就更别提咀嚼了,简单咬下一块就能轻松吞咽,宝宝早已被这些食物训练出条件反射,看到食物送到嘴边,直接用嘴唇刮进小嘴巴里然后直接吞咽。啃咬、咀嚼都没有,食物也起不到按摩牙龈,缓解出牙不适的作用。于是宝宝出现了吸吮嘴唇缓解的行为。
一些家长认为能啃咬就是硬的食物,大块的食物,这是不对的。这个阶段的宝宝可以说是处在对食物最为挑剔的高峰阶段。软的不吃,太硬的吃不了,小的不想吃,大的咬不动,反复吃的食物吃腻了,对新食物的警惕性却很高,如果家长喂养不当孩子对甜味有依赖,还会出现食物不够甜不够咸不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能理解“给孩子提供可以啃咬的食物”,也给宝宝提供了一些排骨啊、苹果或者馒头、烙饼等等,但结果总是无效。
但这个阶段出现吸吮嘴唇时,家长往往认为宝宝已经能听懂大人说话的意思,通常都是采取语言上的劝阻,有些家长可能会采取一些错误的方式,例如在宝宝嘴唇周围涂“苦水”,或者贴创可贴。
甚至极端的家长还会频繁责备、打骂孩子
这些责备、打骂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情绪焦虑反过来又影响吃饭,吸吮嘴唇的行为更加严重。
涂苦水或贴创可贴的方法也是治标不治本,创可贴长时间贴在嘴边容易滋生细菌或引起过敏,另外贴创可贴这种方法是通过改变肌肉的力量,时间久了之后孩子没法吸吮而强制戒掉。但宝宝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需求依然存在,即使不吸吮嘴唇了,也会通过其他的方式来满足。而且贴创可贴在外貌上就和别的小朋友、和家人不一样,心理上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网络上一些大V或专家建议家长给有这种行为的孩子提供一些可以啃咬的食物,例如整个苹果或者馒头,整个馒头或大块食物让宝宝更多的使用的是门齿,用门牙像铲车的铲斗一样“挖”下一块食物,但本质上馒头是松软的,苹果是脆的,不需要太多的咀嚼和技巧就能轻松咽下。所以这种方法看起来孩子很喜欢吃,也能吃很多,但效果不好。而且水果或馒头即使孩子吃,也是10分钟十几分钟就吃完了,但吸吮的需求却一直都在。
从我们的工作实践中来看,解决孩子的挑食、偏食行为,家长一日三餐给宝宝提供合适的食物,是解决宝宝吸吮嘴唇的最佳方式。添加辅食阶段是吸吮嘴唇这种行为的高发期,一方面出牙期持续时间长,另一方面从宝宝6个月一直到2岁左右,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变化都很大,也是家长最关注孩子的时期。“三翻六坐八爬”,每个大运动的发育里程碑都牵动着全家的心,宝宝一岁半左右会走会跑,又即将迎来“脱掉纸尿裤”这件“人生大事”,这些种种“大事件”都会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关注度增加,在宝宝表现出一些没达到家长预期的行为时,家长的叨唠、埋怨、牢骚反过来都可能会加重宝宝的心理负担,心理上影响也会让孩子感觉到焦虑而加重吸吮嘴唇的行为。
在这样特殊的阶段,宝宝有进食的生理需求,饥饿感会促使他吃东西,只要家长给宝宝提供一个舒适的就餐环境和恰当的食物,宝宝一顿饭就能够专心地吃上30分钟甚至更久,没有什么活动、游戏或者水果、药物能达到这种效果。吃饭时啃咬咀嚼的需求满足了,其他的时间家长稍加陪伴,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这种行为很快就能改善。
那么2岁以上的宝宝如果乳牙已经出齐,依然出现吸吮嘴唇的行为,家长则要从心理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孩子在担忧什么,焦虑什么。增加陪伴的时间,在宝宝出现吸吮嘴唇时通过玩玩具、外出活动等形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另外2岁宝宝如果存在挑食、偏食等问题,也会引起吸吮嘴唇的情况,家长一样要关注食物的形态,满足孩子咀嚼食物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