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预期实在是个很有意思东东,2020年新冠疫情刚爆发那会,明眼人都看得出机场等高度依赖人流量的生意肯定要凉,于是上海机场遭遇到了第一波剧烈下跌。
股价从2019年最高的87.7,一路下行至57.22,缩水约34.75%。
然而,比较神奇的是当疫情开始全球蔓延,基本无望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的时候,上海机场突然出现了企稳回升行情,从2020年3月份的57.22,逐渐爬升至11月份的82.71。颇有一幅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的味道。
与之相伴随的是2020年基本面可谓一塌糊涂,公司首次出现了巨额亏损。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会企稳上涨呢?原因就在于国内由于管控得力,使人产生了一种一切已经好转的错觉,叠加全球量化宽松,更是让人对疫情短期阵痛后的经济复苏前景充满期待。
但是到了2020年底,好的不灵坏的灵,随着基本面的日益恶化,动辄封控没完没了,光靠憧憬显然无法填饱肚皮,上海机场又hold不住了,开启了第二波暴跌,股价从82.71,下沉至2021年8月的36.48。到这一刻,大家才算真正看清了疫情的凶残面貌。
不过再次让人意外的是,极具悲观时刻,上海机场不经意间开启了一波持续时间较长弱反弹,股价从2021年8月的36.48,缓慢上升至2022年1月的63.66。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走势,主要在于2021年下半年特别是进入2022年之后,境外疫情肆虐的情况逐渐得到了好转,似乎让大家又重新看到了未来的方向。
2022年底,疫情管控终于全面放开,按说最大的黑天鹅因素消除,形势彻底好转,机场生意将迎来复苏应该是件板上钉钉的事情。
然而,市场依旧不按常理出牌,从2023年1月起上海机场又开启了第三波下跌,从63.66一直下行到2024年1月的30.64,跌得简直叫人怀疑人生。
为什么疫情结束了还要继续腰斩呢?答案就在于复苏不及预期。
整个2023年,营收部分与疫情前的2019年基本持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手上只有一个机场,而现在是两个(浦东+虹桥)。
再看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只能达到2019年的18.57%、16.63%,两个机场的盈利能力只能达到过去的一个零头,自然很难叫人感到满意。
进入2024年之后,从最新披露的半年报数据看,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64亿、净利润8.15亿、扣非净利润8.05亿,分别同比增长24.55%、515.02%、647.26%。
很明显,已目前的发展趋势,今年业绩超越去年是一点悬念都没有,但问题距离2019年的水平仍然是远远不够。这也是股价始终低迷的理由所在。
那么疫情结束快两年了,业绩为何死活上不来呢?
1、固定成本上升,旅客吞吐量远未达到预期。
2024年上半年,全国民航旅客吞吐量约7亿人次,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6.7%,称之满血复活不为过。但就上海这个区位而言,数据是弱于全国水平的,上半年上海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仅3688万人次,依然比2019年的3822万人次略低。
此外,2019年公司只有浦东4条跑道,而现在加入了虹桥2条跑道,也就是说单就浦东机场对比2019年,旅客吞吐量其实只恢复到2019年同期75%的水平。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我个人的理解是人口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一个城市每年航空出行的人次数、频次变化应该是比较缓慢的,过去4条跑道,现在6条跑道,吞吐量肯定会被稀释,反映到单个机场,必然是单位吞吐量下滑。
与此同时,6条跑道相对于4条跑道而言,固定成本开支肯定大幅增加,而总吞吐量却又没有增长,自然会出现收入规模还在,但是利润却大幅下降的情况。
2、高毛利率的免税分成收入不足,上半年的非航收入与2019年同期大体持平,尽管没有具体披露免税收入数据,但是商业餐饮收入比2019年同期少了17亿。
我们知道餐饮已完全恢复正常状态,这么大差额只可能来自于免税。至于免税为何表现这么弱,一是和上半年国内免税消费低迷有关,二是和疫情期间与中免签署的修改协议有关。
综上所述,上海机场的复苏之路显然还得耗费不少的时间。首先,等待旅客吞吐量持续提升,直到六条跑道使用率达到饱和,从而降低平均固定成本,尚需一个过程。
其次,免税这一块既看分成协议的优化进展,还得看国内消费市场复苏的脸色,也并非立杆即可见影的事。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