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古国——蓼国

六六六谈过去 2024-05-14 22:12:46

先秦时期有三个蓼国,其一是位于今河南南阳唐河县的己姓蓼国;其二位于淮河中游,今河南信阳固始县的姬姓蓼国;其三,位于今安徽省境的偃姓蓼国(舒蓼)。

三个蓼国族姓不一,流源各异,地望与文化差別明显,本不易混淆。但是姬姓蓼国史料太少,且与已姓蓼国相近,二者的历史难免混用。

己姓蓼国

己姓为祝融八姓——“己、董、彭、秃、云(妘)、曹、斟、芈。”

己姓之中有飇叔安,又称廖叔安,其实就是古国飇国,此国(部落)早期主要在黄河中游两岸活动,今河南省北部濮阳市一带。

己姓飇国不知什么原因向南迁徒,大概在二周之际,再次立国。因同为“祝融八姓”的芈姓楚国大概在商朝时向南迁徒,己姓向南迁也不奇怪,只是不能确定其南迁时间。

至于确定蓼国为己姓是出自三批(四件)已确定为蓼国的青铜器。

其一为1963年山东肥城小王庄一座墓葬出土的两件口士父作蓼妃鬲,其上有铭文;

“睽士父鬲作蓼妃(阝尊)鬲。,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这是一件媵器,蓼妃,己姓蓼国女子,这是睽士父为夫人所作的器物,可证睽士父娶了蓼国的女子。

从鬲铭看,至迟在两周之际,己姓寥国已经存在,且与外界建立了姻亲之谊。且媵器出产地,山东小王庄也是一片大型遗址,蓼国能与之建立姻亲关系,表明蓼国在当时有一定地位。

其二,为1990年湖北襄阳老馆铺出土的“蓼子(敢阝)盏”,铭文中有“蓼子某”字样,也被认为是己姓蓼国之器。但此器属春秋中晚期之物,己姓蓼国当时已亡国,可能是某位流落楚国的蓼氏后人所作。

其三,2009年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的蓼伯簋盖。此青铜器的原本是“晋侯作师氏姞簋”,不知怎么回事,原套的“簋盖”成了蓼伯簋盖,混用了。

至于“己姓蓼国”的史料。

《左传》载;“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寥伐楚师。”

此事见于公元前701年,楚武王派屈瑕、斗廉与贰、轸结盟。郧国闻讯,布防于蒲骚(约在今湖北应城西北),并邀约随、绞、州、蓼共击楚军。

楚军斗廉率军先发制人,迅速攻打郧人,大败郧军,逼迫四国军队不战而散。

之后不久,楚武王以观丁父为军帅,《左传》,“克州、寥,服随、唐,大启群蛮。”

己姓蓼国灭亡,大概成为楚国的一个县。

姬姓蓼国

《括地志》云:“光州固始县,本春秋时蓼国。”

宋代《广韵》说:“廖,姓。周文王子伯廖之后。”

说的大概就是这个姬姓蓼国,固始县的一处“蓼城岗遗址”,就是姬姓蓼国存在证据。

另外上海博物馆藏有周厉王时期的翏器“翏生盨”,铭文有“王征南淮夷,伐角、津,伐桐、僪,翏生从”。写的是翏生随厉王亲率三军出征,讨伐了淮夷的重要邦国,此翏生就是姬姓蓼国人。

后世清华简六 《郑文公问太伯》载两周之事,“世及吾先君武公,西城伊涧,北就邬、刘,萦轭蒍、竽之国,鲁、卫、鄝、蔡来见。”

武公是郑武公,于公元前770年至前744年在位,当周平王东迁不久,郑国已有小霸之资,鲁、卫,鄝、蔡来参见郑武公,这里的“鄝”极可能就是这个姬姓蓼国。

偃姓蓼国

偃姓蓼国,属于东夷族群,自东夷族从山东南下后,随之迁移过来的。

《左传·文公五年》载:“楚公子燮灭蓼,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

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灭亡了六国和蓼国,鲁国大夫臧文仲听闻此事感慨:“皋陶庭坚从此无人祭祀了,怪那些执政者们不积累德行,国家危亡之刻孤立无援,真是可悲!”

这里说的“皋陶”,字庭坚,上古东夷族首领,偃姓(一说为嬴姓),其死后,大禹念及功德,封其后裔于英、六一带,六国与蓼国就是为其奉祀的。

三个蓼国,族群姓氏不一,而且三蓼国都被楚国所灭,后世楚国武器上还有“蓼公”一说,就不知是那个蓼国了。

0 阅读:38

六六六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