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厉)国本为西周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因文献对赖国记载多有出入,所以关于赖国的信息很杂。
目前关于赖国的位置,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在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即今河南省鹿邑县境;二是在随县厉乡,即今湖北随州市西北;三是在蔡之褒信 ,即今河南息县包信乡。
出现这些异说的原因,是先秦文字中“厉”与“赖”通假,两字通常会写成同一个字。下图中,“赖国”的位置大约在今湖北随州一带。
春秋时期,是同时并存“厉国”与“赖国”,而且厉国与赖国的族源是清晰的。其中随州的厉国为为炎帝后裔之国;河南鹿邑之厉为商代就已存在的诸侯国,在周代得以续存;息县之赖国为姬姓 。
湖北随州之厉国随州的厉国为为炎帝后裔之国,为姜姓,其历史比较久远。据《世本·氏姓篇》载 :“厉氏,国名,神农生于厉乡,所谓烈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
《路史》也说:“厉,帝之潜邦,一日列,是日列山,亦日丽山,即厉山。”此厉指的是现湖北随州的厉山镇。
随州厉国很早就投降了楚国,《左传 ·鲁桓公十三年》载 :“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日:‘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
公元前699年,楚武王派遣屈瑕攻击罗国,楚大夫斗伯比见屈瑕“举趾高”,轻敌,便向楚武王进谏追加屈瑕,楚武王被说服了,派了一个使者去追屈瑕。
此使者为“赖人”,如果考虑楚武王时期楚国的扩张版图,此“赖人”大概率就是随州的赖国出仕于楚的贵族。
楚武王时间是打服了汉东诸国,尤其是随国。随国之北为大别山与桐柏山,向北面就是信阳(息县)的赖国,这并不好打。如果想绕南阳打过去,但南阳地区的申国与吕国是楚武王之子楚文王打下来的。
所以此“赖人”当为随州之赖。
至于赖人为仕于楚国,最大的原因就是随国吞并了赖国,赖国作了楚国的内应,使得楚国能顺利拿下随国。
河南鹿邑之厉国河南鹿邑之厉国在商代就已存在的诸侯国,周灭商时,此厉国投降了西周而被保留了下来。
《逸周书》说 ,周武王在克殷之后,连续派军队征讨商畿附近的方国,俘获了许多亲近于商人的诸侯王。
“至告禽霍侯、艾侯,俘佚侯 ……告以禽宣方……百韦命伐厉,告以馘俘。……武王遂征四方……”,这其中“百韦命伐厉”的厉,就是鹿邑之厉国。
也就是说鹿邑之厉国在商时与商的关系良好,不然也不会在商王畿一带,后来在周武王的打击之下,归顺了周王朝,所以在周代才得以继续保持封地。
并且鹿邑厉国还与周朝的鲁国联姻了,的《鲁大司徒匝》铭文:“鲁大司徒子仲白作其庶女砺孟姬媵匝,其眉寿万年无疆 ,子子孙孙永保用。”这是鲁国大司徒儿子将其庶女远嫁厉国的媵器。
不过厉国娶鲁国大夫儿子的庶女,可见厉国在西周体系下的地位是很低的。
鹿邑厉国出了一个位有名人物——老子,《史记·老子伯夷列传》载:“老子者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楚国苦县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十里。
关于鹿邑厉国的历史,就三条记录,而且都是为了一件事。
《春秋 ·鲁僖公十五年》:“齐师、曹师伐厉。”
《左传 ·僖公十五年》:“盂穆伯帅师及诸侯之师救徐,诸侯次于匡以待之。……秋 ,伐厉,以救徐也 。”
《春秋 ·鲁僖公十六年》:“夏,齐伐厉,不克,救徐而还 。”
鲁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徐人叛楚而与中原诸侯结盟,楚人伐徐,中原联军使用围魏救赵之法,通过攻打厉国而救徐国。
河南息县赖国此赖国在河南息县包信镇,其建国时间据《息县志》说:“武王十三年,四月,周武王大封姬姓侯爵,封文王三十七子羽达为息侯。是年封赖国。”
至于赖国是那位姬姓贵族就封,目前未知。
关于赖国的记录,只有一条,《左传·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
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王问诸椒(伍)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王从之。迁赖于鄢。楚子欲迁许于赖,使斗韦龟与公子弃疾城之而还。
公元前538年,楚军伐吴国朱方。攻克之后,撤军回国,顺势就将赖国给灭了。
楚国自公元前683年灭息,公元前648年灭黄,公元前623年灭江、公元前622年灭蒋与蓼,早就将赖国周边的小国尽灭,赖国之所以能独存,是因为赖国十分顺从楚国。
但当楚国将淮河上游变成内地后,赖国也就没的存在的必要。好在赖国国君服罪态度极好,所以楚灵王只是据其地,并未灭绝其国,而是将其迁到鄢地另行安置。
此“鄢地”有二,其一为郑国之鄢地,为被郑武公所灭的“鄢国”,当春秋中后期,此“鄢地”属于楚国的边界,将赖国迁移至此,就中为了让赖国替楚国守边,成为与晋国争霸的缓冲地区。
其二是楚地,为湖北宜城东南,为楚国腹地。
赖国灭亡后,一部分去了“鄢地”,留下来的赖人为躲避楚国,改为罗姓或傅姓,这也是息县尤其是包信镇罗姓傅姓人口多的原因。
至于远迁的赖人,多以国为姓,分散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