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在戎在祀”,“祀”指祭祀上天,古人认为“神”是大地的主人,想获得地下的统治权,就 是获得“神”的授权,因此“祭祀”是一个国家中永远不能断的大事。
而“戎”就是保证“祀”不断绝的物理方法,说人话就是去抢其它部族的财富,或者打败异族,让他们给自己的“神”上贡,此类贡品就是各地的特产,包括各种金属(尤其是青铜)、人(奴隶),茅草等等。(西方是改变异族对神的信仰,古代中国这边是“人神混杂”,神具体到部落的血源,因此不可让异族混杂自己的血源)
国家要保障“军队”战斗力,就必须进行定期训练。因战国时期之前并没有专业的军队,军队都是兵农合一,想不影响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进行定期军事训练,就只剩下一条路——以田猎的形式训练军队,这就是“大蒐礼”。
原本“蒐”的确是一种植物,但它和田猎发生联系,所以《尔雅·释天》:“春猎为蒐”,至于称“蒐礼”,因西周将“田猎”制定成一种必须定期举行的“惯例”,使之进入“礼”中,从而称为“蒐礼”。
蒐礼的分类比较正式的蒐礼有四种,《尔雅·释天》解释为:“春猎为蒐,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其实就是四个季节的蒐礼,春季“蒐田”,夏季“苗田”,秋季“狝田”,冬季“狩田”。
之所以分为四种称呼,是因为古人在狩猎过程中,知晓了动物了生长过程。
“春猎为蒐”,春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大部分农作物还没有长出来,人们的食物来源因此会变小,就必须靠狩猎来补充。这就需要用火烧来围捕猎物,“春田主用火”。
“夏猎为苗”,夏天庄稼正生长时,野生动物会来吃庄稼,此时的狩猎单纯只是为了庄稼不被糟蹋。所谓“夏田主用车” ,便是用车驱赶动物,并尽可能猎杀。
“秋猎为狝”,秋季是收获的季节,花木开始凋枯,此时古人为过冬作准备。”秋狝“,即动用”军队(大型团体)“,用网,栅杆等划定区域,去围猎动物。
“冬猎为狩”,即设下陷阱,被动出击,逮一个是一个,经学家郑玄说;“冬田为狩,言守取之,无所择也。”就是这意思。
其实,这四种田猎名称是人们根据不同季节的狩猎特点而命名的,本质并无不同,都是蒐礼。不过,要说蒐礼中最隆重的就是秋狝,此时有人们没有农业劳作,有大把时间空下来,这就为训练军队提供了可能。
大蒐礼的步骤正式的”蒐礼“分为二部分,前半部是教练和检阅之礼,后半部分就是正式的围猎了。
以比较正式的秋狝为例,说一说前半部分的教练和检阅之礼,类似现代意义上的”阅兵“礼。
首先是前期准备。
西周时期有“虞人”为即将进行的军事检阅和狩猎打整好场地。“虞人”寻找一块适合”阅兵“的空地,由南到北树立四根柱子,称为”表“。《周礼》记载来看,是从南到北树四表,共二百五十步,前三表每表间隔一百步,后一表间隔五十步。
用”草“作”防“,”防“是给不同群体兵种划定好区域。
其次,在举行”蒐礼“的当天,由演练主官司马命司常在最北一表和下一表的中间竖立一面旗子。乡大夫及以下各级军吏带着自己专用的鼓、旗、铎、铙、镯等器物,率领自己的军队在“质明前(约定好的时间前)”赶到司常所立旗下,到点后放倒旗子,并诛杀那些迟到者。
等“国人”到齐了,就开始演练。
中军元帅即周天子击鼙(军中大鼓,只有一个,位置在将帅身边),指示鼓人(身在元帅身边的各诸侯)击路鼓三次,两边司马振动铎(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诸军帅举起各自的旗,车徒站起来,准备行动。
各军将击行走的鼓音,伍长鸣镯使军队前进保持整齐,于是车徒开始从最北表往南走,至第二表停下来。待在周王身边的诸侯再击三次鼓,两司马掩住铎上方振动,于是诸军帅放下旗子,车徒坐下来休息。
如此,从从第二表至第三表、第三表至最南一表,每次程序都一样。
这个仪式有二部分人,一是指挥者,即王、诸侯、军将等人所执鼓、铎、镯、铙,这些器物是他们的身份符号,象征地位和等级。二是被指挥者,具体而言就是参加此次蒐礼的国人。
必须要说明的是,一支军队只有一个大鼓,即鼙,它归此支军队的最高者统治。
《国语·齐语》中载:“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蒐振旅,秋以狝治兵。”齐国有三支鼓,分别为国君、国氏、高氏之鼓,即意味着早期齐国的部族为分三部分的。
而且掌握“鼙"的君主并不亲自击路鼓,而是击鼙来发布命令,再由鼓人击鼓把王的命令传达下去,即“中军以鼙令鼓”。国君击“鼙",表示行动正式开始与结束,具体指挥由国君身边的鼓人指挥。
到达最南一表后,鼓人击警戒攻敌之鼓音,三阕三止,车上弓箭手射三发箭矢出去,徒一击一刺三次。然后鼓人鼓退,退至最北表处。到此,全部进攻完成。
不难看出,整个演练过程其实就是军事训练,当然以上军事训练还比较简略,蒐礼发展后面,还有其它一些特征,“鼓人皆三鼓,群司马振铎,车徒皆作。遂鼓行,徒衔枚而进。”这里,“徒衔枚而进”,即士兵口中含有东西,防止”言语相疑惑”,影响军心。
等军礼完成后(包括后面的围猎),国君会举行宴会,并宣布一些事,比如军队人员变动,增设新军等等,另外就是宣布一引起“法律法规”,比如晋国的“被庐之法”,是前633年晋国“被庐之蒐”上晋文公制定的法律,且将晋国由二军再增设一军,为三军六佐之形态。
蒐礼除上述作用外,还有震慑敌人之用,比如《左传》鲁襄公二十四年:“夏,齐侯既伐晋而惧,将欲见楚子,楚子使薳启强如齐聘,且请期。齐社,蒐军实,使客观之。”齐国让楚国使者观看军队演练,为了给楚人展示自己的军力。
不过,蒐礼到战国时期后就消失了,原因也很简单,战国时期,出现了职业士兵,这些人只打仗不会再回去当农夫,比如魏国魏武卒。职业军队的出现,也意味着军队可随时训练,不会再顾忌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