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农民要砍地主的头,陈毅怒斥民运队长:为何事先不和我说

雁菱说过去 2024-04-15 22:11:14

1940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驻扎于水西村,陈毅、粟裕等领导人皆在此处。

恰逢此年春荒,农民们家里十分拮据,有些连基本的粮食都保证不了。

为了充饥,大家不得不去山上摘野菜,甚至摘野果,反正一切能吃的东西都被搜罗了来。

为了帮助这里的村民还有战士们渡过难关,时任新四军民运工作队队长王于畊同志决定出去借粮。

当地有个大地主,名叫李学书,他家不仅有良田千顷,还在城里有涉及各行各业的店铺,如酒坊、油坊等,说是腰缠万贯也不为过。

于是王于畊就想到了去他家借粮,虽然王于畊是女同志,但志气和胆气都不输男同志们,从她能当这个民运队长就能看出来了,后来她还成了叶飞的夫人。

到了李学书家,王于畊很是客气地说道:

“李老板,如今大敌当前,大家理应同仇敌忾,有钱出钱,有粮出粮,吃饱肚子才能打鬼子,保家乡,您说是不是?”

李学书听后笑了笑,说道:

“姑娘,你不懂,这些泥腿子有得吃,再说,我也没有存粮啊。”

见李学书不愿意借粮,王于畊既气愤又无奈。

且不说他家大业大,就光他说的没有存粮,怕是鬼都不信。

像李学书这样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富豪,若他愿意借出一些粮食,农民和战士们的日子也能稍微好过些。

王于畊又不能硬抢,人家不借,她只能另想办法。

不过她总觉得李学书不愿意借粮说不定是有什么别的企图,所以她让人盯着李家,万一李学书有什么其他动作,就赶紧来找她。

果不其然,有天晚上,农抗会有人来找王于畊,说李学书要偷偷把粮食运到城里给汉奸,已经被农抗会的成员拦下来了。

王于畊大喜,问到底怎么回事?

那人就把抓住李学书的过程说了一下。

那天晚上,大家正在李家附近蹲守,忽然发现他家的佣人运出来了不少粮食,看样子,是要往城里送。

农抗会一想,这不会是要给城里的日军和汉奸送去吧?

几人赶紧上船,将李家运粮的船拦了下来,李学书顿时一慌,还以为他们要来抢粮食。

等到对面说明来由,李学书才知道,他们以为自己要把粮食送给日军,他解释说自己这是要去城里碾米,绝不是投敌叛国。

但农抗会的弟兄们不信,眼看着僵持了这么久,天都要亮了,李学书忽然想到了一个人——陈毅司令。

1939年新四军刚到水西村的时候,为了不打扰村里的百姓们,就住在了路边。

李学书看到后十分感动,将自家的祠堂腾了出来,让新四军战士住,那段时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也在这里。

陈毅由此与李学书成为好友,李学书见自己不管怎么说,农民们都不相信他,就想到让陈毅同志给他做担保。

农抗会答应了他这个请求,带着他去了司令部。

王于畊本想晚上就去现场看看,但有人拦住了她,让她等天亮再去。

天一亮,王于畊就听说他们要去司令部找陈毅,赶紧先给陈毅打了个电话。

那时陈毅刚睡着,他和毛主席有个一样的习惯,那就是晚上工作,白天休息。

这时候,农抗会已经带着李学书到了司令部,李学书一见到陈毅,就说自己真的是去碾米的,并且保证半个月内把米运回来。

农抗会不信,问他为何碾米要大半夜的偷偷运粮?

陈毅对双方的矛盾有了大致了解后,劝他们都不要激动。

他先是对农抗会提出了表扬:

“你们有这么高的警觉性很好嘛,爱国抗敌保家乡,拦船,反对运粮资敌,是对的嘛!”

李学书当即急了,再三保证自己真的是去碾米的,陈毅点了点头,也相信他说的话。

但这事既然闹到他面前了,那就总要给双方都有个交代。

陈毅想了想,决定当个见证人,也是为李学书作保,让他半月内必须把粮碾好带回来。

李学书连连点头,还说要是带不回来,就提头来见。

陈毅相信了他,但农民们觉得空口无凭:

“我们相信陈司令,但是不相信你,你立个字据,按上手印。”

就这样,李学书写了三份字据,一份给陈毅,一份给农抗会,还有一份自己留着。

在陈毅的周旋下,这件事总算暂时解决了,李学书走之前,陈毅对他说道:

“李先生,我这个见证人不好当,你可得守信啊。”

李学书称那是自然,农民们见状,就也放李学书离开了。

这半个月,农民们一直派代表在李家附近盯着,一转眼,半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可李学书运出的粮食却半粒都没见回来。

农民们当即闹了起来,问李学书是不是真的把粮食送到敌人那儿去了?

李学书没承认,他说米还没碾好,但和一开始的说法不一样了,他说即便是碾好,也不想把米运回来了。

“这是我的米,我想放哪儿放哪儿,你们管得着嘛?”

“你放哪儿我们管不着,但是你放日军和汉奸那儿我们就管得着,你就是汉奸!”

“你怎么说话呢?谁是汉奸?”

“你不是汉奸,为什么不把米运回来?”

李学书也不争辩,扭头就要走,大家一拥而上把他拦住,农抗会主任拿出李学书当初写的字据,上面清清楚楚写着,要是拿不回来米,那就提头来见。

字条一拿出来,大家群情激昂,高喊着按字条来,得砍了汉奸的头。

眼看大家越来越激愤,李学书这才慌了,刚好他看见了旁边的王于畊,就向她求助。

王于畊也没有办法,白纸黑字写着,李学书也弄不回来米,大家情绪如此激动,不是她一个人能劝得住的。

这时李学书想起来了陈毅,他说去找陈司令,陈司令是自己的保人。

农抗会刚好也想找陈司令,一伙人又风风火火的来了司令部。

农抗会代表一见到陈毅,就敬了个军礼,然后说李学书运粮资敌,当砍头。

李学书当然不认这个罪,至于米没运回来,他说是还没碾好,想让再宽限几天。

农民们不依,称半个月前是他自己立下的这个时间,哪有他说反悔就反悔的?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吵了起来,陈毅看看这边,又看看那边,板着脸不说话。

李学书一咬牙,说道:

“请大家再宽限我几天,只要米一回来,我可以先借给大家,赊账都行。”

“我们不要你的米,要你的头!运粮资敌是汉奸才干得勾当,请陈司令下令,砍了他的头。”

陈毅听了半天,没见农抗会拿出李学书的是汉奸的证据,也没见李学书拿出自己不是汉奸的证据,从头到尾,都是双方各执一词。

大家也很快就发现陈毅一直没说话,渐渐地,屋里安静了下来。

陈毅脸色不太好看,李学书壮着胆子请陈毅说两句,陈毅叹了口气,说道:

“砍头,不太好吧,砍了头可就长不出来了。”

李学书十分支持陈毅的话,紧接着陈毅又说:

“我看这样吧,李老板还是立功赎罪的好,农民兄弟们是最讲道理,最有气量的,大家还是再宽限他几天,可是李老板啊,你得说话算话,米一定得运回来,汉奸这顶帽子,不太好戴吧!”

李学书忙说一定一定,安抚好他,陈毅又道:

“现在春荒,乡亲们没有米吃,你看得见,该拿出几十担米来救荒,如何?”

李学书看向一旁的农抗会,表情似有为难,陈毅劝道: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何况如今抗日打鬼子,保家乡嘛,我就是这个话,谁叫你请我当保人呢!”

李学书这才答应,农抗会还有人不愿意要李学书的粮食,坚持要砍了他的头,李学书承诺愿意拿出二三十担粮食救灾,弥补自己的过错。

陈毅也劝农民们冷静些,正值抗战的关头,更要团结一致,王于畊也来劝农民代表们,看在陈毅的面子上,这场纠纷才好好收场了。

事情结束后,王于畊等人回到了服务团驻地,他们前脚刚到,陈毅后脚就来了。

王于畊此时还高兴着,将大家召集起来接待陈毅,可陈毅却冷着脸,怒道:

“农抗会代表和李学书两次闹到我司令部,你们事先为什么没同我打招呼?你知道么,这事叫我多被动!”

陈毅认为,农民的利益要照顾,可李学书虽是地主,却愿意和新四军合作,这也是他们需要团结的对象。

万一真把他逼急了,那真可能不是汉奸也要去做汉奸了。

像这样的闹剧,万一没有收拾好,导致李学书真的被砍头,或者伤害了群众的利益,那将是非常得不偿失的事情。

大家听着陈毅的教训,一个个都面有愧色,默不作声。

陈毅无奈道:

“你们呀,可不能第三次把农民和李学书带到我那儿去了,再来了,我也不好办了,农民真要把他的头砍了,可就安不回去了,记得,遇到问题,先请示报告,最重要的是要弄脑筋。既要支持群众,又不要把事情做绝。要记得现在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是抗日,一切要服从大局。”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知道了。

陈毅对于李学书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处理的算是两全其美,李学书的确没有投敌,他只是不愿意借粮,农民们义愤填膺,也是怕他真的要去做汉奸。

后来在陈毅的影响下,李学书意识到了即便自己守着这家底,一旦日本人打进来,别说他的所有家产都会被洗劫一空,他自己也不一定活得下来。

只有支持抗战,才能有一线胜利。

从此,他也成了一名开明乡绅,积极给新四军提供粮食和钱财,还把自己唯一的儿子送到了延安,新中国成立后,李学书的儿子成了浙江省文化局副局长。

陈毅元帅用自己的智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只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驱逐日寇,保卫家园,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就是他们拼尽一切换来的。

向所有的抗战英烈们致敬!

0 阅读:27

雁菱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