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诗都能上《诗刊》?不知打了多少人的脸!

愿评诗论道 2024-05-25 07:36:09

“冯晏”这首诗最出彩的地方在哪里?你认为这样的诗歌够不够格被《诗刊》发表?

作者:无枪的将军

◎评论文章引用资料来源于:诗刊;作者系先后获第三届《作家》诗歌奖、《十月》诗歌奖、第二届“长江文艺·完美(中国)文学奖”、首届苏曼殊诗歌奖、汉语诗歌双年十佳诗人、2019年中国长诗最佳成就奖,第十二届澳门文学散文公开组一等奖等奖获得者;著名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冯晏。

说到“人为什么容易烦恼”,我突然想起《新唐书·陆象先传》中的一句名言:“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想想,的确也是如此,世上本就没有“平白无故”的烦恼,只是我们自己渴求太多以及太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计较“得失成败”了而已……!

然而,可悲的却是,那些“风轻云淡、一笑而过、无欲无求、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在现实和生存面前,简直就成了一个“自欺欺人”的笑话!

好了!接下来,我们就跟随《空气的形状》,一起去感受诗人冯晏“跃然于纸上”的心境以及写作技巧!

《空气的形状》是一首“语言表达散碎杂乱、意象晦涩艰深”的“故弄玄虚式讲述体诗歌”。同时,它也是一篇“利用多元物象的多变性和凌乱感来烘托主旨意蕴的杂七杂八之作。”

【①“语言表达散碎杂乱”指诗歌融合的元素或所表现的内容过于繁多、芜杂,导致句式之间的关联性弱化,无法形成一条完整的故事链,很容易就给人造成缺乏写作技巧的东拉西扯和随抒性。

②“意象晦涩艰深”指在散碎化的语境以及惊奇突兀的修辞手法下,诗歌画面感显得极为笼统、抽象或冗杂无序,容易给人带来一种矫揉造作的不知所云和不明就里。

③“故弄玄虚式讲述体诗歌”指诗歌利用讲述的语气、夸诞的语言形式及突兀、生硬的词句拼凑来营造陌生语境的诗体形态。】

另外,“空气的形状”(指标题)中的“空气”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流动性,没有固定形状的气态。

因而,这里与“形状”的组合,实际上也是一种陌生化语境的构建方式,目的是利用“已知的常识”来激发或导引读者对“未知事物”(指诗歌主旨内容或诗人主体情思)的衍生或臆想。

——简单来说就是,由于“空气”本身的气态特性,诗歌标题《空气的形状》,其实,既可以理解为一种受制和束缚性的隐喻。也可以理解为诗人想以“空气的流动性和可塑性来表达其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和随心所欲的渴望”。

从诗体建构关系来看,这首诗主要是围绕开头句“在呼吸上滑行出”所展开的一种延展。而后面连续“六个一”(指一片、一湖、一个社区、一个词、一片蝉鸣、一只兔子)与“六千米海拔、核、火烈鸟、藤蔓、青瓜”的组合搭配,实际上是诗人利用多元物象的繁杂来烘托或渲染一种极为复杂、矛盾的心境。

虽然这样的写作架构,在语言表达与句式关系的处理上有些比较牵强和生硬(指夸张惊奇的词句组合及毫无潜在逻辑的句式衔接),容易给人带来不堪卒读的造作感。

但如果我们抛开这种浮于浅表的语言障碍,从更深层次去理解的话,它实际上是想利用“量词”的多角度、多变性、修辞的夸张、语言的颠覆感以及“以微见大”的描述方式来突显“空气”对自然、环境和生命的重要性或影响力。

综上所述,这首诗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

“全诗无法形成完整的故事链,所有句式几乎都是围绕着题目“空气的形状”进行的一种分散式叙写或答疑。”

——简单来说,它实际上就是一篇玩弄文字游戏且又表现得佶屈聱牙、文笔笨拙的“题文照应式”拼凑体而已,根本就不适合读者(指刊发、发表),只适合诗歌作者独自陶醉一番。

当然,即使如此,我们也要谢谢《诗刊》的编辑们,谢谢他们“慧眼识珠”,谢谢他们让中国诗歌总在“笑话”中前行……!

作者简介:无枪的将军,本名:何天军,籍贯:重庆万州,当代诗学解读平台【评诗论道】主笔,独立批评家、评论人、实用性诗学理论研究者;推崇:“以诗养性,以评修身”。

0 阅读:7

愿评诗论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