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
答疑
因了解而理解
因理解而包容
包容了就能放下,重新获取前进的力量
测评 训练 学习
1
实际案例
有位朋友咨询说,孩子今年7岁,总是想要买东西,不管是文具或是玩具,就是要一直买,各种东西都想买,怎么办呢?
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很多孩子身上都会出现,这也是很多父母的一个苦恼。有的父母会觉得很烦,老是要买东西,也会害怕这样无限期地满足会养成孩子的坏习惯;有的父母可能就是不理睬,装作没听到。
2
案例分析
孩子为什么会一直想要买东西?这说明买东西过程中的一些动作对他来说是能够带来快乐或者是快感的。
首先,买东西时要父母陪着去,其次,想买的东西会引起孩子的兴奋。再来,就是买东西的过程中,他的要求父母会照做,这也是一个满足点,表明他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
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就会知道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他是需要开心、能够引起精神振奋的刺激,需要有被关注、被同伴认同、而且被跟随的感觉。孩子可能对金钱也有模糊的概念,他在不断体验、认定、确定“到底钱能够干什么”。
为什么家长会对孩子喜欢买东西有各种不同的反应呢?比如说有的人就是不理睬,装作没听到就忽略过去。而当父母不理睬,装作没听到时,孩子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
有的孩子看到大家都没听到,那就算了吧!有的孩子是我非要你顺从我不可,那就会哭个没完没了。孩子不同的反应就会带来家长后续不同的反应,这就是给孩子的生活教育。也就是说,孩子在学习和判断什么方法是有效的,什么方法是无效的。
如果今天孩子是用哭闹的方式,最后家长就迁就、顺从,带着他去买东西,孩子验证下来的结论是“哭闹是有效的”,下次就还会再用哭闹方式不断地验证、加强,而家长不断地顺从,就会固化孩子的行为模式。
如果我们忽略了、没有听到,结果孩子是算了,我就不提了。我们接下来就要观察孩子后续的反应是什么?他是闷闷不乐吗?而且闷闷不乐很久吗?还是就真的没事一样,家长一说“我们来做点什么吧!”,孩子就很开心地跟着去做别的事情呢?还是他就故意装作轻松或开心、不在意的样子,其实他是很勉强自己的?
如果孩子是闷闷不乐,而且闷闷不乐很久,这即是孩子感觉到他的需求是被忽略的,长久地被忽略感是会造成孩子心理伤害的。因为我们的“忽略”对孩子没有解释、教育、说明,所以孩子闷闷不乐,他会怎么想,那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也就说,他可能会想成:算了,我是爸爸妈妈外面捡来的,不受尊重,不受疼爱,那算了,永远都是这样。或者是有弟弟妹妹的,他可能会觉得那就是偏心,永远都是我牺牲。他怎么想你真的是管不到。所以对孩子有“闷闷不乐”这样的行为,家长一定要记得去关注,而且要给正确的回应,要用孩子能懂的话解释给孩子听。
就像这位家长的孩子才7岁,这是似懂非懂的年龄,就要根据他的年龄对语言以及所谓的做人处事的道理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们要用他能懂的话跟他讲能够用得上的道理。
以7岁孩子买东西的要求没达成而闷闷不乐为例,我们看到了,可以跟他说:“为什么那一天不回应你要买东西?因为你已经买了某某东西,再多买就是浪费。”或者是“因为那时候我正在想事情,我刚好没有听到。”之类的,总之要给孩子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给孩子一个交代。要不然的话,他真的会觉得他真的是你外面捡来的。
如果孩子在你装作没听到、忽略他时,他一下子就过了,好像没事一样。这时家长的判断是否正确很重要。如果是正确的,那么孩子可能只是随口说说,他对其他很多事情,其实也会随口说说。所以,既然是随口说说,也就不会那么在意。有,很好,多多益善; 没有,那也没关系,因为我不是非要它不可。那这可能是孩子的惯性,忽略当然没有关系。
如果孩子是强颜欢笑,他是装出来不在意的,那么家长就必须要很小心。因为这个孩子7岁的年龄,太早熟,他心里的想法已经不跟你说了,他有心事,久了以后一定会出事。
遇到这样的孩子,你更要跟他解释,而且要能够直接看出他心理产生不平或者是悲伤的地方,直接当下帮他疗愈好,给他补充爱的感觉、温暖的感觉、正向的回应,或者是该把误解给解释完的,这个都必须要做。
3
怎么办?
所以,从孩子不断地要买东西这件事来看,基本上是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家长错误的教养方式形成的惯性。因为家长的迁就、顺从,让孩子形成错误认知,所以它变成一个错误的行为惯性。
那怎么改呢?当然家长必须要改变,塑造环境,必须要温柔地坚持对的原则。这对的原则是什么呢?就是事先跟孩子约法三章,对于买东西这件事情,我们什么情况,多长时间可以买什么类的东西,这些都约法三章。
这个约法三章要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来考量,而不是以家长的认知。如果以家长的认知的话,那家长可能觉得孩子喜欢的统统都是不好的,孩子当然要生气了,只好哭闹,甚至会打人。所以要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来考量。
举例而言,孩子可能说,我要吃糖,那你不要一味地觉得孩子吃糖就是不好,你总是要偶尔让他体验一下,愉快地感受一下。他又不是天天不停地在吃,偶尔吃一下糖,那是没有什么大碍的。
在此提醒各位家长,在对孩子的要求来讲,千万不要以自我的认知来限定孩子,刻板的、严肃的、成人化地去看待孩子的需求,不然的话,这样绝对会给孩子带来不愉快的童年。
孩子会喜欢不断地买东西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身体的感觉刺激不足。
为什么感觉刺激会不足呢?可能孩子不是上学、写作业、上课,就是在家里赖在沙发上看电视,要不然就是吃,要不然就睡,这些动作都太单一。
对一个7岁大的孩子,这时候生命的发展应该是快速,而且要多元,是充满活力的才对。今天我们的生活形式就给孩子这么单调的一个环境,他要长(这是生命的本能),他就必须要自己找刺激。找的刺激是我要跑跑跳跳,你说不行;我要出去乱逛,你说不行,只有你陪我去买东西才行。那我只好这样子要求,要不然我没有其他的感觉刺激来源,我就长不大。
孩子自己要长大,不给他足够的成长养料,他会自己找,“自己找”当然就意味着你对他的爱,给予他一定的尊重和自由,他是懂的,但他看不懂你对他错误的爱的方式。
因为我们不知道一味地禁止孩子跑跑跳跳是错的,误认为是对他好,于是严格管制。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对我们对他的爱是有感受的,他敢跟我们撒娇、无理取闹、甚至是撒泼,但是他又知道我们有比较严厉的地方,他不遵守的话,可能会挨打挨骂,所以他也会害怕。当他的动作刺激到我们可以忍受的界限,我们翻脸的反应一出来时,他就会很快地缩回去,于是感觉刺激中断,意味着某方面的成长也中断了。
所以对家长来说,我们自己要改善孩子的生活环境,让他能够进行足量的大肢体或小肌肉活动,多安排一些大大小小的活动,把孩子的日常活动都多元化起来,让他能够接受到多元的感觉刺激。
例如周六去打球,周二玩折纸,周四去散步…。不管是孩子意识上或者是身体感觉上的兴趣,这些活动都能带给孩子开心和兴奋的感觉。感觉刺激比较多元了,孩子就不会专门盯着一个唯一可以获得感觉刺激的来源那件事情,也就不会天天吵着要买东西。
再来就是必须要弥补孩子的触觉发展。
内腔的通路少、触觉不足引发的表层的敏感或者是迟钝,都会造成过度的寻求感觉刺激来弥补他的触觉发展。迟钝的人会一根筋地钻进去,不会变。买东西给他的感觉挺好,而且家长又允许,不管你是痛苦的允许,还是愉快的允许,反正他就是有感觉刺激弥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就一直索求这样子的刺激,不停地要,不知道要停,这就是一根筋。只要有感觉刺激就可以,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要多元化。
触觉敏感,内腔迟钝,内腔比较没有通路的基本上也是这样。所以不知道这位朋友的孩子是哪一种情况,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对照上面所说的相应的方法试试看。
感谢这位朋友提出的问题,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从了解感觉统合开始。
借由这个问题也提醒家长朋友们,如果家庭存在感觉刺激过于单一的现象,会导致孩子的反应单一、信息接收单一、感觉偏好单一,整个身体的感觉通路极为缺乏,可能会造成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落后。请大家重视孩子的感觉统合发展状况,尽快进行足量针对性感统训练,以免耽误孩子的成长,造成孩子及家人长期的身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