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一个有着4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节日,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 众所周知,过春节也叫过年。每逢过春节(过年),我国各民族和海内外华人、华侨都会以隆重的形式欢度佳节。 春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标志性文化符号,有着浓郁东方特色的春节习俗更是这一文化符号中非常精彩的部分。 在年俗文化中,春节是中国第一传统大节,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北方的小年)或二十四(南方的小年)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除夕和正月初一是春节气氛最为隆重的日子。 春节,也被认为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百节之首,大江南北,人们会用很多方式欢度这一佳节,很多习俗都成为了春节的标配,比如除夕夜的年夜饭,正月初一的烧头香,春节习俗不知融聚了多少国人的情感。 而正月初二,有一个全国统一的习俗,那就是已婚女士要回娘家。 尤其是新婚夫妻,大年初二回娘家,更被民间认为非常重要,一定要夫妻双方在初二一早便回到娘家。 而且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在传统文化中,农历正月初二是迎婿日和狗日,既然是正月初二是迎婿日和狗日,那么已婚女士回娘家不就成了有文化背书的事情了嘛,丈夫当然要陪同了。看吧,完美的闭环逻辑。 回娘家有很多讲究,需要给娘家的长辈每人带上一份。给的红包数额,一定是双份,不能是单数,如果给到单数,便认为是不吉利的。 在中国很多地方,娘家收了女儿女婿的红包后,待夫妻双方离开娘家时,娘家必须要送回一部份给女婿。 迷信观念认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 老祖宗如果看到家里有“外人”,就不愿进家了,因为,已婚女人被认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里过除夕、初一。 老祖宗享用供奉后,在初一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儿就可以回家了。 这个规矩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新时代,虽然迷信观念早已不再根深蒂固,但初二回娘家还是比较严格地遵守着。 如果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已婚女儿在家里过年,那可能父母、家人包括自己都会十分的不高兴。这也是一种沿袭已久,而且可能还要执行很长时间的文化现象。 大年初二的其他传统文化习俗 吃开年饭 正月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 韶关沙田一带杀生鸡开年,取生气十足的意思。在饮食习俗方面,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 鸡是少不了的,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猪舌取“大利”之意,还有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等。芹喻勤劳刻苦。初七人日吃七样菜,上列几种均在其中。 吃面 民间谚语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寿面。 所以,大年初二是要吃面的,有的地方把这种说法解释为迎女儿回门。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 据说,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 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吃发糕 大年初二,恩平人用一种独特有趣的习俗“开年”:用一种叫作“发糕”的年糕,连同其他祭品拜祭祖先,拜完祖先全家吃发糕,还边吃边大喊:“开年吃发糕,财旺福又到!” 据介绍,恩平人年初二吃发糕开年的习俗源于明朝,相传当时恩平有一孤苦零丁的乞丐新年来临仍在街行乞。 大年初二那天,一个好心的点心铺老板收留了他,并教他做点心的技术,学成后又资助他回老家开点心铺。后来乞丐独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食品,挑到圩上去卖,人们第一次看到这种食品,甚觉新奇,问是什么东西,乞丐说是新年“发糕”,人们纷纷买来品尝。 后来乞丐卖发糕发了财,资助穷家子女上学读书,一时传为佳话。此后,恩平人吃“发糕”拜祖开年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祭财神 大年初二,除了回娘家等习俗外,最重要的就是民间祭财神这一文化习俗了。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尤其是从事商业活动的生意人,特别重视在大年初二拜祭财神,希望通过自己虔诚的供奉,能够在事业上得到财神的眷顾,让自己的源运亨通。 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一个有着4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节日,是中华民族最隆
小话大聊诗词
2024-02-11 15:15:2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