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为什么要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春节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小话大聊诗词 2025-01-29 16:37:17

除夕为什么要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春节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唐代,守岁不仅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而且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体裁之一。 如唐太宗李世民《守岁》诗: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再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杜位宅守岁》诗: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除夕守岁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古时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南朝宋国人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守岁习俗俗名“熬年”,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守岁的目的是祈求长命。 因为是整晚不睡,人们要打起精神强坐,所以在北方俗语中称为“熬年”。 民间为了阻止人们除夕睡觉,还形成了一种禁忌,说如果这晚睡觉,第二年身体就不好。守岁是为了强固身体,延年益寿。 在古代守岁还是为父母或老人祈寿的重要方式,因此一般人都坚持守岁。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将守岁作为辞旧迎新的重要过程。 守岁是对旧岁的辞别与对新年的守望。 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唐朝有不少咏唱守岁的诗篇,如开篇引用的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以及唐太宗李世民也有《守岁》诗。 这种欢乐度岁的场面在宋代依然,苏轼《守岁》说:“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 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除夕》中记载当时都城开封:“士底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罗。”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 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中华民族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 除夕夜晚,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 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直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这或许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原因吧。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 除夕守岁,除了岁火外还有“燃灯照岁”的习俗,即大年夜遍燃灯烛。 过除夕,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遍燃灯烛通宵不灭,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此外,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0 阅读:0
小话大聊诗词

小话大聊诗词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