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因中国传统民俗认为,春节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民间传说,大年初五这天是财神的诞辰,民间有接财神的风俗。 民间还传说,财神即为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这段话说的就是民间在正月初五接财神的风俗。 接财神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因为中国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接财神的风俗在中国各地有许多不同之处,有些地方是正月初一接财神,有些地方则正月初四、初五接。 古人认为,初一至初四的禁忌在这天都可以打破。据《燕京岁时记》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 《清裨类钞》也说: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 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在传统习俗中,从大年初四凌晨开始,许多人便会通过燃放鞭炮来“迎财神”,除了放鞭炮之外,迎财神在中国民间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 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 为何年初五成为了财神的“生日”,主要两个出处:一种说法是宋朝蔡京富有;另外一个说法,则与王元宝有关。 王元宝,唐朝开元间人,富可敌国,靠贩运琉璃发家。王元宝的许多生活习惯如正月初五拜财神等对于中国民风民俗有深刻的影响,流传至今。 据民俗专家表示,迎财神之俗盛行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至今仍流传不息。 财神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文财神是比干,武财神是赵公明和关羽。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喜、财。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有的商家,常年供奉的是武财神赵公明,以使自己在商业竞争中“宜利和合”而取胜;有的商家,供奉的是红脸关公,关羽以“义”著称,商家取其“以义为利”,即以“义”达到赢“利”的目的。还有的商家干脆将三人一起供奉。 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至于燃放鞭炮,则于另外一个正月初五“送穷”的习俗有关,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其实,除了放鞭炮之外,中国民间还有在初五打扫卫生的习俗,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江南一带的百姓还有在这天讲究吃财神糕、下面条。因为面条长得像古时候串钱的绳子,下面条寓意给家里添“钱串子”,财源滚滚来。 初五“迎财神”只是中国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习俗,反映了人们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其实除了放鞭炮之外,更需要自己的智慧和勤劳。 初五迎财神的文案古已有之,这些有着美好寓意的文案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唐代长安流传民谣:正月初五上柱香,一年四季财源广;正月初五摸元宝,大钱小钱用不了;正月初五请财神,家家户户财源滚;正月初五神进门,五谷丰登福满门。 北京有民谣《爆竹一声把张开》:鞭炮一响把张开,招财童子两边排;增福财神中间坐,增福增禄又增财。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骡马成了群,四撒摇钱树,五撒聚宝盆,五子登科六六顺。 邯郸地区有民谣《正月初五迎财神》: 爆竹一响把门开,增福相公进家来。 相公本是天上仙,家住淄川五松山。 相公是咱曲周人。阴阳两界都为神。 左如意,右元宝,财也来,福也到。 左青龙,右白虎,福禄寿喜进我府。 上管官,下管民,管了福禄管财运。 一撒金,二撒银,撒完摇钱树,再撒聚宝盆。 保你五谷丰登收成好,保你五子登科六六顺。 既然大年初五是迎财神的日子,又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那么可不可以说大年初五是财神节而不是破五节呢。这样更好听啊。 浓情中国年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因中国传统民俗认为,春节之
小话大聊诗词
2024-02-14 10:16:0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