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陶渊明和“柳七豆腐

民间事见秽 2024-04-02 09:49:09

东晋时,彭泽县城在今湖口县的柳德昭村。那时西门城外有个江桥镇,镇上有一家豆腐店,主人柳七,祖传手艺,他制作的豆腐又白又嫩,烹调技术更是不一般,形、色、味都很讲究,方圆几十里,算他做的豆腐首屈一指。

一天深夜,柳七和伙计们刚做完最后一板豆腐,就听见有人叩门,说要买酒吃。他打开门,见是一老一少,忙让进屋来,招呼说:“客官,已到子时了,现成的水酒倒是有,只是无下酒的菜。”这时,年老的听说有酒,就来了劲,他指着刚做好的豆腐说:“听说这里的豆腐做得好,随便做几样,也可下酒。”那年轻的把柳七拉到一边说:“店家,这是刚上任不久的陶县令,总要做几个像样的菜,才可下酒。”柳七听说来的是百姓敬慕的陶渊明,忙跪下说:“小人柳七,给县太爷磕头。”陶渊明忙扶起柳七,说:“柳店家,不必如此。只是深夜打扰了。”

原来,陶渊明一走马上任,就喜爱上了这里的湖光山色。公务之余,他常常是青衣小帽,带着书童,沿着柳堤漫步。他喜欢在这种安静的地方,吟诗作岍,舒畅情怀。这天晚上,他在湖边慢走,从江桥镇上飘来一阵酒香,引起了他的酒瘾,主仆二人追寻过来,哪知镇上店辅都关了门,书童便叩开了柳七的店门。

不一会,端来了三盘热气腾腾的豆腐,只见一盘是方块叠起,柔软光滑。陶渊明眼前一亮,心中赞道:“好豆腐!”第二盘香喷喷、黄澄澄;第三盘雪白无瑕、光润细嫩,佐上绿油油的葱花,青白相间,朴素淡雅,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而且香气沁入脾胃。陶渊明高兴地吃了起来,豆腐入口,清香爽滑,余味不尽。这时又端上一海碗豆腐,汤清见底,上面漂浮着几根青菜叶,白嫩的豆腐被鲜绿的红根菠菜垫衬,显得格外好看。陶渊明一见,脱口而出:“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妙不可言!”这一晚,他直喝得东方发白,大醉而归。

从此后,陶渊明一有余空,就到柳七家,喝上二壶水酒,吃上二盘豆腐。不几时,他和柳七成了莫逆之交。柳七拿出祖传本领,精心烹作,每盘豆腐各有特色,每次翻着花样做给陶渊明吃。一日,柳七送豆腐到县衙门来,又与陶渊明谈起豆腐经。陶渊明问他:“这豆腐能做多少个花样?”柳七回答说:“家传烹调豆腐已有五代了,共有三百例。”陶渊明听了,感叹地说:“你算是五代清白传家了,我是官场半生混浊。”柳七惊问道:“大人,何出此言?”陶渊明叹道:“我本无心作官,此次出任,只不过为五斗米罢了。”柳七说:“大人为官清正,治理有方,百姓十分拥戴呢。”陶渊明笑道:“当今朝廷昏庸,为民作主谈何容易。”当即挥毫写下了“五代清白”四个斗大的字送给柳七。柳七拿回家请人刻成匾,挂在店门上。从此,柳七豆腐店改名为“五代清白”豆腐店,生意也越来越兴隆,远近慕名来吃豆腐的客人络绎不绝。

时值谷雨时节,春雨连绵,柳七见陶渊明一连三天晚上都没来店里,想必是因这黄梅天气,路湿泥滑,出外不方便的缘故。一大早就提上新鲜豆腐送来县衙。一进门就听书童说,三天前,督邮官代朝廷给各地方官发俸禄,到了彭泽县,要陶渊明去跪接。陶渊明一向鄙视这个不学无术,专门阿谀奉承的小人,不肯弯腰磕头去接他。这事儿还正僵持着呢。陶渊明见柳七送来雪白的新鲜豆腐,略有所思地说:“柳七,今天给我做盘凉拌豆腐吧。”一会儿,一盘凉拌豆腐端来,青白明了,鲜亮洁净。在陶渊明眼里,这盘豆腐不卑不亢,透着一股清风傲气。他心中一动,自言自语地说:“豆腐,豆腐,我堂堂七尺汉子,还不如你清白,还要为这五斗米弯腰屈膝,在这混浊的官场中,与狼狈为伍,愧哉,悲哉。”柳七见陶渊明心境不佳,也就好言劝慰一番便回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陶渊明把县官大印挂在横梁上,辞了官。他让书童担着行李书箱,同到江桥镇柳七家辞行,他拉着柳七的手说:“柳七兄,我在此做了八十一天县令,现在一别不知何时再来吃你亲手做的豆腐了!”柳七见陶渊明说起豆腐,便说:“这好办。”他急急忙忙地爬上楼从箱子里翻出来祖传豆腐谱,双手送到陶渊明手里,说:“这是柳家祖传下来的《豆腐谱》,权当小弟一点心意,也不枉朋友一场。”陶渊明再三推却不得,只好收下。

陶渊明去世后,这本豆腐谱就传给了后人。此后,庐山、星子、九江一带也都有了“柳七豆腐”。人们一吃起豆腐时,便想起了高风亮节的陶渊明。

0 阅读:0

民间事见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