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丨平定七国之乱,战功赫赫,汉景帝为何以莫须有罪名赐死他

雁芙说历史 2023-06-10 20:31:05

汉文帝时,周亚夫时任河内郡守,当地有个十分擅长相面的老妇人叫许绍,周亚夫便将其请到郡守府衙,替他相面。

谁知,老妇人开口便是语出惊人!

只听老妇说道:

大人面相贵不可言,三年之后可以封侯,再过八年可以做丞相,地位十分显赫,不过,做了丞相之后,再过九年,您会被饿死。

周亚夫听完,顿时哑然失笑,因为老妇所说,跟本不可能出现。

于是,周亚夫说出了自己的疑问:

我虽然是绛侯周勃之子,但父亲的侯爵已由长兄继承,我又怎么可能会被封侯,而且既然将来会地位显赫,又怎么会饿死?

可老妇却说这是根据周亚夫的面相得出的结论,而且周亚夫嘴边有条竖纹直达嘴角,这分明就是要饿死的面相啊。

周亚夫虽然有些惊讶,但也是半信半疑,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不久之后,老妇人所说的,几乎全部成真。

条侯亚夫自未侯为河内守时,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於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史记》

三年后,周勃的长子周胜之由于犯了杀人罪而被剥夺爵位,汉文帝感念于周勃的功绩,不忍让他的爵位就此失传,于是便让周亚夫继承了周勃的侯爵。

至此,昔日老妇之言,开始应验。

更离奇的是,后来周亚夫果然做到了丞相的位置,多年以后,竟然饿死在大牢中。

这是《史记》中关于周亚夫的一段记载,虽然说相面这种鬼话是不能相信的,但周亚夫从一个功勋赫赫的大功臣,再到被汉景帝逼死,背后的原因,仍然值得深思、借鉴。

周亚夫是怎么被汉景帝逼死的?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后,又做了丞相,位极人臣,到了汉景帝后期时,景帝为了试探他,便主动请他吃了一顿饭。

谁知,周亚夫到了之后,汉景帝给他安排了好酒好肉,可唯独不给他筷子。

周亚夫的脾气又比较倔,直接对周围的服务人员喊道:给我拿筷子来!

这时,汉景帝又故意问道:难道这一桌子好菜还不能让你高兴吗?

此时此刻,周亚夫瞬间感受到了羞辱,皇帝明摆着是在故意折辱自己,可人家是皇帝,自己再有气,也不好发作,只得不情愿地跪地谢罪。

很显然,周亚夫不情愿的表情,被汉景帝看在了眼里,但既然周亚夫已经跪地谢罪,景帝也不好再追究,于是喊话让他起来说话。

谁知,汉景帝一个“起”字刚说出口,周亚夫便迫不及待地起身。

更严重的是,他根本不等汉景帝再说话,当场就离开了宴会,弄得汉景帝满脸都是大写的尴尬。

周亚夫走后,这次试探算是有了结果,汉景帝当即就对左右的人说道:这样的人怎么能辅佐幼主呢?

至此,汉景帝对周亚夫已产生杀心!

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史记》

不久之后,周亚夫的儿子见父亲已经年老,便开始着手为他准备将来百年之后的事情。

作为一代名将,战功赫赫,周亚夫的儿子也希望自己的父亲将来到了地府以后,也能做个将军,所以给他提前置办了五百副铠甲,作为将来陪葬用品。

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正是此举直接导致周亚夫被人抓住把柄,最终被诬陷谋反,饿死狱中!

因为那五百副铠甲,是周亚夫的儿子向朝廷兵器库中购买的,按照汉朝的律法,是禁止私人买卖铠甲的。

事实上,这些铠甲原本就已经是过期产品,早已废弃,就算不卖,也只能当垃圾销毁。

这么点事,又怎么会闹到皇帝那里呢?

原来是搬运工人出了问题,而且一开始只是状告周亚夫的儿子赖着工人的工钱不给。

汉景帝刘启此时正想着找周亚夫的茬,好将其毁灭,给汉武帝清除障碍,收到周亚夫被人告了的消息后,景帝脸上露出了诡异的笑容,随即将案子交由廷尉处理。

这帮大臣也不是傻子,自从上次的筷子事件后,谁都知道汉景帝想除掉周亚夫。

因此,在办案过程中,经过一番审讯,终于从搬运工人口中得知,原来周亚夫搬回家的是铠甲这种违禁品。

好家伙,终于抓住了一条可以将周亚夫彻底干掉的把柄了。

于是,负责办案的官员当即就找到周亚夫,问他买这么多盔甲,究竟想干什么?

他们要求周亚夫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且要自证清白,实际上每一句都在给周亚夫下套,试图引导他承认自己买盔甲是想谋反。

周亚夫从未想过谋反,显然是不可能承认的,所以一口咬定这就是陪葬品,别无他途。

办案人员眼见审问不成,只好将此事上报给了汉景帝。

好不容易找到了除掉周亚夫的理由,汉景帝怎么可能就此放过,于是当即就跟办案官员说道:吾不用也。

此话言外之意就是,周亚夫这个人,我已经不打算再用他了,将来也不会再用,弄死他得了。

负责办案的廷尉听完,心领神会,立马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当他再次审问周亚夫时,连让周亚夫辩驳的机会都不打算给,直接给他安上了谋反的罪名。

只见廷尉问道:君侯为什么要谋反?

周亚夫听完,气不打一处来,当即回应道:我儿子买的明明就是陪葬品,怎么能说是谋反?

这时,廷尉也找出能反驳周亚夫的理由,但有了皇帝的暗示,杀周亚夫是不需要理由的。

于是,廷尉直接说了这么一句:

你不在地上谋反,将来也一定会到地府谋反!

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史记》

我们都说,当年秦桧和宋高宗给岳飞安罪名时,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岳飞,其实周亚夫又何尝不是呢?廷尉的这番说辞,跟莫须有也没啥两样。

一开始,朝廷的差官想把周亚夫带到朝堂上好当众诬陷并坐实他谋反的罪名,再将其杀掉,可周亚夫受不了这份折辱,干脆自杀以证清白,好在被夫人拦下。

廷尉见状,只好将其押入廷尉府大牢,听候发落。

但是,周亚夫一代名将,安能忍受这莫须有的罪名,更不能接受被人如此折辱,便在狱中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一代名将,就此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按理说,汉景帝也算得上是一个明君,为何独独容不下一个周亚夫,非要把他逼死才算完?

如果深入了解一下周亚夫的性格的话,就会发现,周亚夫的性格其实有很大的缺陷,是致命的,这也是他最终被杀的根源。

周亚夫得罪人的性格

从周亚夫做河内太守时,守卫细柳城,到他平定七国之乱,再到做丞相期间,周亚夫由于性格的原因,把该得罪的、不该得罪的人,全部都给得罪光了。

周亚夫得罪的第一个人叫刘武,他是汉景帝的亲弟弟,窦太后的心肝宝贝。

当初,七国之乱爆发时,由于敌军人多势众,足足有20余万,而周亚夫手中仅有10万汉军,叛军又来势汹汹,急难取胜。

但是叛军如果想攻破长安,则必须经由梁王刘武的封地梁国。

因此,为了击败叛军,周亚夫决定以梁国为诱饵,吸引叛军主力在梁国打消耗战,自己再率汉军袭扰叛军粮道,等叛军在梁国打得精疲力尽,粮道也被断掉时,汉军再出动,将其一举歼灭。

此后,叛军对梁国进行了长期的猛攻,梁国数次线先被攻破,梁王也多次向周亚夫求援,但周亚夫坚守不出,拒不支援。

即使后来梁王向汉景帝上书后,汉景帝下达诏令要求周亚夫增援,周亚夫也不为所动。

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史记》

不久之后,叛军在梁国久攻不下,打得人困马乏,粮草也消耗很大。

关键时刻,周亚夫派出汉军突袭叛军粮道,断了叛军粮草供应,使得叛军军心大乱,只得退兵,周亚夫趁机出兵,一举击溃叛军,平定七国之乱。

但周亚夫算是彻底把梁王给得罪了,从此以后,梁王每次入朝,都会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所以窦太后对周亚夫基本不会有好感。

按理说,周亚夫的军事策略是得到了汉景帝默许的,所以得罪了梁王也不至于被汉景帝杀掉。

但他在此后的日子里,是一波接一波地得罪人,从汉景帝再到汉景帝的后宫,几乎全给得罪光了。

平定七国之乱后不久,丞相陶青因病辞职,汉景帝便顺势将周亚夫升职为丞相,他们君臣之间由此度过了一段蜜月期。

不出意外的话,周亚夫和汉景帝之间或许就此成就一段君臣佳话。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没过多久,朝廷爆发了一场夺嫡之争,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头脑简单,在王娡(汉武帝的母亲)和馆陶公主刘嫖的攻势下,很快就败下阵来。

最要命的是,栗姬没多久就触怒了汉景帝,直接导致汉景帝疏远她,并产生了强烈想要废了刘荣,改立刘彻的想法。

但汉景帝改立刘彻为太子这件事,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对,其中周亚夫、窦婴是反对最为激烈的两个,窦婴甚至因此负气辞官。

虽然最终汉景帝如愿地立了刘彻为太子,但自此以后,他开始疏远周亚夫,很明显,周亚夫在改立太子一事中的表现令汉景帝十分恼火。

此外,这件事带来的连锁反应也是空前的。

因为刘彻背后的支持者是王娡还有馆陶公主刘嫖,周亚夫既然反对废掉刘荣,那么自然就把王娡、馆陶公主得罪了。

这两个人,一个是受宠的皇妃,一个是窦太后十分宠爱的女儿,她俩在窦太后、汉景帝面前说话的时候,对周亚夫自然是不会口下留情的。

这样一来,周亚夫一次性得罪了皇帝、皇妃、公主,加上之前得罪的梁王刘武,算是把皇室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都给得罪了个遍。

但这远远没有结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周亚夫又先后多次让汉景帝刘启十分不爽,同时得罪了窦太后。

第一次是给王信封侯事件。

王信是王娡的哥哥,当初汉景帝刘启和梁王刘武之间闹矛盾,多亏了王信从中斡旋,才使得他们兄弟化解矛盾。

窦太后自然不希望两个儿子矛盾重重,所以王信的斡旋让窦太后十分满意,于是便在刘启耳边唠叨着要给王信封侯。

但封侯这个事,当年刘邦可是说过,没有功劳不准封侯,所以刘启很为难。

不过,在窦太后的多次唠叨下,刘启耳根子也想清静一下,因此心里开始动摇了,但他又不想背上违背先祖刘邦遗训的罪名。

所以干脆就说,封侯这事儿,我一个人说了也不算啊,得跟大臣商量才行。

周亚夫作为丞相,百官之首,他的意见自然是十分重要的。

于是,汉景帝当即就找到了周亚夫,询问他的意见。

说是询问意见,其实就是想找个背锅侠,只要周亚夫这边表示支持给王信封侯,那么汉景帝也就不用背上违背刘邦遗训的罪名,可以甩锅给周亚夫。

谁知,周亚夫听完之后,当即回应道:高祖早有遗训,非刘姓不得封王,没有功劳不准封侯,所以王信是万万不能封侯的。

眼见背锅侠不上当,汉景帝顿时就乐了。

因为即便王信无法封侯,到时候窦太后怪罪下来,他也可以甩锅给周亚夫,不是我不给他封,是周亚夫不同意啊.......

很明显,这么一来,周亚夫既得罪了窦太后,又再次和王娡结下梁子。

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史记》

其实,说白了,这还是周亚夫性格有问题。

所有人都知道,这事儿是太后的意思,而太后要是执拗起来,连汉景帝也没办法,这明显是汉景帝顶不住压力,心里松动了,但又想争取大臣的支持。

周亚夫显然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情商有待提升,不就是封个侯嘛,你给他封了,又不少块肉,也不会危害百姓,就为了一句刘邦遗训,跟皇帝反着干。

如果周亚夫能看懂这中间的奥妙,选择支持给王信封侯,相当于给汉景帝背了锅,但他能获得的收益绝对是指数级的。

首先,周亚夫因为之前废太子风波,得罪了王娡,也让汉景帝十分不爽,疏远他,而且窦太后对他没好感。

如果他支持给王信封侯,明显是给了王娡一个人情,那么王娡也不至于敌视他,窦太后也可能因此对他的印象得以改观。

而且他替皇帝背了锅,皇帝自然少不了他的好处。

这么一来,之前得罪的人,除了梁王刘武以外,和其他人之间的矛盾兴许都会得以化解。

但他选择了坚持原则,这是最大的失误。

看看比他更早的陈平就知道了。

刘邦死后,吕后想给吕家人封王,同样的,刘邦遗训,非刘姓不得封王,所以吕后在询问大臣王陵的意见时,碰了一鼻子灰。

可当她问陈平时,陈平却说,高祖在的时候,高祖说了算,您在的时候,您说了算。

很明显,陈平更懂得变通,更会处世。

有些事情,不一定非要坚持原则不可,还可以进行灰色处理,但周亚夫显然是不会的。

第二件事,还是封侯事件。

有一次,匈奴那边有贵族徐卢等人表示他们久慕大汉威名,所以决定归降大汉。

汉景帝收到消息后,顿时喜笑颜开,满脸的自豪,因为自刘邦遭遇白登之围后,汉朝与匈奴之间的交往一直处于弱势,如今竟然能吸引匈奴人归降。

这完全是自己励精图治,使得大汉国力蒸蒸日上的表现啊。

所以,汉景帝决定给这些匈奴贵族封个侯,以鼓励更多的匈奴人投降大汉。

谁知,关键时刻,朝堂上突然出现一个声音:臣以为万万不可!

大家定睛一看,原来是周亚夫在说话,可汉景帝却是满脸的不爽,心想:怎么又是你?你怎么总跟朕过不去呢?

这时,周亚夫解释道:这些人背叛自己的祖国,本身就是不忠不义,如果我们还给他们赏赐,那以后还怎么处罚大汉内部那些没有气节的臣子?

刘启听完后,内心显然是十分不爽的,这个周亚夫,就是个刺儿头啊。

不爽归不爽,作为皇帝,他还是有权决定一切的,所以不久之后,汉景帝无视周亚夫的反对,强行给那几个人封了侯。

自此以后,周亚夫在汉景帝的眼里,就是一个难以制约,不服领导管理的刺儿头,对他越来越疏远。

而周亚夫本人,回到家中后,也反思了自己,在工作中坚持原则,有错吗?没有错,错的是皇帝,怎么老是独断专行?

既然皇帝已经不再重视丞相的意见,那还留着干什么?

于是,周亚夫写下了一份辞职报告,以身体有病为由,请求离职。

此时的汉景帝,已经对周亚夫没有任何挽留的意思,十分高效地批准了他的辞呈。

其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等为列侯。——《史记》

这件事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就是封个侯嘛,给他封了侯,既没有危害大汉江山,也没有危害天下百姓,周亚夫也没少块肉,何必为此跟皇帝对着干?

自此以后,周亚夫闲居在家,过上了退休生活,但汉景帝并不打算就此放过他。

因为此时的汉景帝,身体越来越差,不久就要去地府报道了,在走之前,他要替年幼的儿子清除障碍。

于是便有了请周亚夫吃饭的那一幕。

周亚夫是一个直性子,说得好听点叫坚持原则,说得难听点,在皇帝眼里,他就是跟皇帝过不去,是个刺儿头。

既然是刺儿头,那就难以约束,自己在位期间,他都是个刺儿头,老和皇帝唱反调,将来自己不在了,年幼的小皇帝能制约得住他吗?

因此,汉景帝这场饭局,不给周亚夫筷子,就是想当众折辱他,然后观察周亚夫的反应,来决定是否留着他。

汉景帝不给他筷子,背后的逻辑很简单:肉是我给你的,筷子也在我这里,你想吃肉,那就得求我,你要是不求我,当场离席或者发脾气,那就说明刺儿头的性格还没改,不能留。

如果你低声下气求我给筷子,那就说明你周亚夫这个刺儿头脾气已经改了,还能服管,那就可以留着不杀。

但性格这样东西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周亚夫显然是没有任何改变。

他先是管伺候他们的宫人给他筷子,接着汉景帝说:难道这桌子好菜还不能满足你吗?

周亚夫才发现自己被耍了,他脸上又藏不住心思,满脸不爽地跪地请罪,汉景帝让他起来时,刚说了一个起字,他就愤然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种行为,在刘启看来,就是一个刺儿头,而且是一个难以约束的刺儿头,加上他平定七国之乱,又做了这么多年丞相,威望甚高,将来幼子继位,必定难以制约他。

与其给太子留下一个绊脚石,不如现在就除掉,免生后患。

就这样,周亚夫的悲剧就注定了。

烟郭说

周亚夫的悲剧命运,其实决定因素在于他的性格。

在他的眼里,世界除了黑的就是白的,没有其他颜色,所谓坚持原则这件事,在朝廷政治中,必然会有所妥协,有灰色处理,并不一定会是非黑即白。

上天给了他较高的军事天赋,却没有给他足够的政治天赋,他在朝堂之上的政治情商明显缺乏变通,不懂得朝廷内部的那一套潜规则。

如果他能像陈平那样,懂得灵活处理问题,不仅不会得罪那么多人,而且有可能跟刘启之间能和平相处到最后,得以善终。

坚持原则没有错,但那些事情并不是那种非要坚持到底不可的事情,周亚夫恰恰选择了坚持到底,也同时和皇帝唱反调到底。

最后成功地通过一系列的事情,在皇帝心中给自己塑造了一个刺儿头形象,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事情,并不是非要坚持原则不可的,要学会灵活处理,知道变通,不然也很难在职场中活下去,周亚夫的悲剧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20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