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之死丨欧阳修的构陷,文人集体围攻,时代的悲剧,文人误国

雁芙说历史 2023-05-28 07:02:01

每当在史书中读到狄青的事迹时,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情绪,令人难受。

这种情绪特殊在何处呢?就拿岳飞来说吧,读岳飞相关的历史时,会有一种愤怒、生气的情绪,恨不能穿越回去替天行道。

但读到狄青时,却是一种压抑、同情,甚至是心疼的感觉。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狄青的遭遇实在是令人痛心。

他在西北打得西夏人闻风丧胆,又平定北宋内部的一场严重叛乱,原本可以成长为一个像唐朝李靖那样出将入相的帅才,却生不逢时。

在那样一个文人执掌天下的时代,又普遍歧视武将的社会风气下,狄青这样一位战功赫赫,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大将军,却在内部被自己的同事嘲弄、歧视,甚至于不惜恶意构陷。

作为当时战绩最突出的武将,他虽然在朝廷身居高位,可他的周围遍地都是文人大臣,实际上是孤身一人,深陷于文人集团的包围当中。

他以一人之力,疲惫地应对着文人集团对他的无端攻击,终于被贬官外放,文官集团又以恶毒手段和恶毒语言不断攻击他。

狄青最终在这种无端的侮辱和谩骂之下,不堪重负,甚至出现心理疾病,最终抑郁而死。

然而,狄青的遭遇背后,实则暴露出宋朝300年历史中最致命的缺陷,可以说,狄青生在那个时代,是一种悲剧。

说了这么多,咱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狄青的征战与成长史吧。

..

狄青是如何发迹的?

.

自古以来,名将大多起于卒伍,狄青也不例外,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背景,完全是出生在一个贫苦之家。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会像父辈一样,从事农耕,每日忙于田间劳作,由此过完平淡的一生。

然而,16岁那年,狄青的家中遭逢剧变,由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这一年,狄青的哥哥狄素由于和乡里的恶霸发生肢体冲突,将恶霸推入水中淹死,狄青义气深重,遂代兄受罚,被抓捕押入京师受审。

很快,判决就下来了,按照律法,狄青受了“黥面”(在脸上刺字)之刑,考虑到西北局势紧张,急需兵源,于是又将狄青充入“赤籍”(军籍),让他上前线打仗。

就这样,狄青以囚犯的身份,成为了宋帝国大头兵中的一员。

不过,由于狄青武艺过人,他在军中很快就成长为一名低级军官,恰逢西夏李元昊作乱,狄青随即被派往战场。

西夏人怎么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囚犯出身的低级军官,却在战场上成了西夏人的梦魇。

史载,狄青在战场上的作战方式十分诡异!

他总是披头散发,头戴一副诡异的铜面具,每逢战事,必定亲自做先锋,冲入敌阵就是一通厮杀,如入无人之境,凡是遭遇到他的敌兵无不横尸当场。

这些其实都还是小意思。

有一次,狄青在作战中受了很严重的伤,正在营房休息,西夏人突然杀到,狄青愣是不顾身上的伤,提着刀就冲了出去,与敌军血拼,不杀退敌军,绝不回营。

四年下来,狄青历经大小25战,前后被乱箭射中过8次,却无一败绩!

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宋史》

西夏人自此以后,被狄青吓破了胆,以至于只要看到“狄”字旗,都要绕路走,生怕得惹到这位猛人,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由于狄青在战场上给敌军造成的心理震慑,西夏人还给他取了两个外号:面涅将军、狄天使。

不过,千万不要以为,狄青只是生猛而已,其实他是懂用兵谋略的。

西北边境的宋军新招募了一支“万胜军”,但这支新军还没来得及进行完整的战阵训练,战斗力低下,遇到西夏人经常败退。

狄青来了之后,心生一计,他下令将万胜军的旌旗全部收缴,然后让另一支精锐的“虎翼军”使用这些旌旗。

西夏人进犯时,发现宋军打出的是“万胜军”的旗帜,以为还是以前那支不堪一击的万胜军,于是大胆地发起进攻,谁知,西夏人冲上去之后就傻眼了。

当双方激战之时,西夏人才发现自己的对手如此之强悍,不仅讨不到半点便宜,还处于下风。

一番激战之后,西夏军在虎翼军精锐的打击下,全军覆没!

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使之出战。虏望其旗,易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梦溪笔谈》

《孙子兵法》讲,“能而示之不能,不能而示之能”,狄青算是领悟到了精髓。

让精锐的虎翼军临时使用战力低下的“万胜军”旌旗,是示敌以弱,以骄兵之计使得西夏人产生轻敌骄狂之心。

西夏人在轻敌心理下,贸然进攻,结果中了计,以为是跟万胜军打,实际上宋军是最精锐的虎翼军出战,由此全军覆没。

后来狄青镇守泾原时,西夏人也经常来进犯,但狄青手里的兵少,西夏人多势众,狄青又心生一计。

他下令全军,统统扔掉弓弩,全部使用短兵器,当听到一通锣响时,全军停止前进,二通锣响,全军以严整的阵型佯装退却,并做好战斗准备,当锣声停止,则全军发起突袭,冲击敌军。

不久之后,宋军又一次遭遇了西夏军队,双方尚未短兵相接时,狄青当即下令鸣响第一通锣声,宋军当即停止了前进。

紧接着,第二通锣响,宋军依计行事,当即佯装退却。

另一边的西夏人,看到这一幕,顿时就乐了,纷纷议论道:不是说“狄天使”勇猛无匹吗?这才打了个照面,就已经胆怯后退了,看来也不过如此啊.......

正当西夏人乐开花,轻敌大意时,狄青这边第二通锣声停止,宋军随即突然发起冲锋,突入西夏军队阵营就是一阵厮杀。

西夏军瞬间大乱,随即崩溃,被斩杀、自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狄青此等战术指挥能力,已然是妥妥的名将水准。

不久之后,朝廷决定派尹洙出任泾原、秦凤两路经略安抚司判官,成了狄青的顶头上司。

尹洙也是个识货之人,他与狄青一番交谈后,当即认定这是一个军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对狄青十分赏识。

于是又将狄青推荐给了当时负责西北军事的范仲淹和韩琦,这两人见到狄青后,也是赞不绝口。

但真正给狄青带来正向成长的,还是范仲淹。

那一日,范仲淹从自己的藏书中拿出了一本《左氏春秋》交给狄青,并告诫他说:身为将帅,如果不能通晓古今历史,那就只有匹夫之勇而已。

这番话对狄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此以后,狄青改变了自己的志趣,每日抽时间研习古今兵学谋略,通读各类书籍,终于精通了秦汉以来的将帅兵略。

加上长年累月在边关与敌军作战,狄青理论联系实际,已然成长为统帅之才。

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宋史》

在边关作战期间,由于狄青威名赫赫,屡次击败西夏人,连久居深宫的宋仁宗也坐不住了,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一睹这位名将的真容。

然而,当时的西北边境并不安宁,西夏人尚未退去,狄青根本脱不开身,只好婉拒了皇帝的好意。

但狄青在边关的传说,实在令人神往,宋仁宗看完狄青的奏章后,不仅没有打消召见狄青的念头,反而是更加迫切地希望能见到这位“面涅将军”了。

最后干脆派了一名画师前往边关军中,找到狄青,专门给他画了一幅画,然后快马送回京城,以解相思之情。

史载,宋仁宗看过画像后,大呼这是“朕之关张”。皇帝大人就这样成了狄青的粉丝。

连皇帝都成粉丝了,升职加薪自然也不在话下,狄青在边关十几年,战功赫赫,西夏人为之胆寒,到了1052年,宋仁宗决定将他升职为枢密副使。

枢密院是宋朝最高军事机构,枢密使是最高军事长官,狄青凭借十几年的征战,终于登上了宋帝国枢密副使这样的高位。

然而,狄青还没上几天班,又出大事了!

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广州城,朝廷派出去平乱的人,没一个能打的,统统被打得大败而回。

宋仁宗接着又任命孙沔、余靖为安抚使,率军前去平乱,但还是放心不下,对战争的前景缺乏信心。

这时,狄青站了出来,主动请求让自己率军前去平乱,宋仁宗十分欣慰,当即就任命狄青为统帅,率军奔赴前线。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前宋军连连败绩,已经是士气低落,所以狄青在半路上就派出专人快马传令前线各部,不准出战,一切等自己来了之后再制定作战计划。

谁知,比狄青早一步抵达前线的余靖不听命令,这小子有点自不量力,以为凭自己就可以平定叛乱,于是命令原南方军队将领陈曙主动出击。

结果陈曙带着8000人进攻叛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不久之后,狄青抵达滨州前线,升帐议事时,第一件事情就是处置违抗军令,擅自出战这事儿。

因为这是一件十分严重的事情,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统帅,在战争期间,他的部下都不服从军令,各干各的,这仗还怎么打?最后只能被叛军打得抱头鼠窜。

所以,狄青以违抗军令,擅自出战导致重大伤亡的理由,当场处斩了军中30名将官。

果然,此事过后,全军肃然,号令严整!

青曰:"令之不齐,兵所以败。"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并召用等三十人,按以败亡状,驱出军门斩之。沔、靖相顾愕眙,诸将股栗。——《宋史》

可狄青接下来的举动却让众将摸不着头脑。

在粮草充足,士兵战意旺盛的情况下,狄青却下令全军待在滨州城里纹丝不动,原地驻扎。

没过几天,又恰逢元宵节,狄青干脆大张灯烛,分宴将校,在军中大摆筵席,与军中众将喝酒喝到半夜。

紧接着,狄青借口说自己身体不适,于是先回营帐休息。

然而,第二天一大早,一名骑兵突然来到军中传令各部,说狄大将军在昆仑关南面的归仁铺等着大家一起吃午饭。

众将听完,目瞪口呆!

原来,狄青连日来坚守不出,甚至在军中大肆宴饮,就是为了麻痹侬智高,由于宋军此前连连败北,侬智高已有轻敌之心,以为狄青这伙宋军也不敢贸然进攻。

再加上狄青又在军中大摆宴席,饮酒作乐,这让侬智高更加确信,这伙宋军就是一群酒囊饭袋,根本不敢来进攻,于是放松了警惕。

他万万也没想到,就在这时,狄青带着精锐骑兵趁着夜色,冒着大雨奇袭突破了昆仑关,并占据地形对宋军有利的归仁铺。

众将们惊讶之余,赶紧带着大军赶赴昆仑关,与狄青汇合。

青至宾州,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燕将佐,次夜燕从军官,三夜飨军校。............至晓,各未敢退。忽有驰报者云,是夜三鼓,青已夺昆仑矣。——《梦溪笔谈》

侬智高这边,发现问题后,当即派兵数万前来迎战宋军,双方在归仁铺爆发了一场激战。

关键时刻,狄青再度展现出了高超的用兵水准。

他一开始没有让骑兵出战,而是将其藏了起来,当步兵与叛军打得难解难分之时,原本藏起来的骑兵在狄青的指挥下,从两翼冲出,随即突入敌军阵营。

骑兵在敌阵中反复冲杀,敌军瞬间陷入混乱,直接就被打崩了,随即四散奔逃。

这种战术,在历史上也曾有人成功用过,大唐名将苏定方攻灭西突厥时,就是以步兵正面吸引敌军主力,再以少量骑兵突袭冲入战场,以一万余兵力,击破了突厥十余万人。

此战,宋军斩首2200级,大获全胜。

随后,狄青立即挥师攻破叛军老巢邕州城,杀叛军五千余人,侬智高战场消失,从此不知所踪,再无音信。

叛乱平定之后,狄青班师回朝,宋仁宗想顺势将狄青升职到枢密使的位置,谁知却遭到了文官集团的集体反对。

不过宋仁宗还是顶住了压力,这一刻,狄青奋斗十余年,终于登上了宋帝国军事最高长官的位置。

然而,狄青一生最痛苦、最难熬,直到被人整死,也是在任职枢密使期间!

狄青之死:一个时代的悲剧

狄青辉煌的时刻说完,现在该说说他悲剧的一面了,不过,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宋朝的体制和普遍的社会风气。

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深刻理解狄青的悲剧背后的逻辑。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最为严重的朝代,在朝廷的体制上,采用以文制武的策略,无论是朝廷各大要害部门还是在外统领军队,一般都是由文官充任的。

比如说,狄青在西北和西夏人打仗的时候,总览西北军事的不是武将,而是由范仲淹、韩琦这样的文官在负责。

在宋仁宗时代,宋朝的以文制武政策已经发展到一个高峰,具体到边关防务上体现为,朝廷会以文臣为经略安抚使兼都部署,以武将为副这种基本原则。

实际上,这就构成了这样一种体制:文臣为主帅,武将为副,文臣对军队有绝对指挥和控制权,武将彻底沦为文臣的部将。

可以说,宋朝从朝廷中央到地方,几乎清一色是文官为主,在边防上体现为文官辖制武将,打仗很大程度是文官在指挥武将做事。

狄青投身于西北战线时,就是在这样一种十分不利的体制下对西夏作战的。

所以,当我们去翻看那时候对西夏的战争史时,会发现宋朝整体上屡屡败绩。

因为文人掌兵,既不是专业的,也没有征战经历,让这帮文人去指挥作战,能有好结果吗?

哪怕是范仲淹这样的名臣,韩琦这样的佼佼者,他们在西北指挥对西夏的战争中,也是战绩平平,跟昔日汉唐名将比起来,差距极大。

正因为如此,狄青在西北作战期间,虽然无一败绩,却也从未有过大胜。

一直到平定侬智高之乱时,文人们不甘心让狄青单独掌管兵权,建议宋仁宗单独再派一个文臣充当监军,随军监督。

好在有个叫庞籍的文官进言道:

此前王师之所以屡次作战失利,正是因为有人掣肘了主帅的军事行动,如果再给狄青派个监军在身边掣肘,只怕会重蹈覆辙。

宋仁宗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当即就任命狄青为军事统帅,诸路大军皆受其辖制。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让职业的军人担任军事统帅,没有文官的掣肘,狄青才一举攻灭了侬智高,取得前所未有的大胜。

还记得前文那个违抗狄青不准出战命令的余靖吗?

宋仁宗一开始是派孙沔、余靖为安抚使,率军平乱,这俩人都是文官,根本不懂打仗,所以宋仁宗后来才改派狄青为统帅。

狄青抵达前线之前,余靖看不起狄青,不服从他的军令,擅自命令陈曙率军8000进攻侬智高,结果被打得大败而回。

后来狄青将30名违抗军令的军官处斩时,余靖曾站出来说道:陈曙违抗军令,擅自出战,我作为他的上司,也有节制之罪。

这话看似在认错,实则在示威,因为余靖是文官,他的背后是整个文官集团,他这么说是故意把这件事往文官集团上靠,迫使狄青不敢杀那些违抗军令的军官。

结果狄青说了这么一句:你是文官,不受军法处置。

这话的言外之意也很明显:如果你是个武将,我当场就宰了你。

事实上,真正违抗军令的最大祸首,就是余靖,因为是他擅自下令让陈曙擅自出击的,但狄青依然不敢杀他的,就是因为他是文官,背后是整个文官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余靖后来亲眼见着狄青用奇谋妙计,攻灭了侬智高,顿时心服口服。

他亲眼见证了职业军人和文人掌兵之间的差距,由此大为感叹。

在宋军平定叛乱后,他在亲自撰写的《大宋平蛮碑》上写道:

智高之谋,十余年间招纳亡叛,共图举事。十余月间连破十二郡,所向无前。夫岂自知,破碎奔走在于顷刻之间。乃知名将攻取,真自有体哉!

此后,文官余靖变成了狄青的粉丝。

在社会风气上面对武将、士兵的歧视也同样十分严重!

宋朝普遍歧视武将,从朝廷各级官员到地方各类人物,甚至连歌伎都对武将心存歧视。

宋朝的人还管当兵的叫“赤佬”,这是一种贬义词,是蔑称,带有严重的歧视之意。

狄青在定州任职期间,有一次他的战友兼好朋友焦用曾经负责带着一批新兵去前线,正好路过狄青的防区,老友见面,自然是畅饮一番。

谁知,焦用手下有个士兵,一直对他不满,于是借机向韩琦状告焦用,说他克扣军饷。

韩琦当即就把焦用抓起来要处斩,狄青见状,当即跑去给焦用求情,说道:焦用有军功,此乃好儿(好儿郎)。

谁知,韩琦竟然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言外之意就是,你个臭当兵的,也配叫好儿?

在他心里,是十分厌恶武将和士兵这种“赤佬”的,所以对焦用根本不会手下留情,当即就给杀了,这要是换成文官,根本不会受惩罚,何况杀头。

还有一次,韩琦搞了个宴会,狄青也参加了,结果酒过三巡时,他们请来的歌伎给在场众人敬酒,然而,连歌伎都瞧不起武将。

这名歌伎在给狄青敬酒时,看见狄青脸上有刺字,竟然一边笑一边说:敬斑儿一盏。

翻译成现代的说法就是:敬刀疤脸一杯。

言辞之间,轻蔑歧视之意十分浓厚。

还有,狄青担任枢密副使时,曾经宴请韩琦和其他一些文官,结果在宴会上,表演节目的伎人,以“儒者”为戏。

这显然让在座的读书人不满,但像韩琦这种大人物都没说什么,反倒是一个叫刘易的低级文官,当场大怒道:黥卒竟敢如此!

“黥卒”这个词儿,是在辱骂狄青,说他是一个犯了罪,脸上被刺字的“赤佬”。

说完之后,刘易当场离席,狄青却是脸上“笑语益温”,然而狄青的内心,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呢?

要知道,他当时是枢密副使,朝廷数一数二的重臣,被人当众辱骂,却只能陪着笑脸,只因为对方是文官。

这是有多无奈,才会这么做。

此外,还有个更离奇的事情!

昔日十分赏识狄青的那个叫尹洙的文官,曾经大放厥词地说:

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功勋,在他眼里,竟然比不上考中状元?

可见,在宋朝为数不少的文人眼里,考中功名是最高的荣耀,至于什么收复失地,开疆拓土,那都是不重要的。

这明显是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它背后反映的是那个时代对武将的过度提防,以文制武策略下导致的畸形价值观。

所以,狄青成为枢密使,执掌大权本身,是和那个时代的体制和价值观相冲突的。

因此,他被文官集团视作异类,是一颗官场“毒瘤”,欲除之而后快,包括那些曾经赏识他,曾经与他友好的文官,统统选边站。

狄青在枢密使的位置上,实际是被孤立的。

刚刚升职的时候,狄青因为饿有事耽误了几天,才去枢密院上班,结果枢密院底下的官员们议论纷纷,对此十分不满。

甚至有人破口大骂:迎一赤佬,累日不来。

你个臭当兵的,不就是当了枢密使吗?摆什么臭架子?就是这意思。

直到狄青接掌枢密院后,宋朝的文官们彻底将狄青孤立,将枢密院称作“赤枢”。

别看狄青是枢密院最高长官,实际上枢密院有很多文臣任职,狄青虽然是最高长官,可属下的人根本不拿他当一回事。

他就像是一个透明的人,属下的人几乎是能避开他就避开,能不搭理他就不搭理他,甚至整天就想着如何把这个赤佬整垮。

在朝堂之上,宋帝国的朝廷里是清一色的文官,只有狄青一个人是武将,所以他孤掌难鸣,任职枢密使四年时间,史书上竟然没有他半点事迹。

因为狄青身在文官集团的汪洋大海中,这帮文人都在朝思暮想着给狄青小鞋穿,巴不得把他挤出朝廷。

所以,每天上朝的时候,狄青所有的同事们,要么不搭理他,要么对他出言不逊,甚至在朝堂上找他茬。

他被彻底地孤立了。

试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五百强企业的一线销售人员,凭借自己十几年的摸爬滚打,先从一线业务员升职为分公司主管,接着又因为业绩突出被调入总公司做了业务部的总监。

可是,当你到总公司上班时,才发现,你身边的所有同事都不给你好脸色看,每天对你不是冷嘲热讽就是指桑骂槐。

甚至连你主管的业务部门的属下们,也拿你当做透明人,根本不搭理你。

这样的工作环境下,一个人得有多郁闷?

而狄青,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干了4年枢密使!

终于,到第四年的时候,文官们找到了整垮他的办法。

有一次晚上,狄青在家里烧纸钱祭奠先人,但按照规定,晚上烧火要向有关部门报备的,但狄青的管家把这事儿给忘了。

结果那天晚上,朝廷防火部门负责值班的人在高处远远望见狄青家里有火光,以为是着火了,当即就召唤灭火队狂奔到狄青家里,这才发现人家只是在烧纸钱而已。

事后,狄青向有关部门作出了解释,大家也没再追究,朝廷里也没人说他不是。

然而,在民间可就炸了锅!

原本狄青在百姓心目中就是一位有三头六臂的大英雄,打得西夏人抱头鼠窜,所以百姓对他的事迹传得神乎其神。

烧纸钱那件事情发生后,百姓们把他传得更神奇了,说狄大将军是战神,晚上会在家里发功,一发功就会发光发热,所以防火部门值班的人误以为他家着火了。

谁知,这话传到文官集团耳朵里之后,却成了攻击狄青的手段。

他们上书给皇帝说,一百多年前的朱温,就传说是会发功,还会发光发热,结果朱温把唐朝给灭了。

现在狄青也这样,他就是第二个朱温啊。

于是,文官集团内部就像炸了锅一样,纷纷开始行动,各种上书指责狄青的不是。

其中以欧阳修最为积极,连上三道奏章请求罢免狄青,俨然就是反狄青的急先锋。

他在奏章中,除了恶意诋毁和诬陷狄青以外,还对狄青极尽贬损之能事。

此外,他还说一些十分关键的话:

其一,

且唐之朱泚,本非反者,仓卒之际,为军士所迫尔。大抵小人不能成事而能为患者多矣,泚虽自取族灭,然为德宗之患,亦岂小哉?夫小人陷于大恶,未必皆其本心所为,直由渐积以至蹉跌,而时君不能制患于未萌尔。——《欧阳修集.论狄青札子》

他在以唐朝握有兵权的朱泚为例子,说他本来不想谋反,结果泾原兵变后,哗变的士兵强行将他拥立为皇帝。

这一方面是说武将掌权有谋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在暗指陈桥兵变时,赵匡胤作为武将,还不是被士兵推上了帝位。

虽然赵匡胤和朱泚在公开场合都说自己不想谋反,是被士兵逼的,但实际行动还不是在谋反。

换句话说,狄青现在没想着谋反,那他在军中的威望,将来会不会有士兵哗变,把他推上帝位呢?

其二,

且武臣掌机密而得军情,不唯于国家不便,亦于其身未必不为害。伏望圣慈深思远虑,戒前世祸乱之迹,制于未萌,密访大臣,早决宸断,罢青机务,与一外藩,以此观青去就之际,心迹如何,徐察流言,可以临事制变。——《欧阳修集.论狄青札子》

这段是在说,武将掌权,对朝廷不是什么好事,劝说宋仁宗早点醒悟,要借鉴唐朝藩镇割据的祸事,及早将狄青罢免。

宋仁宗一开始极力袒护狄青,但最终顶不住文官集团的集体压力,将狄青贬官出京,知陈州。

狄青被贬时,曾经找到文官重臣文彦博询问自己被贬的理由,谁知,文彦博竟然十分露骨地表示:无他,朝廷疑尔。

翻译过来就是,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朝廷怀疑你了。

狄青听完,被吓得连连后退好几步,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如今自己的一腔热血换来的只是一句“朝廷疑尔”。

狄青终于被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整垮了,可文官集团并不准备放过他!

他们又隔三差五地派人前去“慰问”狄青,其实就是派几个人,拿着宝剑和毒酒,定期频繁地来到狄青家中,将其辱骂一番。

再给他看手中的宝剑和毒酒,说这么一句:看见我手中的剑和毒酒没有,虽然这次没用上,但下次我一定用它结果了你。

可怜的狄青,都被文官集团踩到底了,却还要饱受侮辱,内心长期受到折磨,使得狄青日夜忧虑,甚至心理抑郁。

不久之后,狄青便在这种忧郁的环境中,发病而死,年仅49岁。

狄青自始至终,实际上是孤身一人,他没有队友,没有帮助,一切只能靠他自己。

他深陷于被文官集团包围的汪洋大海,一人被迫单挑了整个文官集团,这注定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

他的悲剧之处就在于,他生在了一个文人当政的时代,武将不仅被压制,而且已经被压到无法翻身的地步,这注定了狄青的悲剧。

宋朝也因为这种畸形的制度和价值观,在靖康之变中为自己的错误买了单,终宋300年历史,始终只能偏安一隅,也正是这种原因。

只是,不仅仅是狄青,还有杨业,岳飞,都是因为这种畸形价值观导致的悲剧,实在是令人痛心。

参考文献:《宋史》、《梦溪笔谈》、《续资治通鉴长编》、《欧阳修集》等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66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