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继承权的动态思考

博伦谈文学 2024-08-09 15:35:04
2024年7月29日,今日说法播出的《今日说法:“外嫁女”的权益之争》讲述了由贵州省瓮安县人民法院审理的“外嫁女”继承权纠纷一案。案件最后的判决结果为:驳回原告王孝菊全部诉讼请求。裁判理由为:原告户口已迁至夫家并取得土地经营权,土地补偿款不是其母卢文淑的遗产。这里面涉及到《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关于集体经济组织身份的界定等等。具体的法条应用不在这里讨论,但这个案件显示出女性继承的问题不是某一个法条就能解决的。 而美国中国史学者白凯(Kathryn Bernhardt)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历史学教授,她在《中国的妇女与财产960—1949》中对中国女性继承权问题的探讨,是对中国妇女财产权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探索,挑战了以前学术界经常持有的静态观点。她利用唐宋以来的财产继承案件的原始档案(68件清代案件),法庭判词集,以及地方官员日记和自传中述录的诉讼案件,而民国时期则使用的是370件继承案件的原始法庭档案。利用这些原始历史资料,白凯对以相关历史研究中的理论与观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批驳。 她以对档案案例记录的广泛分析为基础,揭示了几个世纪以来妇女合法权利的动态变化。该书强调,与男性相对不变的财产权相反,妇女的权利经历了重大转变。以承祧制度制度变化作为她研究的主要线索,从宋朝以来三种承祧制度的巨大变化,对女儿、寡妇、妻妾的财产权利与继承权影响,显示了法律、社会和性别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塑造了妇女继承权的变化。 白凯的动态分析利用历史法律档案和资料进行的动态分析,充分考虑了社会经济关系对妇女财产权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复杂的,比如宋代到清代寡妇的继承权,就受到了承祧制度变化的影响,而伦理中对于贞节不断升高的重视与崇拜却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承祧继承的影响。又如民国前期两种对继承的态度导致立法和司法出现并行的情况,而到了国民党掌握了立法权后,对承祧制度的简单判断让他们认为摧毁这个制度,代以个人财产与男女平等的权利原则就可以解决妇女继承权的问题,但实践中却带来很多问题。这些细致的分析对于读者思考妇女财产权利的保护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