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主义的经济背景理论
博伦谈文学
2024-08-23 10:32:13
躺平对于当下社会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躺平主义的生活态度和哲学,大家选择了放弃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高的社会地位,选择过一种简单、平凡、自在的生活其理念。这种风潮也不只是在中国出现,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现象。类似的现象有一个国际通用名称——“尼特族”,它是英文“NEETs”的音译,是英国政府反社会排斥办公室于1999年首创的术语,指处于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三种状态并存的社会群体。
全球(尤其是青年人)选择这样的生活态度,是有其背后原因的。新的一代对于奋斗的投入效益比进行了重新评估,原来认为通过教育和奋斗加大努力程度,就大概率可以获得成功,提升收入、提高财富,乃至于跨越阶层,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得到是另一种逻辑,我再努力再内卷,也没有办法获得我的父辈和祖父辈在他们的时代可以获得上升机会,所以我不如躺平。这些其实也反应在社会文化层面,在上世纪及本世纪初,社会上流行的是成功人士的奋斗故事,影视剧和小说也多有类似的情节。
表面原因看起来是伴随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进程,那是不是后面经济回暖以后,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也有人认为是全球资本集中和不平等加剧的经济体系造成了这个问题。
本书作者塞德里克·里克在2014年出版的《虚拟资本:金融怎么挪用我们的未来》中指出全球化导致经济金融化(即金融投机优先于实际生产),金融市场主导并决定实体经济的条件,这种脱实向虚往往损害生产和可持续就业。而在这本新书《技术封建主义》将相关的理论进行了迭代,提出了技术封建主义的假说,在技术领域,少数大公司利用对数据的控制对经济和社会施加不成比例的影响,他将这种现象称为“技术封建主义”。世界的数字化导致了垄断的回归,个人对数字平台的依赖增加,以及经济和政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里克认为,在新兴的经济秩序中,资本从生产转向掠夺,这种动态侵蚀了社会的民主和自由基础。这种新的分析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换一个新视角去观察躺平这种社会现象,也能分析对于技术寡头的一些监管政策的背后逻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