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提取任乃强论文樊敏碑 出程勤也。 王象之碑目,旣列樊府君碑於雅州下,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01 11:03:25

文字提取任乃强论文樊敏碑 出程勤也。 王象之碑目,旣列樊府君碑於雅州下,又云「有兩面碑與府君碑相近」。所謂兩面碑,卽丘程跋碑陰後之樊府君碑。象之猶以爲碑目,固未親至其地。其以兩面碑與樊碑重列者,樊碑名從趙明誠與洪适,兩面碑名從經故也。云「與府君碑相近」,可知府君碑係舊碑位置,兩面碑係新位置。雅州圖經久失傳,不可得檢證原文。度其撰寫時,舊碑被跌及墓均尚在,而土人不學,已稱後碑爲兩面碑也。 據此諸點,可判斷樊碑原植地在任家巷側樊墓前小土丘上。崇寧時因碑跌破裂,碑仆。縣令丘常扶正之。紹興時又仆,程勤改造龜跌,復植故遺址,以就官道。移補時損其一棱(穿前方左上角之損,亦當出於此時)。然移補前,巳有拓片,故洪适隸釋,獨能舉全文也。 樊碑史 樊敏者,漢蜀郡青衣縣人。縣舊爲青衣羌人居地。漢高后開青衣,置縣,屬蜀郡。武帝開西南夷,置沈黎郡,治旄牛縣;割蜀青衣,嚴道,徙三縣隸焉。其後廢郡。以還蜀。置兩都尉:一居青衣,主滇人;一居旄牛,主徼外夷。青衣,今蘆山縣,于當時臨邛西南夷道之衝途。(秦漢時,西南夷道不經雅州。另有考。)青衣水兩岸,平原腴沃,漢人聚居最多,故都尉治焉。公孫氏據蜀,蜀士不附,多避地來青衣。青衣文物始盛。(今發見有建初元年等碑,書法甚佳。)後漢併兩都尉,亦治青衣。延光二年,遙西部都尉爲蜀郡屬國都尉,領四縣。 樊敏碑考略 翻译 出自程勤(的举措 ) 。 王象之的《與地碑目》,已经把樊府君碑列在雅州之下,又说“有两面碑与府君碑相近”。 这里所说的两面碑,就是丘常和程勤在碑阴题跋之后的樊府君碑。 王象之还以为(对碑的记录)是碑目,其实他并没有亲自到过那个地方。 他把两面碑和樊敏碑一起罗列,是因为樊敏碑的名字沿用自赵明诚与洪适,而两面碑的名字沿用自旧有的经传。 说“与府君碑相近”,由此可知樊府君碑是原来旧碑的位置,而两面碑是新的位置。 《雅州图经》失传已久,没办法找到它来验证原文。推测撰写(相关记载 ) 的时候,旧碑、碑座以及墓地都还在,只是当地人缺乏学识,已经把后面的碑称作两面碑了。 根据这些要点,可以判断樊敏碑原来树立的地方在任家巷旁边樊墓前的小土丘上。 崇宁年间因为碑座破裂,石碑倒下。县令丘常将它扶正。 绍兴年间又倒下了,程勤改造成龟形碑座,重新安放在原来的遗址上,以便靠近官道。迁移补置的时候损坏了碑的一条棱(碑穿前方左上角的损坏,也应当是在这个时候 ) 。 不过在程勤迁移补置之前,已经有了拓片,所以洪适在《隶释》中,唯独能够列举出碑文的全文。 樊碑史 樊敏是汉代蜀郡青衣县人。这个青衣县过去是青衣羌人居住的地方。 汉高后时期开辟青衣地区,设置了青衣县,隶属于蜀郡。汉武帝开辟西南夷地区,设置了沈黎郡,郡治设在旄牛县;分割蜀郡的青衣县、严道县,将这三个县划归沈黎郡管辖。后来沈黎郡被废除,又划回蜀郡。 设置了两个都尉:一个驻扎在青衣县,主管汉人兼管青衣羌国的事务;一个驻扎在旄牛县,主管边境外夷事务。 青衣县就是现在的芦山县,在当时处于临邛通往西南夷道路的要冲。(秦汉时期,通往西南夷的道路不经过雅州。另有考证 ) 。 青衣水两岸,平原肥沃,汉人聚居最多,所以西部都尉府设置在这里治理。公孙氏占据蜀地的时候,蜀地的士人不依附他,很多人躲避到青衣县。 青衣县的文化、事物开始繁荣起来。(现在发现有建初元年等石碑,书法非常好 ) 。 后汉时期合并了两个都尉府,也在青衣县治理。 延光二年东汉123年,汉安帝29岁。太尉杨震和宦官,外亲戚打架将蜀郡西部都尉府遥领(不实地统辖 ) 为蜀郡属国都尉府,管辖四个县。 樊敏碑考略

0 阅读:0
书竹随心过去

书竹随心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